潛意識搞鬼戲弄你沒商量
< span style="font-size: 16px;"> 曾老師在初級視頻裏講過一件事情,有一個女研究生,她在29歲去應聘一個銀行的高級主管, 第一次應聘因鬧鐘沒響(也可能是沒聽見鬧鐘響)而錯過了面試,這在以前是從未發生過的;第二次路上出了個小車禍,又讓她無緣應聘,活見鬼般的感覺極大地震驚了她,在歐洲,做心理諮詢是非常普遍的事情,所以,事情出現兩次後她去見了諮詢師。
諮詢師分析後,發現女孩的媽媽一輩子只是銀行的一個普通職員,可她二十幾歲就應聘到銀行首長的職務,也許在潛意識裏她感覺到這是對媽媽的背叛與攻擊,這令她內在滋生强烈的內疚,於是潛意識出來幫忙。 第一次,潛意識動用感官配合鬧鐘,成功阻撓; 第二次,就連車禍也出來封锁。 span>
< strong>一邊是對媽媽的忠誠與愛,一邊是對媽媽的超越和成功,面對"背叛"媽媽她"選擇"了自我攻擊,所以潛意識出來幫忙用內疚來平衡掉她超越媽媽的成功與幸福,平衡掉的部分就是女孩內在無法承載的――不能擁有超越媽媽的成功。 strong> 而這一切完全是鬼使神差,莫名其妙的發生。 span>
聊齋裏有個小故事如出一轍。 span>
有一個人家裡世代是農民,年紀輕輕當了朝廷命官卻死在赴任途中。 他去問閻王為何待他如此不公,閻王回復他這輩子只有200只羊的命數,上任前吃完了限額只能提前赴死。 原來因為他愛吃羊,所以被提拔後受到很多請吃飯的全請他吃羊。 span>
上面兩個小例子,都是在說< strong>一個人成功和成功後巨大的懲罰。 strong>這個成功會引起人强烈的內疚,於是潛意識用懲罰出來幫忙。 strong>
< span>幸福的劑量,不能超越爸媽
我有一個來訪者小島30出頭,剛開始諮詢時,他跟我講他已經有一年多的時間經常各種不舒服,看了很多醫院都沒檢查出問題,但心臟的不適感和經常性的頭暈給他的生活帶來很大的困擾,精神、身體都疲憊不堪。 span>
他這一年裏最大的一件事就是孩子出生了, 孩子的出生給他幸福的生活新增了不少樂趣。 為了減輕生活的壓力,他的父母來到了他的家庭。 沒孩子前,本來是和父母分開住的,現在老人進入兒子家庭幫忙照看孩子,總會看到父母有很多的爭吵,兩代人的衝突也不斷被激發。 span>
爸媽吵了一輩子,到現在也只是勉強維持,不相愛,過得也不開心,作為孩子的小島自己的小家庭卻經營得幸福美滿,這也許正是小島精神、身體感覺出狀況的原因。 span>
< img src="http://www.sohu.com/a/ https://p7.itc.cn/q_70/images03/20211218/5ed5cde2f8a74e93a86214961456196f.gif "/>
< span> 每個父母都以自己的管道愛著孩子,一種自認為正確的管道去愛,卻不知道孩子們在用各種看不見的管道愛著父母。 span> 就像小島對媽媽的愛,爸媽一輩子吵,不幸福,他的幸福不能超越爸媽,那會讓他感到背叛與內疚,於是潛意識幫忙用小島身體、心理的不適來平衡掉他內在的幸福感,平衡掉的部分就是小島內在無法承載的――< strong>不能超越父母的幸福而幸福,這源自小島對父母的忠誠和深沉的愛。 strong> 這份愛簡單、執著,看不見、摸不到,但卻時時讓現實層面的小島困惑、痛苦不已。 span>
< span>爽透不能行,源於"爽"的規模、爽後的懲罰
生活中有太多爽透不能行的例子,那究竟是什麼造成了爽透不能? 對一個人長大後會產生什麼樣的影響呢? span>
假設那個女職員的的媽媽是銀行高管,或許只會想要努力追趕媽媽,而不會因為應聘一個銀行首長的職位就覺得攻擊了媽媽而有强大的內疚。 span>
