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胡惠南
"你這些計程車費都是我省吃儉用的啊"
"要是沒有生你們我現在也是一個教授"
什麼是教養犧牲? strong>
在親子關係中,父母如何表達對孩子的愛呢? 西方家庭中,父母傾向通過肢體和情感向子女傳達溫暖,如他們會經常擁抱和讚美子女; 在東亞家庭,尤其是中國家庭中,父母則會細心周到考慮孩子的需求,並竭盡全力滿足其需求,為孩子奉獻自己,為了教養孩子,甚至會犧牲對自己來說有價值的東西(Wu &;Chao,2011;藺秀雲等,2021)。 作為中國家庭觀念覈心特徵之一的教養犧牲,已經外化表現為當代社會中一種普遍的教養現象,具體指父母放弃個人需要以滿足子女的發展需要(Leung &;Shek,2011)。 p>
研究者指出,教養犧牲涉及到下麵三方面過程:
(1)孩子的發展需要家庭資源,包括時間、金錢和精力等; p>
(2)家庭資源有限,當其稀缺時,家長需要依據家庭中各方面的需求對其進行分配; p>
(3)以孩子的發展為目的,甘願以犧牲自己的需求和利益的管道來分配家庭資源(Leung,2020)。 p>
當前社會中普遍存在的陪讀本質上就是一種父母的教養犧牲:孩子上學需要有人照顧,但是家長的精力和時間有限,於是家長放弃自己的職業發展陪伴孩子。 值得注意的是,教養投入也指家長為孩子提供其發展所需的資源,但教養投入強調"教養過程中孩子的獲得",而教養犧牲強調的是"教養過程中父母的犧牲"(Leung &;Shek,2020)。 p>
從組成成分上看,不同研究者提出了不同觀點:Leung和Shek(2011)認為教養犧牲存在五個維度,包括努力掙錢、為孩子的教育花時間、調整日常事務、犧牲生活方式和理想、隱瞞憂慮; 藺秀雲等(2021)認為教養犧牲包括犧牲個人自由、犧牲財務資源和爭取額外資源三個維度,並提出應該將家長的客觀犧牲行為、主觀犧牲意願與主觀犧牲程度綜合起來考察教養犧牲程度。 總的來說,教養犧牲不僅是一種教養行為,也是一種教養觀念和教養態度,涉及家長在物質、精力、精神等多方面內容的犧牲。 p>
教養犧牲興起的原因—文化心理學的視角
社會文化環境與家庭環境之間存在動態交互作用,文化對家長教養管道和教養態度的形成起著非常重要的作用。 教養犧牲在中國社會中的盛行,與中國傳統文化中的家庭取向關係密切。 中國的家族主義強調集體主義和依存關係,提倡個人的利益和目標應該服務於整個家族的榮耀,將家庭利益置於個人利益之上,強調父母對下一代的責任,即使要犧牲自己的利益和需求,父母也有義務將下一代培養成才,以延續家族的榮譽 (Leung et al.,2016;陳豔雲,劉林平,1998)。
教養犧牲真的能為孩子好嗎?
在家庭資本理論(Gofen,2009)和家庭投資模型(Conger &;Donnellan,2007)的框架下,家庭資源(資本)會影響兒童青少年的發展,對孩子投入更多、更高質量的家庭資源,孩子就能朝向更積極的方向發展。總的來說,這些資源可分成物理資源(如良好的家庭環境) 和教養參與(Leung &;Shek,2011) 。從理論上說,家長的教養犧牲可以為孩子提供更多的家庭資源,從而促進孩子的發展:在物理資源方面,家長犧牲自己的需求將物質資源等分配到孩子的成長上,如花費心思為孩子準備有營養的食物、省吃儉用為孩子購置學習資料等;在教養參與方面,教養犧牲 意味著家長將自己的時間和精力投入到教養過程中,深度捲入孩子的教養中。量化實證研究也證實了這一點。一項耗時兩年、測查了1569名青少年的追跡研究就表明,父母教養犧牲能通過促進孩子孝道意識的發展,降低孩子的絕望感(Leung,2020)。可見,在中國 "孝文化"的背景下,教養犧牲具有獨特的積極作用,讓孩子感知到來自父母的支持,激發孩子的感恩之情,發展出超越自我、將來回報父母的動機,從而擁有面對未來的力量。
