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span style="font-size: 16px;"> 家庭的困難要不要讓孩子知道? 父母自身的情緒困擾在面對孩子時該怎麼處理? 家長該怎麼做才能成為孩子的朋友? span>
哭窮式教育
之前看《脫口秀大會》,有一期節目是聊"錢"。 演員梁海源在舞臺上講到自己小時候,父母總是給他灌輸家裡很窮的觀念,導致他長大後即使賺了錢,依然會覺得很缺錢。 span>
其實這樣的父母身邊很常見,他們還會對孩子說:
我們家窮,你不要亂花錢,不能想買什麼就買什麼。 span>
我們養你不容易,還要供你讀書,你可不要辜負我們。 span>
你怎麼又亂花錢,難道不知道父母賺錢有多辛苦嗎。 span>
這些話看似都是父母在教育孩子金錢來之不易,而且很多完全不貧困的家庭中,父母也會用如此"哭窮"的管道,試圖教育孩子,培養良好的消費習慣。 span>
但實際上,當父母給孩子創造賺錢非常辛苦的現實,也會在孩子的潛意識中寫下對金錢的憂慮和恐懼感。 span>
同時,這些父母哭窮的管道,也折射出中國父母的一大問題,那就是強調付出和犧牲。 表面上他們只是隨口一提,但傳達的潛臺詞卻是,父母很偉大,而孩子虧欠了自己。 span>
他們希望孩子理解自己的良苦用心,聽父母的話,本質上卻是在滿足自己的自戀。 "為了你我們……"這樣的句式無疑是一種情感綁架,無形中向孩子傳遞了壓力,和父母對回報的渴望。 span>
不得不說,< strong>父母對金錢的態度會影響到孩子的一生,不僅僅是將來和金錢的關係,也是和這個世界的關係。 strong>
在哭窮教育下成長的孩子,很容易有匱乏感,自卑感,和對金錢的恐懼。 span>
哭窮的父母,匱乏的孩子
父母的哭窮教育,很容易讓孩子內心產生對物質的匱乏感。 小時候得不到,長大後就會覺得自己非常需要。 span>
這些人即使賺到了很多錢,卻依然沒有安全感,難以彌補內心的空洞。 他們一花錢就會覺得愧疚,所以會把錢都囤積起來,給自己更多的安全感。 span>
電視劇《人民的名義》裏落馬的大貪官趙德漢,貪污了兩億三千九百九十萬,但是他一分錢都不敢花,平時吃著幾塊錢的炸醬麵,騎著破舊的自行車,每月給老母親300塊生活費。 span>
他簡直是現實版葛朗臺。 但是他窮怕了,世代都是農民, 金錢並沒有治癒他內心的匱乏,反而讓他迷失其中,不知所措。 span>
我身邊還有一些人,他們拼命努力賺錢,甚至犧牲了陪伴家人的時間,徹底迷失在對金錢的渴求中,永不滿足。 span>
還有些女性朋友,她們囤著很多昂貴的化妝品,卻一直捨不得用。 span>
他們並不能够安心花掉自己所賺的錢,仿佛花錢會帶來罪惡感。 而罪惡感的源頭,都是由於父母的責備和他們童年被打壓的對物質的欲望。 span>
清華教授彭凱平曾說: "如果告訴孩子家裡‘缺’,我們沒有別人好,其實是一種貧窮感的灌輸。" span>
一旦心中有了貧窮感,是無法僅僅通過物質的富裕來消除的。 span>
哭窮的父母,自卑的孩子
知乎上有一個話題#父母總是哭窮是否會引起孩子的自卑心理#。 span>
提問者分享了自己的故事。 她的父母一直向她灌輸家裡很窮的觀念。 當時幼儿園的小朋友們都陸續買了芭比娃娃,有一次她想要摸一摸朋友的芭比,結果對方和她說:"你讓你媽買呀。" span>
她知道媽媽不可能買給她,而這也是她第一次有了自卑的感覺。 在後來成長的過程中,看著同學之間流行運動服,文曲星,精緻的書包,而她很少得到過她想要的東西。 自卑心愈發强烈。 span>
很多網友都共鳴了她的感受。 有的網友說自己自卑到從未談過戀愛,因為覺得自己配不上。 span>
還有的網友說自己對任何事情都沒有自信,甚至連好看的裙子都覺得自己不配穿。 span>
可見, 哭窮式教育不僅僅影響到孩子的金錢觀,還影響到孩子和這個世界相處的管道。 span>
他們的欲望沒有被父母認可過,得到的都是有條件的愛,於是他們自卑,敏感,覺得自己不配,也不敢去爭取自己想要的東西。 span>
很多人即使爬上了金字塔的頂端,卻依舊無法從內心認可自己,覺得自己一點價值都沒有。 span>
相反,還有一些人則會無節制的消費。 現在很多新聞都在討論年輕大學生深陷消費貸的問題,他們借錢買iPhone,化妝品還有奢侈品。 span>
很多時候,也是因為他們的需求沒有在童年時被滿足,於是自卑心和欲望被累積起來,直到像洪水一樣爆發。 span>< strong>他們想要彌補自己的缺失,於是加倍對自己好,最終可能陷入財務危機。 strong>
但本質上,他們的虛榮心也是由於深深的自卑感。 span>
哭窮的父母,恐懼的孩子
心理學家李雪曾說:< strong>"一個人能擁有多少財富,取決於他潛意識認為自己配得上多少財富。" strong>
孩子潛意識中對金錢的態度,基本都來自父母。 如果父母一直在孩子面前哭窮,而忽略了孩子的心理需要,其實也無意間在向孩子傳達,他們之間的問題癥結在於金錢。 span>
這樣一來,< strong>孩子很容易對金錢產生敵意,而由此,也更加沒有能力駕馭金錢。 strong> span>
心理學家路易士·海在《生命的重建》中分享過一個故事。 span>
一個平時工作非常努力的學生,有一天特別興奮,因為他剛剛贏了500美元。 結果第二周他沒有來上課,因為他摔斷了腿,醫藥費剛好花掉500美元。 span>
路易士分析說,這個學生的內心對金錢是有敵意的,他害怕自己富裕,所以用這種管道懲罰了自己。 span>
心理學家武志紅也分享過類似的故事。 他在和得到平臺簽約的前一晚,看錯了班機時間。 結果第二天到了機場才發現,能够改簽的班機也只剩下一個商務艙了。 而他猶豫了,結果連最後一個艙位也沒有了。 span>
好在他定了第二天一早的飛機,趕上了簽約時間。 但是他分析自己說,他知道這次簽約會給自己帶來非常可觀的收入,而他潛意識裏卻是害怕有錢的,於是行為上一直在拖延。 span>
可見,像他們一樣,< strong>當內心沒有和金錢和解,追求金錢的路上也會歷盡曲折,因為這樣才符合潛意識中的想像。 strong>
而如果小時候父母就允許孩子的欲求流動,那孩子和金錢的關係也更加輕鬆自然,財富會隨之而來。 span>
窮養富養,不如愛養
在孩子小的時候,父母都想要向孩子傳遞正向的觀念。 想要讓孩子不與金錢較勁,父母可以做到如下幾點。 span>
1誠實回應孩子的需求
當孩子提出自己的需求,是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