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薑林屾
我們時代的焦慮症
焦慮這事兒,離誰都不遠。 span>
學業焦慮、婚戀焦慮、職場焦慮、社交焦慮……當代年輕人的對話體系中,多少有那麼些"不焦慮不足以談人生"的味道。 span>
2019年2月,《柳葉刀·精神病學》發表的中國精神衛生調查項目結果顯示,我國焦慮症(anxiety disorder)的患病率為4%,其中,近90%的人是在35歲前患上的焦慮症[1]。 span>
雖然相比於抑鬱症和強迫症來說,焦慮症更容易治癒,但由於部分患者對藥物治療、心理治療的排斥,最終只有36.9%的焦慮症患者會主動尋求治療。 span>
近幾年,越來越多的研究證實,運動干預是一種個性化、無污名化、低副作用且便於實施的治療方案,對於治療焦慮症有明顯的積極作用。 span>
奔跑吧少年:高强度運動改善更多焦慮症狀
為了弄清楚運動干預對緩解焦慮症是否有效,Henriksson團隊進行了一項研究。 研究招募了286名被診斷為"焦慮綜合征"的患者,其中,大約一半的參與者患有慢性焦慮症超過10年。 span>
實驗參與者被隨機分配到三個組中,分別接受不同的訓練方案:
第一組中,參與者們每週都需要完成三小時低/中等强度的運動訓練,比如步行等活動; span>
第二組中,參與者們需要完成每週三小時的高强度運動訓練,比如有氧運動和力量訓練; span>
在第三組中,參與者則不參與運動訓練。 span>
研究結果顯示,第一組參與者的焦慮症狀改善了3.62倍,第二組中參與者的焦慮症狀改善了4.88倍,而第三組參與者的焦慮症狀並沒有顯著改善。 span>
所以說,低强度的體育活動(如休閒步行)對於改善焦慮症是有效的,但高强度運動(如HIIT)的改善效果更好[2]。 span>
囙此,當我們被焦慮困擾時,如果去操場散散步、讓自己的身體動一動,焦慮這頭小怪獸很快就會變得虛弱; 而如果我們去跑跑步,打開keep做一組HIIT,或者去健身房做一些力量訓練,出一身大汗,焦慮小怪獸將跪地求饒,並且短時間內都不敢再靠近我們啦~
身心對話:運動是一劑特效藥
運動干預治療為何會有如此神奇的療效呢? 現時主要有兩種解釋:
其一是心理機制,如社會支持因素。 在運動干預治療過程中,焦慮症患者會定期與治療師和同組同伴會面,一起完成小組訓練活動,這種"陪伴"和"支持"本身就具有治療的效果。 span>
其二是神經生物學機制,如一項研究指出,長期的運動增强了小鼠腦幹中甘丙肽的水准,而甘丙肽的增多提升了小鼠抗焦慮能力,研究者推測,運動也會對人腦產生相似的影響[3]。 span>
除了對於焦慮症有緩解作用,運動對於抑鬱和認知功能障礙同樣有積極作用。 span>
研究顯示,體育鍛煉可以降低患抑鬱症的風險[4],而對於已經罹患抑鬱症的個體,運動干預可以顯著改善抑鬱症狀[5]。 span>
此外,運動鍛煉可以改善大腦的血液迴圈和供氧,使腦部組織得到更多營養物質以維護大腦功能,還可以增强與學習、記憶相關腦區的基因表達和神經發生[6]。 span>
來自古老時空的呼喚:動起來吧! strong>
很多年前,我們的祖輩在樹林中跳躍、在草原上狩獵時,他們的手臂是否有力量、脚步是否邁得快,直接决定了他們能否活下去。 囙此,我們的祖輩要比現在的我們更加強壯、敏捷、有力量。 span>
而作為高智力的現代人類,我們追逐靈魂的解放,卻常常忽視了對身體的關照:熬夜、久坐、不規律飲食、深深彎曲著頸椎看手機……
如果將心理疾病視為靈魂的傷病,那麼運動就是通過關照身體來滋養、撫慰靈魂的創傷。 本文所述的系列研究也證實了這個邏輯:健康的身體與健康的心靈聯系緊密,只有兩者都健康,我們才是一個「健康的人」。 span>
而運動是實現身心健康的重要手段。 span>
將運動作為一種焦慮症的干預方案,其具備了個性化、副作用少、成本低廉的種種優勢,對於普遍焦慮的當代人群十分友好。 並且,進一寸有進一寸的歡喜,從低到高强度的體育運動都可以緩解慢性焦慮。 span>
然而,此處學堂君要進行溫馨提示:雖然高强度運動的效果更顯著,但請對自己的身體狀況進行評估,選擇適合自己狀況的運動訓練强度。 請避免突然開始劇烈運動,或不顧基礎疾病和身體素質强行開展高强度運動。 適合自己的,才是最好的。 span>
話已至此,還不快快喚醒那個"運動的你"? span>
下一個路口,向"焦慮的你"Say bye-bye,讓"健康的你"上前來! span>
投票
"
學堂君
楊絳曾在一封給年輕人的信中寫道:你的問題在於讀書不多,而想得太多。套用一下這句話,現代人又何嘗不是動腦太多而運動不足呢?這個時代給予我們太多精神的刺激而忽略了最根本的身體感受。是時候認真地動一動,感受一下身體了!這可是這個世界上完 完全全屬於你的東西。
參考文獻:
[1] Huang,Y.,Wang,Y.,Wang,H.,Liu,Z.,Yu,X.,&;Yan,J.,et al.(2019). Prevalence of mental disorders in china: a cross-sectional epidemiological study. The Lancet Psychiatry,6(3),211-224.
[2] Mha,B.,Awc,D.,Jne,F.,Ma,G.,H,K. L.,&;Yb,B.,et al.(2021). Effects of exercise on symptoms of anxiety in primary care patients: a randomized controlled trial. Journal of Affective Disorders,297,26-34.
[3] Tillage,R. P.,Wilson,G. E.,Liles,L. C.,Holmes,P. V.,&;Weinshenker,D.(2020). Chronic environmental or genetic elevation of galanin in noradrenergic neurons confers stress resilience in mice. Journal of Neurosicence,40(39),7464-7474.
[4] Schuch,F. B.,D Vancampfort,Firth,J.,Rosenbaum,S.,Ward,P. B.,&;Silva,E. S.,et al.(2018). Physical activity and incident depression: a meta-analysis of prospective cohort studies. American Journal of Psychiatry,175(7),631-648.
[5] Kvam,S.,Kleppe,C. L.,Nordhus,I. H.,&;Hovland,A.(2016). Exercise as a treatment for depression: a meta-analysis. Journal of Affective Disorders,202,67-86.
[6] Courtney,D. L.(2013). Dealing with mild cognitive impairment: help for patients and caregivers. Clinics in Geriatric Medicine,29(4),895–905.
作者| 薑林屾
編輯| Zene
(本文由京師心理大學堂原創,歡迎轉發至朋友圈,如需轉載請聯系後臺,征得作者同意後方可轉載)
< strong> 點擊以下關鍵字查看更多內容
< span style="font-size: 16px;"> 誇誇群|熬夜|手機| AA制|杠精|學婊
< span style="font-size: 16px;"> 欲擒故縱| NTR| 男子漢|擇偶|分手
< span style="font-size: 16px;"> 心理繪畫|心理人| MBTI | 心理諮詢
家暴| 出櫃| 吵架| 童年| 生育
< span style="font-size: 16px;"> 同志|抑鬱症|性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