但是,事實真的如此嗎?教養犧牲真的能為孩子好嗎?知乎有一個熱門的話題"孩子會感激犧牲型父母嗎",出人意料的是,很多回帖給出"不會"的答覆。理論模型、量化研究與實際案例之間為什麼存在這麼大的差异呢?原因主要來自以下四個方面。
1.父母和孩子對教養犧牲的理解存在差异
學界認為教養犧牲是一種教養管道和教養態度,對教養犧牲的量測也基於量測"家長為教養孩子犧牲自身利益" 程度,而日常生活中,孩子面對的犧牲型父母不僅會為了孩子犧牲個人需求,還會對孩子表露這種犧牲,這讓孩子感到父母的犧牲更多是為了能控制自己、能通過自己獲取更大的利益(比如名聲等),因而少有甚至不會有感激之情。
2.父母和孩子對教養犧牲的感知存在差异
研究表明,父母報告的教養犧牲要顯著高於孩子感知到的教養犧牲(Leung &;Shek,2016)。很多時候,家長的確以犧牲自己的利益為代價,給孩子提供可促進其發展的家庭資源,但是孩子卻不一定認可這是家長的犧牲。
3.家長觀念中促進孩子發展的需要並不等同於孩子的實際需要
影視劇《小歡喜》中喬英子那句"可是你想過,我心裡到底想要什麼嗎"反映的就是這種現象:家長基於自己的理解為孩子製定發展目標,在此基礎上,犧牲自己的利益補足孩子"缺失的資源" ,但這不一定是孩子需要的。在這個過程中:一方面,孩子真正需要的資源並沒有得到滿足。另一方面,會損害孩子的基本需要(關係、能力和自主),給孩子的發展帶來消極影響(尼格拉·阿合買提江等,2015) ,具體來說,父母期望與孩子期望相悖,會造成親子衝突,從而損害孩子的關係需要,不能自主選擇資源促進自身發展則會損害能力需要和自主需要。
4.教養犧牲會給親子雙方帶來消極情緒不利於孩子的發展
就父母而言,為了孩子犧牲自己的需要,個體發展需要不能得到滿足,會產生不良情緒甚至是抑鬱(尼格拉·阿合買提江等,2015),以往研究也證實,父母的抑鬱體驗能正向預測孩子的問題行為(王玲鳳,蔡振春,2012);就孩子而言,父母的教養犧牲會讓孩子產生諸如 "父母為我犧牲了這麼多,我怎麼能……"、"父母只有我了"之類的想法,產生愧疚等消極情緒,降低孩子的幸福感。
可見,一方面,教養犧牲的確能為孩子提供適宜其發展的資源;另一方面,教養犧牲處理不當也可能會給孩子發展帶來不利的影響。
走出困境—親子協同發展
一項以移民家庭為主要研究對象的研究發現,親子關係方面的代際文化差异(理想的親子關係和感知的親子關係)與移民青少年更强烈的內化問題有關,但是青少年低程度對教養奉獻(犧牲)的感知能緩衝該聯系,高程度教養犧牲感知卻沒有這種作用 (Wu &;Chao,2011)。可見,並不是所有的、越高水准的教養犧牲會促進孩子的積極發展,只有合理的教養犧牲具備此作用。那麼?該如何去做,才能做到正確的、適度的教養犧牲呢?
1.警惕從教養犧牲轉變為父母控制
很多犧牲型父母經常會對孩子說"要不是為了你,我怎麼會……",從"為了孩子好"走向了"用自己的好來控制孩子、來綁架孩子";同時,他們也會通過為孩子製定目標來"控制"孩子的成長。但這樣,其實已經偏離了自己的初衷,從"教養犧牲" 演變成一種"心理控制",可能會激起孩子的逆反心理,不利於孩子的發展。
2.建立良好親子關係真正滿足孩子需要
在家庭資源分配方面,家長和孩子可能有不同的考慮,比如家長可能想把金錢投入到孩子的生活必需品中,但孩子可能想要發展自己的興趣愛好,這種差异會造成親子關係緊張,加大孩子與父母之間感知教養犧牲的差异,也沒有滿足孩子的需要,對孩子的發展產 生負面影響(Leung &;Shek,2016;Welsh et al.,1998)。囙此,基於孩子的需要給出恰當的迴響,才是正確的教養犧牲,才能真正滿足孩子的發展需要,促進孩子的健康成長。
3.關注自身發展需要營造良好家庭氛圍
人都有發展的需要,基本心理需要的滿足與更高的主觀幸福感、生活滿意度、更多的積極情緒有關,心裡需要受損與更高水准的消極情緒有關(白誠智等,2020)。囙此,父母應該把注意力放在自己身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