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咕嚕咕嚕&; Emeria
這,是一次全新的嘗試:學堂君和人文科普動畫博主"地球燈塔"聯合推出了這期動畫視頻,想通過更生動、更精緻的形式給大家講述關於心理諮詢的故事。 span>
心理諮詢師,是最早嘗試用心理學去改變世界的一群人,ta們希望能夠將一個個無助的人拉出心靈的泥潭,走出過去,奔向未來。 span>
但是,在心理諮詢的療法和科技尚未成熟之時,祖師爺們不僅需要改變自己的來訪者,還想要在江湖上站穩腳跟,用自己的理論去影響更多人。 大佬們各自懷揣著對人性獨特的洞察,大膽地開宗立派,這其中自然免不了諸如無名小輩成長為一代宗師、徒弟"背叛"師傅等故(八)事(卦)。
佛洛德——對錯不足以評估他[1]
1899年,《夢的解析》出版,但剛剛出版時無人問津,在出版後的六年裏卻只賣出350本,十年後才再版。 誰能想到,這位當時在大家看來在"自說自話"的醫生,後來卻成了最被人所熟知的心理學家,他的精神分析理論深刻地影響了好幾代人。 span>
在奧地利的一間私人診所裏,佛洛德醫生接待了很多患有奇怪病症的病人。 這些病人並沒有什麼器質上的身體問題,但是卻報告頭昏、頭痛、全身乏力,甚至有視力障礙和部分癱瘓出現。 這種病症在當時被稱作歇斯底里症(Hysteria),來看病的病人大多是中產階級的女性。
< span style="font-size: 16px;"> 佛洛德半身像
既然身體上並無病變和損壞,那只能是心理問題導致。 被人類心靈的神秘和未知深深吸引的佛洛德,在對歇斯底里症的研究中,開始踏上了探索"精神"世界的旅途。 span>
在親自和病人接觸,以及研究同行們的病例的過程中,他發現,這些病人似乎都有"性"方面的問題,不僅包括性生活的缺失,部分病人還有著幼年被性虐待的經歷。 雖然並未直接指明,但在1895年與朋友合著的《歇斯底裏症研究中》,佛洛德已隱晦地暗示這些病人的症狀都有性欲方面的根源。 span>
< span style="font-size: 16px;"> 歇斯底里發作的女性
用底層的性欲衝突來解釋心理問題,似乎與當時的社會背景密不可分。 當時的奧地利宗教氣氛濃厚,禁欲主義流行,人們的性欲望普遍得不到滿足,只能壓抑在內心或錯位地宣洩。 span>
在《夢的解析》出版後,佛洛德立即以極大的熱情投入到發展性理論的工作中。 span>
在1905年出版的《性學三論》中, 佛洛德將性能量稱作力比多 (libido),認為性驅力是人類的一種本能,一切行為動機都可歸結為性本能的衝動。人就好像是本能驅動的能量系統,如果力比多受到壓抑或沒有得到滿足,就會患精神疾病。
並且,佛洛德還將性欲驅力推演到嬰兒上,將人類從出生到成人按照性欲發展階段劃分,即著名的性心理階段論。 span>
這個理論認為:從出生到成人, 人類依次通過口唇(如嬰兒吸奶)、肛門排便、生殖器的滿足、學習或交友 (潜伏期)、兩性的歡愉來實現性欲的滿足和性能量的宣洩。如果特定時期的需要沒有得到滿足或被過分的滿足,就會導致成人後的心理適應問題。
< span style="font-size: 16px;"> 佛洛德所著《性學三論》
正如福斯第一次接觸泛性論(把人類的所有行為都視為性本能所驅使)時的震驚和難以接受一樣,佛洛德對性欲理論也經歷了從抗拒到接受的過程,最後才是對這一理論堅定地認可並引以為傲。
然而,泛性論也是佛洛德最為福斯甚至一些弟子所詬病的理論。 也許當初佛洛德所接觸的病例中,性欲的壓抑確實能解釋部分問題,但在當今這個性壓抑大大减弱的年代,心理障礙卻依然如洪水猛獸般存在。 span>
除了泛性論外,佛洛德還發展了諸多跨時代的理論和臨床方法:
他區分了意識和潛意識,指出不被個人所察覺的心理現象對行為的影響; span>
將人格分為本我、自我、超我,闡釋道德和本能衝動的衝突對心理過程的影響; span>
他發展了談話療法和自由聯想科技,用傾聽、提問和解釋這些不同以以往醫學的"治療方法"來排解人類的疾苦,也囙此成為了心理諮詢的祖師爺。 span>
< span style="font-size: 16px;"> 佛洛德的分析躺椅[2]
後人,尤其是接受科學心理學訓練的心理學生們,可能抗拒將佛洛德與心理學劃上等號, 原因主要包括他粗糙的研究方法(通過個案來得出結論)以及他通過對有心理困擾的人的觀察來得到關於普遍人性的結論。但不被人所熟知的是,引進量化觀點、尋找適用於一般人的心理學原則才是佛洛德的主要目標。
現如今,通過實證的心理學研究,我們可以說佛洛德的某些理論可能是對的,某些理論可能是錯的,但更重要的是,佛洛德對心理諮詢領域的開創和對後世人的精神啟迪都是人類歷史的寶貴財富。 而這些成就,與他對人類心靈奧秘的好奇、對自己的親身成長經歷和主觀體驗的勇敢剖析以及深厚的知識積累密不可分。 span>
榮格——出走的愛徒,成了一代大師
雖然精神分析理論最初不為福斯所接受,但仍有一些醫生同行們欣賞佛洛德的觀點,他們每週三會到佛洛德家探討各種心理和神經學問題[3],星期三心理學會 strong>由此成立。 之後,越來越多的人接受了佛洛德的學說,精神分析學派的影響力也逐漸擴大,國際精神分析學會成立。 span>
只不過,一些學會成員的看法與佛洛德漸漸背道而馳,最後出走,公開反對佛洛德的理論,這裡面就包括第一任國際精神分析學會主席,後與佛洛德决裂的著名心理學家:< strong>榮格。 span>
< span style="font-size: 16px;"> 卡爾·榮格
在佛洛德的理論還沒有被廣泛接受的年代,精神科醫生們從不關心精神病人的內心到底在想什麼、是什麼生活經歷和人格導致了精神疾病的出現。 而是默認:病人的心理不會影響病症的解决,醫生要做的就是如何根據規定好的症狀去作出診斷。 span>
但同樣作為醫生的榮格卻不這樣想,在行醫經歷中的大膽冒險告訴他,正是病人過去的經歷和由此引發的內心感受導致了病症的表現。 在自傳中,榮格回憶起在精神病醫院工作時遇到的一個關鍵病例[4]——
一比特年輕婦女被診斷被收進了這間醫院,醫生在詢問既往病史和各種身體檢查後,將其診斷為"早發性癡呆",但榮格卻持有不同意見。 他用釋夢和聯想的管道,成功揭開了這位女性的過往經歷。 原來,這位女性與她的真愛因機緣巧合錯過,和另一個男人結婚,在得知自己喜歡的那個男人也喜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