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生只有一次,別讓自己的青春耗費在拯救糟糕的父母上
admin
2021-12-22 16:24:16
0

原標題:人生只有一次,別讓自己的青春耗費在拯救糟糕的父母上

<!---->

< span style="font-size: 16px;">- 01-

在做涉及原生家庭的心理諮詢中,我發現很多來訪者都有一個共同的特點:即他們作為孩子卻是父母或者家庭的拯救者。

案例1:

女生A,她的爸爸在她上大學時出軌,並且離家出走,帶著行李住到了婚外情對象的家裡。 父母因為這件事總是在爭吵,各種鬧離婚。 因為遭到丈夫的背叛,媽媽很傷心,常常跟女兒傾訴自己內心的痛苦,希望女兒站在自己這一方,為自己評理和討公道,幫助自己勸說丈夫回心轉意,或者為自己好好教育一下丈夫,甚至讓女兒去找小三"算帳"和"談判"。

女兒為了挽救父母的婚姻,也為了家庭的完整、和諧,整個上大學期間一直在調和父母之間的關係,她一邊安慰媽媽,保護媽媽,充當她的情緒垃圾桶,一邊指責父親,挽留父親留在這個家庭裏。

在一次期末考試期間,因為父母再次爆發激烈的爭吵,她放弃了考試,急急忙忙從外地趕回老家,修復父母的關係。

她和父母玩著施虐者,受害者,拯救者的遊戲,使得自己痛苦不堪。

最後,A的學業一塌糊塗,寢室裏的人際關係一團糟,還因為過度捲入父母之間的爭端又無力解决,自己的情緒陷入抑鬱和崩潰的邊緣。

案例2:

女生B,從小父母關係不和諧,因為各種瑣事爭吵,三天一小吵,五天一大吵,爭吵嚴重時,他們還會動手打架。 B小的時候,父母每次吵架她都哭,等到稍微大一些,她開始勸架,開始對媽媽說,爸爸是怎麼想的……開始對爸爸說,媽媽其實需要的是什麼……而她自己的需求卻經常得不到父母的滿足,父母更多的則是忽略她的感受和需求。

等到她更大一些,原以為父母會改變,結果他們的爭吵一如既往,她在父母的生活中疲於奔命:當父母因為經濟上的問題爭吵時,她便將自己辛苦賺來的錢貼補給他們; 當父母中的一方因與其他親戚在人情往來的事上發生衝突時,她會幫忙做調解; 當父母要換一個更大的房子時,給她打電話,她會將自己所有的積蓄都給父母。

一轉眼,她到了30歲時,忽然覺得很累,也忽然明白,自己所有的努力其實都是毫無意義的,這時她反而希望父母離婚,可父母照樣吵吵鬧鬧繼續過日子。

她在父母的生活裏幾乎耗盡了自己全部的青春。 這麼多年來,沒有戀愛、沒有存款、沒有屬於自己的生活、想要去做的事情也沒有做,對未來充滿了迷茫和失望。

為人父母應該是孩子生活裏第一個照料者,是孩子的老師和榜樣,是孩子習慣和性格養成的搖籃,他們應該像堅固的堡壘一樣保護自己的孩子免受外界的傷害,但現實情况是很多家庭裏,父母往往是第一個傷害自己孩子的人。

豆瓣上有個小組叫"父母皆禍害"有幾十萬人,帖子裏有人羅列了父母對孩子的傷害,比如直接的肉體傷害,間接的個人傷害,試圖控制孩子的人生等,其中父母間的衝突、爭吵、家庭暴力,或對孩子不關注、冷漠造成的傷害這一項赫然在列。

父母之間如果總是爆發衝突和爭吵,會影響孩子的情緒處理、未來的婚姻幸福,容易影響孩子的責任感,迫使孩子成為家庭的拯救者。

做一比特好父母是需要有愛,有耐心,有學習的意願和努力的,並非人人天然就是好父母。 有的家庭很多時候是幼小孩子無法逃脫的痛苦深淵,父母往往是孩子一生痛苦的製造者。

這一點,我們整個社會都缺乏認識。

< span style="font-size: 16px;">- 02-

從心理上講,孩子都是愛父母的,他們天然地樂於幫助父母,喜歡化解父母的煩惱與痛苦,希望父母開心快樂,希望家庭幸福完整。

但是,在一個家庭中,孩子就是孩子,父母就是父母,如果不成熟的父母讓孩子去承擔本應該大人處理的事情時,孩子做不了任何事情,只會被父母的煩惱所折磨所壓垮。 孩子越小,那種無力無助的感覺對他的傷害就越大,甚至會毀掉孩子的一生。

