之前馮唐以一篇《如何避免成為一個油膩的中年猥瑣男》刷爆朋友圈。 span>
以許知遠和五嶽散人為首的男性代表被痛批到體無完膚,首要罪狀就是:對女性不敬。 span>
緊接著,名震港村的美亞秒速發文,以《如何避免成為一個肥膩的中年婦女》,激起女性群體反油膩的滔天熱浪。 span>
"油膩"一詞囙此紅的發紫,成為了所有俗不可耐,多欲少愛的心態的代表。 span>
到底事由何起,此處不做贅述,百度上資料齊全。 span>
但是對於油膩感的背後到底壓抑了什麼,我們或許可以探討:
人不是人,人被壓縮成了工具
某知名美食作家在一本崇尚品質生活的雜誌上發文,表示不久前自己所參加的晚宴,最好味的菜品不是該店的招牌,而是席間的大學生美人,曲線玲瓏善聊能喝,會哄大哥們開心,一席全是男性的酒宴就靠她添滋味, 或許大哥們高興了還會有人為她提供發展的機會。 span>
這種心態,或許可以稱為典型的油膩代表:席間的女生不是女生,只是為了讓各位大爺們開心的工具,與桌上的菜品毫無二致。 span>
在這位作家的眼裡,女生的存在不僅像個供取樂的物品,價值也由自己和其他男性來秤斤兩,那個空間裏膨脹的都是男性的意志和需要。 span>
但並不只是手握權錢的人才會如此,普通人也可能無意識的萌生油膩的傾向:娶妻就是生孩子,照顧家務/(嫁漢就是穿衣吃飯),我每月交帳回家/(燒汰掃煮),就已盡義務,再要多的是無事生非。 span>
這是油膩感的第一個面向:物化自己和他人。 span>
油膩者並沒有把對方真正的看做是一個完整的,有自主情感想法的人,而是圍繞著自身需要,將對方看作了可供自己使用的工具。 span>
工具是物品,物品是沒有想法和需要的。 span>
顯然物品的性質與人性截然相反。 囙此若將人看做與物相同,這就是徹頭徹尾的反人性了。 span>
用句俗話說,就是:沒把人當人。 span>
然而諷刺的是,一個人怎麼看待他人的價值,恰恰反應了他如何看待自己。 一個只把女性看作性欲或生育工具的人,自己已先被降格到了動物的位置。 不能把他人看作人,是因為先否認了自己人的部分。 span>
把人當人,首先自己曾被當人對待
我們如何對待他人,往往是從早年我們被如何對待的過程中學來的,尤其是我們和養育者之間的關係裏。 span>
這個生命最初最重要的關係,孕育著未來我們看待他人與世界的範本。 span>
如果幼時被認真對待感受,準確回應,被尊重和保護,成年之後我們大多也會沿襲同樣的態度,去如此看待和對待他人。 span>
反之,如果我們的存在、價值,總是不得不依附一些外在的條件才能被看見,我們也自然會學會這種狹隘的外部評估管道,並將之推廣到其他的關係裏。 span>
除了考滿分否則得不到笑臉的孩子; 除了升遷得不到承認的丈夫; 除了賺錢得不到關心的父親; 除了生兒子得不到照顧的妻子……
在這樣的關係裏,始終飄蕩著一句詛咒:你沒有價值,除非你完成某事。 至於你願不願意,想不想,這都不重要,唯一重要的,是你有沒有成為那個功能本身。 span>
在這個狀態裏,收發訊號的都是那個被外部評價體系包裹和寄生的自我,真實的感受和需要被打包深埋在地底。 span>
功利虛假的假自我日漸凝固成一個油膩的外殼,讓想要與之親近的人難以觸及。 span>
在這樣的關係裏,始終橫亙著一個巨大的外物的目標,情感在這裡無法被傳遞和流動,只能被否認和隔離,而人成為人本身的意義也將被這個目標無情碾碎。 span>
所以,仔細體會物化他人,物化關係的"油膩者"的背後,其實埋葬著一種巨大的喪失:親密不能。 span>
這樣的一個人,或許他的早年只被允許感受到局部的快樂,享受到有限的親密,囙此成年後,若與他人建立關係的完整度太高,其中的感受濃度就會太高,而他脆弱的自我其實無法承受。 span>
以男性物化女性為玩物為例,這個過程中男性能獲得的只是生物層面的滿足,而在親密與流動的層面被剝奪和抑制。 span>
這種物化不僅是對對方的否認和隔離,也是對自身人性的降維打擊,還是在親密層面的自我閹割。 span>
這不能說是被物化者的悲哀,因為對方可以不接受這樣的投射,轉身離開,而親密無能的黑洞卻會一直伴隨在"油膩者"的身上,直到ta看見。 span>
"物化"心態的產生,是許多關係產生衝突的根源。 比如:把愛金錢化,把伴侶工具化,把异性鬼怪化……
這些行為本質都只是防禦,防禦自己內在的匱乏與親密不能。 span>
以老賣老,固定僵化的自我
馮唐和美亞都提到了一個"油膩"的特徵,就是帶著一成不變的陳舊心態,還要不斷試圖去做他人的人生導師。 span>
馮唐提到他生命中第一次感受到濃重的油膩感,是他在醫院實習時,一個心內科副教授和他們談人生,說:"三十不學藝,真老爺們兒;四十歲之後不必讀書。" span>
仔細體會這句話,它呈現的不是對生命的熱愛和渴望,反而是對生活的敵視、貶低與恐懼。 span>
不允許自己享受接連不斷的,從生活中獲取新體驗的快感,與性壓抑無異。 span>
一個固化的人,意味著對自己畫地為牢,切斷與外界的流動。 span>
一潭死水,如何能保持清爽? span>
固化的本質也是不被允許變化,然而但凡活物,總在時刻變化,保持親密也需要彼此適應變化的節奏。 span>
兩隻對跳舞蹈的信天翁,一隻動一隻不動,舞蹈與關係也就此結束了。 span>
囙此,當一個人拒絕親密時,總會顯得冰冷而僵硬,因為不流動的特性,本身更接近無機物而不是生生不息的有機體。 strong>
可是固化的自我也需要實現對世界的可控感,如果現實功能不可以,那就動用强大的心理防禦:全能自戀。 span>
在那位心內科醫生的宣言中,他已將世界的法則,自信地改為"三十不學藝,真老爺們兒",儘管這個修改本身是一堵高牆,但是比起生活的湍流,那裡更安全。 span>
或許這種控制本身,也是對充滿不可控的焦慮的過去,一次極致的反撲。 span>
油膩是猥瑣而不自知
不能讓自己清爽的活著,是典型的自我閹割。 span>
清爽意味著自如的收發攻擊性,也有廣闊的目標能够讓自己投注自己的各種需要。 span>
無論是性的滿足,攻擊的滿足,還是自戀與關係,我們都能有暢通的通道,以滋養自己的管道去獲得滿足。 span>
而油膩者不可以,當他們在建立關係的時候,卻可能無法自控的混入性的需要; 在需要釋放攻擊的
下一篇:怎麼能使母女倆的關係更融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