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冰千里
(微信ID:zixunzhuli-666)
< strong> 01
這些年,我聽到最多的情緒就是"內疚",幾乎存在於每個人的每節諮詢中。 span>
它不像"悲 傷"、"恐懼"、"憤怒"那麼明顯,而是一種複雜的心理衝突。 span>
內疚表現在烦乱的心事、微妙的表情和自我責備的言語中,甚至壓抑在潛意識裏。 span> 有人不堪其擾,會無助的默念"老天爺,如果有魔法,我會先把內疚消除"。 span>
無需多想,內疚最基本的來源大致會有4個:
< strong> 第一個:"我錯了"。 span>
我對不起某人、我不該做某事,我錯了,這還不够準確,應該是"我認為我錯了",很多時候你並沒錯,但你深信自己錯了。 span>
比如遲到,無論誰覺得這沒什麼,但你就覺得不應該; 比如責罰了孩子,無論別人告訴你這多正常,都無法消除你的懊悔。 span>
那些你認為在某個場合不該說的話、不該做的事,或本應做的更好的後悔中,都藏滿了內疚感。 span>
< strong> 第二個:"我不配"。 span>
很多人就是這麼懲罰自己的,無法原諒過去的錯(儘管有時錯誤是被誇大的或被他人强加的),然後發展出了某種"不配感"。
唯有失敗、落魄、唯有不讓自己幸福、不讓自己接受好的東西(成功、金錢、親密)或者有了好東西就難受,才能勉强接受。
否則,一旦擁有好東西就會內疚。 span>
< strong> 第三個:"我衝動"。 span>
一個從小很聽話很禮貌的人,是不允許自己"犯錯"的,他會時刻維繫人設,警惕一切突破規則的事情,一旦不小心衝動一點點、破壞一丟丟,就會引發巨大的內疚,好像人設崩塌。 span>
唯有按部就班融入集體按規則辦事才是安全的,但他總會內疚,因為人性是壓不住的。 span>
< strong> 第四個:"我不同"。 span>
人家都學習我幹嘛偷懶,人家都內卷我幹嘛躺平,人家都相信我為何質疑,人家都睜一眼閉一眼我為何表態……
< strong> 你總怕與眾不同,怕被人群孤立,怕別人的評估,於是烏合之眾越來越多,真正獨立思考的人越來越少,一旦與他人意見不同就內疚,就自我責備。 span>
然而,真正推動人類行程的,恰恰是那些少數派,那些與多數人不一致的創造力和勇敢。 span>
< strong> 02
"內疚感"很消耗,它讓你對自己充滿不安和不滿,必須要為此想些什麼,說些什麼,做些什麼心裡才會踏實些。 span> span>
有人多年一直內疚,始終後悔之前的"錯誤",如果令你內疚的人去世了,或許內疚感會折磨你一輩子。 span>
你會發現,內疚的程度很不同,有人可能內疚一陣子,有人則會內疚一輩子,那些一輩子的往往比內疚更嚴重,是一種"罪惡感"。 span>
< strong> 所以,我必須向你說明"內疚與罪惡"的差別:
< strong> 內疚感是對事不對人,罪惡感是對人不對事; 內疚引發的是自責,罪惡引發的是羞耻; 內疚導致的行為是補償,罪惡導致的行為是懲罰。 span>
舉個例子:你因為孩子玩遊戲而打了他。 span>
內疚感就是你覺得不該因為這件小事而打他,你開始自我批評,認為自己太極端沒控制住情緒,覺得孩子很可憐很心疼,覺得自己脾氣太差需要改。 span>
接下來,你也許會給孩子做頓美食,也許帶孩子看場電影,也許給孩子道歉——儘管還是難過,但通過"補償行為"降低了內疚並改善了親子關係。 span>
而罪惡感,就是你越想越認為自己不配做一個母親,甚至不配為人,你開始泛化,開始脫離打孩子這件事,開始聯系你所有的糗事、錯事、過去的事,越想越不能原諒自己。 span>
這會讓你無地自容,開始强烈自我貶低,開始用行動自我懲罰,比如打自己、自殘、自傷、不吃不喝; 比如逃避家人; 比如更暴虐的對待孩子(罪惡的投射)……
而這個過程會持續很久,最終也並沒消散,只是恢復了表面的平靜。 span>
現實很多人可能介於內疚與罪惡之間,比如"愧疚"、"罪疚"。 辨別的簡單管道就是"這件事過去的時長"。 span>
在著名的"俄狄浦斯情結"那個神話故事中,俄狄浦斯王無意中"弑父娶母",得知實情後他"刺穿雙目,一生被放逐天涯",這就是極大的罪惡感。 span>
一個自認為有罪的人是不配原諒的,唯有和罪惡相匹配的"一世懲罰"才能苟活。 span> span>
< strong> 03
罪惡感形成因素很多,最重要的一點是"他人的敵意",特別是早年被對待的管道。 span>
比如青少年的自慰、穿著暴露、化妝、談戀愛,如果被羞辱對待,或被嚴令禁忌,甚至被毒打虐待,這個孩子就會認為"做這些事是有罪的"。 span>
時間久了孩子開始脫離事件本身,開始全面自我否認,認為自己是低賤的、骯髒的,認為性愛、戀愛是可耻的! span>
< strong> 記住,不是真的"有罪"才被懲罰,而是先有懲罰才會有罪惡感。 span>
< strong> 罪惡感來自"養育者的恨",內疚感源自"對愛的破壞",首先是要有愛的。 span>
比如媽媽是愛孩子的,然後才會對打孩子內疚,"打孩子"就是對愛的破壞,內疚就是承擔責任的表現。 span>
溫尼科特稱:"內疚感的一個方面,來自對一個人原始的愛當中的破壞性衝動的容忍"。 span>
< strong> 我的理解就是:一個成熟的人格是需要找到某種東西,可以為自己的"不够好"來承擔責任,這個東西就是"內疚感"。 span>
生而為人,我們總有做錯事的時候,總有衝動,總有破壞,總有些身不由己,總有些情非得已,那麼,誰來承擔這些衝動背後的責任呢? span>
於是,內疚感誕生了,內疚就像個容器,接納了所有破壞的衝動。 span>
有個朋友喜歡醉酒,第二天會挨個打電話問一起喝酒的人自己有沒有"做傻事",有沒有"犯錯",我也會收到他的電話,每次我總告訴他"沒有,這沒什麼,你表現沒那麼糟"
朋友用內疚為衝動找到了落腳點,同時用打電話回訪這樣的補償行為緩解了內疚帶來的自責。 span>
每個人都有個"破壞的內在小孩",那是對規則、道德、邊界突破的欲望,像個孩子只管去發洩、衝動、哭鬧,而不顧後果。 span>
而每個人也都有一個"功能自我",他要為內在小孩負起責任,負責的結果就是"內疚",責怪自己的內在小孩"你怎麼那麼不理智那麼蠢呢!" span>
一旦內疚產生,內在小孩闖的禍就有人背了。 span>
< strong> 對自己任何衝動行為負責很難,需要內疚感來平衡,所以溫尼科特說:"內疚感位於破壞性向建設
上一篇:朱身勇開戰演練班第一届成功舉辦
下一篇:减不掉的脂肪,是被你掩蓋的悲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