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注意力不集中的問題是一個非常普遍的現象,我們在心理醫院看門診時,可以發現很多問題都是孩子注意力不集中影響了學習成績。 span>
有兩種情况我們先不談:一種是生物性的; 一種是父母認為孩子注意力不集中,孩子認為自己的注意力集中。 span>
我們要談的是,家人覺得孩子注意力不集中,孩子也覺得自己注意力不集中。 span>
現在,我們用4種驅力來解釋一下孩子注意力不集中的事情。 我在這裡強調一下,我說的是思考模型,在哲學中遵守還原論的原則。 換種比喻是,我眼前有很多東西,電腦、檯燈、書、鍵盤、諸如此類的東西,這些東西都由一百種左右的元素組成,而心理學的各種現象都可以歸結成4種力。 span>
< strong>第一個解釋:喜愛的驅力
喜愛會導致快樂,快樂是讓人集中注意力最好的方法。 孔夫子也說:"知之者不如好知者,好知者不如樂知者。" 如果能從某個事情中得到快樂,就不存在注意力不集中這樣的事情了。< span>但在邊界不清楚的家庭中,某個人的快樂會被視為背叛,快樂本身也會被看成墮落、下流的表現。 strong>這就是很多家庭中父母神情肅穆 的原因,幾乎所有的學派都認為,一個家庭好玩,孩子幾乎不會出現問題,家庭不好玩,孩子出問題的可能性非常大。 span>
< strong>第二個解釋:攻擊驅力
如果我們去觀察會說話的孩子,他們說得最多的就是:"不、不要、不用。" span>< strong>攻擊性有什麼作用呢? 第一個作用是標識自我的邊界和主權的意識。 第二個作用是使我們能在競爭中獲得卓越。 strong> 為什麼有些人在競爭中常常落敗? 是因為他的攻擊驅力在早年中被壓抑了,這也是有很多孩子沉溺網絡的原因之一,在現實中他是被攻擊的對象,這讓他很不爽,所以他需要在另外一個世界消除被他人攻擊的屈辱感。 span>
< strong>第三個解釋:關係驅力
人活著是為了什麼? 人活著是為了建立和維持關係。 想像一下,如果聚會中有一個人在高度專注地看手機,我們就覺得這個人把大家都拋弃了。 在家庭中也是一樣,< strong>在邊界不清晰的家庭中,孩子集中注意力做點什麼,都會讓父母覺得自己被拋弃了。 strong>
就像聚會的例子一樣,如果父母早年有創傷性的經歷,孩子專注本身就是創傷的啟動,就是你拋弃我了。 分離創傷是一種普遍的存在,我們每個人都會有分離創傷,這是一個連續譜,從最大的創傷到最小的創傷,所有人都在中間。 span>
舉個例子,最近幾十年總是上一代說下一代垮掉了。 為什麼上一代對下一代有糟糕的判斷,就是因為上一代不願意被時代拋弃,也不願意退出人生的舞臺,就編造一個謊言說下一代不行,我們要繼續活著來拯救他們才行。< span>他們對下一代敵意的命名是為了緩解自己的分離焦慮和死亡焦慮,實際上一代又一代的人長大了,他們都成為了人類的頂樑柱,他們沒有垮掉,人類也沒有毀滅。 span>
< strong>第四個解釋:自戀驅力
很多人認為自戀是"自我誇大",其實更本質的說法是"心中沒有別人"。 span> 我們看到那些注意力不集中的孩子,他們沒有能力向外界投射注意力,為什麼他沒有能力向外投射注意力呢? 因為他以前投射的時候被打回來了,所以他們只能形成自我關注。 最高級別的惡性自戀就是自殺,自殺為什麼是惡性自戀呢? 打個比方,TA買了一把好刀子,都捨不得捅別人,只捨得捅自己。 span>