這麼一看,< strong>爽後的懲罰就是超過"內定"額度時的自我攻擊與限定。 strong>
當一個人長大後就會被這份限定束縛、壓抑、攻擊,令其不敢、不能、不願超越。 span>< strong>這也許就是很多人終其一生總是不能掙太多的錢,即便偶爾有,也會在錢到手後失去很多; strong> 或者在某個很大的願望達成後總要出點什麼事,再或者總是在剛要成功前差那麼一點點的原因,而這一切,來自早年父母的養育。 span>
我認識一個男生,在他還是孩童時,他爸爸對別人誇讚自己的孩子很懂事,買東西時從來都只要一個,絕不要求更多,要給他更多,他也不要。 20年後這個成年的大男孩說,< strong>他從來沒有過擁有很多玩具的快樂,小時他不敢講,因為他要像父母期待的一樣做個懂事的好孩子,於是"很多的玩具"成為他內心永久的渴望和傷痛。 strong> 玩具對小孩子有著跟成人不一樣的理解和意義,對這個大男孩而言,"很多的玩具"對孩童的他是一份快樂、一份滿足。 span>
或許想要擁有很多的玩具不及他要突破禁忌、誘惑所帶來的被深深滿足的願望那麼重要,因為那裡有可以要求更多的自由以及父母的愛與接納。 span>
假設這個男生成人後真的擁有很多,他內在或許喜悅參半。 span>< strong>喜的是終於可以擁有很多,憂的是當擁有很多後和以往只擁有一個的感覺不同,這或許會令他在喜悅過後有失控有惶恐, 因為"一個"是他的限額,擁有更多會令他感覺他不再是父母眼裡懂事的好孩子,內在會滋生羞耻感和內疚感,羞耻感和內疚感就是自我攻擊與懲罰。 再或許,< strong>他會瘋狂地購買很多東西而成為一個購物狂,而其實這份"瘋狂"不過是曾經內在對玩具的渴望的替代品,實則是為了達成童年想要突破的禁忌。 strong>
< span>爽的規模來自早年"要求更多沒關係"
< span> 兒童在成長中要同時邁出兩隻腳,一隻腳向內,一隻腳向外。 span>
< span style="font-size: 16px;"> 向內的部分是主觀的世界,他要邁向一種心靈的、情感的、認知的、精神的。 向外的部分是客觀的世界,他要邁向外面人際的、環境的、文化的、物質的。 span>
< span> 對於一個兒童來講,他既有向外邁脚探索的驅力,也有向內探索的驅力。 span>< strong>就像他提出要求,他要透過與成人的互動,看自己被允許的邊界到底在哪裡,多少份額是能够被成人允許的範圍,這次不被允許那下次會不會被允許, 這些都要透過外在與成人互動中實現的物質部分的額度來內化為內心被接受的份額, 而當所要求的額度抵達或超出成人的設限時,成人以什麼樣的姿態來回應兒童也非常的重要。 span>
< span style="font-size: 16px;"> 兒童如果接收到來自成人輕蔑的甚至認為他很貪婪的回應,會令兒童內在形成羞耻感、內疚感,會有强烈的自我攻擊; 如果成人以尊重、允許的姿態,共情、陪伴他一起度過當要求得更多不能被滿足時深深的失望感,這會讓他不斷探索到邊界、被允許的份額,此時份額大小已無關緊要,因為< span>他知道要求更多沒關係,只要學會面對和調整就好, 而當擁有更多也無關羞耻與內疚。 這也許就是兒童內化額度的早期形成。 span>
< span> 當兒童被允許要求更多,他的世界裏沒有爽後的自我攻擊與懲罰。 span>< span>他就會專注地做自己,不會隨意用別人的意志來衡量自己,不會爽透不能。 spa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