沒有分享欲的婚姻,還能搶救嗎?
admin
2021-12-21 03:11:03
0

原標題:沒有分享欲的婚姻,還能搶救嗎? <!---->

前一陣有一個非常火的帖子,叫做"圖書館許願30秒"。

在一個深夜,女孩無意間看到男友的手機亮了,是他研究生學妹發來的消息。 順著這條消息,女孩往上翻了翻男友和這位學妹的聊天記錄。

大多都是她給他分享一首歌,他跟她吐槽一下日常。

沒有一句過分的話,沒有一點點的不規矩。

但是,恰恰是因為沒有什麼越軌的行為,才真的讓人難以接受。

男生對這個學妹非常有分享欲,他可以和女友幾天不溝通,但是每天都要和學妹聊幾句。

去年生日的時候,女孩許願的那半分鐘,睜開眼之後,發現男友在看手機。 後來她從他手機上看到,是那位學妹發來的"圖書館停電了,我好害怕"。

"那30秒是在擔心她因為圖書館斷電害怕,還是希望以後年年都能陪我過生日?"

這句話說完之後,他們兩個都意識到感情早已不再完整,無法挽回。

原來他的分享欲,都給了另一個女孩。

分享欲很像心理學上說的"自我表露"的概念,就是人將與自己有關的資訊暴露給他人,真誠分享自己的秘密、想法、感受的過程。

舉個例子,我們發現很多人越來越不愛發朋友圈了,這就是我們不再自我表露。 因為朋友圈的人很多很複雜,它不再是一個安全的分享場所。

同樣,在親密關係中我們不願意再分享,那也意味著對方不再是那個安全可靠的人。

當你遇到想要自我表露的瞬間,想到的第一個人不是枕邊人,那是一種多麼徹骨的孤獨。

< strong>分享欲,是最深情的浪漫

在網上看到過一段話:

我當然不關心雲是什麼形狀,也不在意路邊的奶茶店開沒開門,更不覺得飯煮糊了有什麼可拍照的,所有跟你講過的那些無意義的事情,本質上都是希望你能參與到我的生活裏來,和我保持愛意的聯結。

我們常說,現在婚姻最大的困境,就是無話可說。

那麼不妨反過來問一下這個問題,如果有話可說,那說的是什麼內容呢?

大概就是一些無關痛癢的日常,今天的天氣不錯,菜市場的菜漲價了,公司有個同事非常煩人。

我願意跟你絮叨,就是我希望你"滲透"我生命的每一個細節。

現在網上最流行的一種劇就是"甜寵劇",又甜又寵。 那些令人羡慕的愛情,到底是什麼樣的呢?

在一個平臺上看到過一個帖子,她就分享和老公互動的小日常,評論區都是羡慕的聲音:羡慕兩個字,臣妾都說倦了!

老公跟老婆分享出差地點的天氣好,老婆關心老公吃沒吃飯。

老公告訴老婆自己晚上和誰吃飯,有什麼有意思的事情。

< span style="font-size: 16px;"> 老婆告訴老公我幾點去吃飯,幾點去開會,吃了一家好吃的店,回頭一起去吃。

就是這些細節,這些瑣碎,讓人覺得這是甜寵,讓人覺得這樣的關係非常舒適。

我們願意與另一個人分享這些日常,自然也願意跟他們分享我們的喜怒哀樂,我們的價值觀。

你把你的瑣事都告訴我,我把我的脆弱展示給你,這就是我們的情感互動機制。

這種你來我往的分享欲,是一種訊號的傳遞。

它代表著兩個人之間的信任,理解,支持。 代表著我覺得你是安全的,和你在一起我是滿足的。

< strong>是什麼阻礙了我們的分享欲?

都說兩個人在一起最幸福的時候,就是曖昧期。 那個時候,一句"在幹嘛"就能讓人甜蜜好久。

因為那個時候,兩個人情感濃度是最高的,分享欲也是最旺盛的。 我們都想展示更好的自己,都想讓對方融入我們的生活。

但是在一起時間久了之後,就沒有那麼多話說了。 生活的瑣事,似乎也不願意跟對方分享。

到底是為什麼,我們不願意跟對方"說廢話"了呢?

第一,曾經相處時,就沒有進入過關係。

很多夫妻之所以進入婚姻,並不是因為感情濃度足够,而是因為"合適"。 合適的年紀,差不多的條件。

也就是說,很多夫妻從一開始就沒有進入過關係維度。

我們對關係的理解,還停留在全能自戀的階段。

我們希望對方能够滿足我們的期待,成為我們理想中的人; 我們容易對伴侶產生敵意,覺得他們在攻擊我們; 我們要麼處於高位,想要控制對方,要麼處於低位,覺得自己羞耻無助。

所以我們在分享的時候,是有一個預設的結果的,希望對方無條件接納,給我們安撫。 但是如果這個預設沒有發生,就會引起我們的暴怒。

當伴侶跟我們分享,我們也會用對錯來衡量,而不是用感受來判斷。

而真正進入關係之後,才能感受到彼此心中的愛,然後大膽分享自己,不懼怕對方的拒絕。

第二,希望變成失望的惡性循環。

社會心理學有一個理論,說的是如果一個人最初對我們的情緒是消極的,當他變成積極情緒時,帶給我們的感受比一直對我們積極,更加有價值。

同樣,如果一個人一直對我們態度積極,當他慢慢用否定的眼光看我們的時候,那種傷害,遠遠比他一直對我們消極要嚴重。

親密關係也是如此,我們習慣了伴侶對我們的積極態度,並且期待他們一直積極,更加積極。

一旦他們有那麼一次或者幾次變得不那麼友善,我們就會覺得傷害加倍。

次數多了,我們就不再期待,甚至開始怨恨對方。

這就是所謂的,同樣的時候,陌生人做了我們不會生氣,伴侶做了我們會憤怒。

第三,你或他本身就是不敢分享的人。

分享意味著期待被理解,分享也意味著可能被拒絕。

有的人能够在兩者之間尋求到平衡,有些時候被接納,有些時候被拒絕,已經是非常難得。

可是對於缺乏安全感的人,低自尊的人,或者對拒絕高度敏感的人,他們就很難去找到平衡點。

他們覺得自己會給別人添麻煩,他們害怕對方看透自己的無助不安,所以乾脆不說。

把自我保護置於自我表露之上,寧願忍受孤獨與寒冷,也不願意去觸碰可能危險的溫暖。

< strong>分享欲,是維持愛的重要因素

在很多關於經營婚姻的文章留言區,都能看到"自暴自弃式"留言:

算了,我老公才不配我用心去經營;

你想跟人家說話,你倒是想分享,人家不搭理你呀;

憑什麼光讓女人改變,我都這麼痛苦了,我也不能讓他幸福!

當婚姻遇到這些問題,當夫妻無話可說時,不是我們自暴自弃的時候,也不是追究誰對誰錯的時候。

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