形成自戀的原因有很多,其中一個是TA從來沒有被別人當成情感鮮活的人對待過,所以TA也不太可能把別人當成情感鮮活的人對待。 span> 說到情感,我想到一個有點難過的事,我小時候背元素週期表,因為沒有書籍資料,我根本不知道元素週期表是如何發現的,我只知道有這樣一個死東西,這個死東西要背下來。 但現在就不一樣了,化學老師會把發現元素週期表的故事講得驚心動魄,而不會像我們之前那樣,把它當成是沒有情感的死東西來背,或者是一個有負性情感的東西來背誦,< strong>有情感連接和沒有情感連接的注意力是很不一樣的。 span>
剛才是從驅力的角度做解釋,下麵我們就胡亂解釋。 span>
第五個解釋:權利問題
一個人集中注意力和集中火力去打仗是一樣的,如果沒有一個統帥部不太有可能集結軍隊去打仗。 TA的人格沒有自主權,甚至幾點搞數學幾點搞語文都要被安排,就相當於沒有一個統帥部,所以也沒有辦法集中注意力。 span>
集中注意力的前提是需要擁有獨立自主權,如果給了孩子獨立自主權很久,TA還是沒辦法集中注意力,那很可能是孩子覺得你給的這種獨立自主權是假的,遲早要收回來。 如果出現這種情況,< strong>我們除了要給孩子獨立自主權,還要給孩子另外的東西,這個東西就是時間。 strong> 這個時候就背誦美國詩人朗費羅的詩句安慰自己:學會等待。 span>
第六個解釋:注意力對等原則
我想臨時發明一個詞,是注意力對等原則。 什麼意思呢? span>< strong>父母向孩子投射太多注意力以後,孩子需要禮尚往來回應同等的注意力, 也需要用90%的注意力回應給媽媽,這樣才是對等的,來而不往非禮也。 span>
舉個例子,我和一個家庭做訪談,我和這個女孩說:"你的注意力是怎麼分配的?" 女孩想了一想說:"都在我媽身上了。" 她媽立刻反駁說:"你成天打遊戲,還好意思說注意力都放在我身上?" 她說:"我打遊戲的目的就是為了擺脫滿眼都是你的影子,我的注意力都在你身上了,但我覺得這個不好,所以我需要用打遊戲的管道擺脫。" 父母真是把太多注意力都放在孩子身上了,這會製造孩子和學習之間的障礙。 我們建議父母要自私一點,要多考慮自己多愛自己,沒事去打打麻將逛逛街,這樣雙方都舒服一些。 span>
第七個解釋:解離
有一個精神分析領域上的變化,以前我們會經常使用"壓抑",佛洛德發現的第一個防禦機制就是壓抑。 但是現代的精神分析慢慢會用"解離"這個詞替代壓抑,解離的意思就是我們的意識會分成不同的版塊,注意力不集中就是一種典型的版塊狀態。 span>
為什麼說注意力不集中是"神不守舍"? 就是神沒有守住這個舍到另一個舍裡面去了。 他們在不同的意識版塊之間穿梭,比如他們上一個小時在用這個意識學數學,下一個小時用另外一個意識學外語,通常情况下這兩個意識是交通的,極端情况下這兩個意識不知道彼此。 所以這樣的孩子會出現偏科,某一個意識版塊大一些,某一個意識版塊小一些。 span>
< strong>第八個解釋:父母和孩子的關係倒置
在很多家庭中,父母和孩子的關係是倒置的,父母變成了孩子,孩子變成了父母。 在孩子集中注意力學習的時候,需要對周圍的環境有足够的安全感。 但是,父母變成了孩子之後,父母自己就需要被看見,父母像孩子一樣發生衝突時需要有人調解,很多人在踢皮球後都會讓孩子評估一下哪個是對的。 這時候< strong>孩子就需要變成功能性的父母,TA沒有辦法集中注意力在學習上,因為TA的後方不安全, 或者說他有兩個孩子需要照顧,這句話有點惡毒。 span>
第九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