有的父母會不停地向年幼的孩子訴苦,比如夫妻之間的衝突,其他人際關係中帶來的煩惱,這其實是一種越界行為,孩子承擔不了這麼多的情緒負擔,也沒有能力處理父母之間的問題。

有的孩子甚至剛上幼儿園、小學就要聽父母訴苦,解决父母之間的爭端, 要去當父母的父母,親子關係顛倒混亂,這對孩子的傷害是非常巨大的,孩子如此弱小,卻不停地背負著父母負面的情緒,無力消化,很容易陷入"拯救父母"以及"無力內疚"之中。

蘇珊•福沃德在《原生家庭》中談到這類顛倒的親子關係對於孩子的傷害: "對於身陷角色顛倒的混亂之中的孩子來說,無力感如影隨形。他們無法發揮大人的作用,因為他們原本就不是大人。但是孩子不明白自己為什麼會失敗,他們會單純地以為是自己做得不够好,並囙此感到愧疚。

他們所背負的强烈的負罪感和責任感會一路跟隨他們步入成年階段。 他們常常受困於這樣的惡性循環:起初一力承擔起所有的責任,接著不可避免地感到力不從心,之後因為無法勝任而產生負罪感,繼而加倍努力地試圖挽回局勢。 這是一個足以耗盡心力的惡性循環,引發的後果必然是與日俱增的失敗感。"

他們長大後,有的人會逃離家庭,離糟糕的父母遠遠的,有的人對父母會有一種愚忠,他們不容易離開父母,去過自己獨立、幸福的人生,反而會一直守護在父母身邊,更不敢讓自己過得開心,因為父母已經過得這麼慘了,我怎麼能夠讓自己過得開心幸福呢?

< span style="font-size: 16px;">- 03-

如果你作為別人的子女,不幸處在這樣角色顛倒的親子關係中,我想對你說:

當父母之間產生出軌、爭吵、衝突等,調解父母之間的關係不是孩子要做的。 因為這是父母之間的事情,應該由他們自己來處理和解决。

原本你是父母的小孩,他們應該為你負責,可是當你去解决他們兩個人的問題時,你成了父母的父母,你成了父母的法官,你成了對父母負責的人,親子關係錯位和顛倒了。

從家庭序列上講,你實際上是將自己的位置拔高了,你變得比你的父母更大,同時也侮辱了你的父母——你認為他們沒有能力處理好自己的事情。< strong>這樣做既束縛了你父母,也捆綁了你自己。

你需要的是尊重和信任你的父母。 尊重什麼? 尊重他們自己處理問題的方法,尊重他們的選擇,無論這個選擇是對是錯。 信任什麼? 信任他們有能力讓自己生活地更加快樂,信任他們可以自己為自己負責。

我聽馬未都的脫口秀《觀複嘟嘟》中的一期《新疆遊記》,裡面講到他年輕時候在阿克蘇的旅行體驗。 阿克蘇的水果很多,他到的那個季節正是杏子成熟的時候,在上世紀80年代杏子賣得便宜,怎麼賣呢? 是按"脚"算的,"兩毛錢一脚"。 什麼意思呢? 就是你挑一棵樹,2毛錢,掄圓了踹一脚,然後從樹上掉下來的杏兒都是你的。

因為那裡的杏樹長得不是很高,地面又都是沙地,你踹一脚,掉下來的杏兒一不會摔爛,二又是剛成熟的。

最初馬未都選擇了一棵非常粗壯,上面長滿了密密麻麻果子的杏樹,可當他掄圓了猛踹一脚,發現那棵杏樹紋絲不動,一顆杏兒都沒掉下來。 因為那棵杏樹太粗,你的力量不足以撼動它,也不足以讓你吃到你想吃的果兒。

於是,他換了一棵小一點的樹

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