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span style="font-size: 16px;"> 來源|曾奇峰心理工作室
< span style="font-size: 16px;"> ID:zqfxlgzs
< span style="font-size: 16px;">< strong>等孩子長大了,就沒事了? span>
在臨床工作中,我們經常會看到有很多父母會否認自己的孩子是有問題、是需要接受幫助的。 span>
我會發現一個很普遍的現象,就是很多父母持有這樣的一種觀點,他們會覺得孩子只是現在不聽話不懂事,或者覺得孩子只是青春期的叛逆,長大一點就好了。 span>
能理解,這是父母的一個很美好的期待,但是同時這也可能是對孩子目前正在遭受的困難的否認。 strong>
我們知道,一個孩子長大會好的前提是TA的養育環境會改變。 strong>這需要父母能够認識到養育環境中有一些問題,父母可以認識到自己的問題,並且有意願、有能力去改變。 span>
當然,如果說這個孩子在成長的過程當中,很幸運地遇到了一個重要的他人,那就另當別論。 比方說有的孩子很幸運,TA遇到了很好的老師或者是某個親人,或者是很好的朋友,這些人可以持續地去理解和關注這個孩子,這樣的重要他人對孩子的成長確實是會很有幫助的。 span>
但是如果說養育者自己不變、養育環境不改變,然後只是期待孩子長大了會好,這真的可能只是一個美好的期待。 span>
比如有的孩子厭學,但是TA還是能够强撐著熬下去,家長們可能就有一個期待——等進入大學孩子好了。 span>
但是當孩子進入大學以後,可能TA就不能上學了,完成不了學業了,或者開始沉迷遊戲了,失去了前進的動力了,TA不知道自己要幹嘛了,更嚴重的情况甚至是自殺。 span>
還有一些孩子帶著各種各樣的問題跌跌撞撞的過了青春期,但是成年以後,之前那些沒有解决的問題還是會在他進入職場或者進入親密關係時,以各種各樣的管道呈現出來。 span>
< strong>之前沒有解决的問題,並沒有隨著孩子長大就自動消失了,它們只是以另外一種管道、在另外一個場景裡面再次呈現。 span>
< span style="font-size: 16px;">< strong>父母的否認,本身也是孩子心理問題的重要原因
父母的否認,有的時候本身就是引發孩子心理問題的一個重要的原因所在。 span>
在工作當中我會經常遇到孩子因為自傷、自殺這樣的問題前來尋求幫助。< span>其實孩子自傷或者自殺的一個很重要的原因,就是因為長期被忽視和否認,所以他就不得不用一種傷害自己的管道來表達一種强烈的恨和失望。 strong>
這個孩子會覺得TA用殺害TA父母的孩子,也就是自己的管道,來報復TA的父母。 span>
在諮詢中,我會經常接觸到用刀或者圓規這種很銳利的東西,來把自己的身體劃得傷痕累累的青少年。 那些傷痕看起來真的是讓人觸目驚心,舊傷新傷層層疊疊的。< span>這些孩子無一例外,都是在用身體的痛來對抗心靈的痛。 strong>
劃破皮膚,除了用傷害自己來表達恨和失望之外,其實它在象徵層面也意味他們要用一個銳利的東西去刺穿什麼,就好像長期被忽視的孩子不得不用某種激烈的管道來刺穿父母的防禦,用這種管道來喚醒父母的關注一樣。 strong>
到更嚴重的時候,這個孩子都不再對父母有期待了,也不想父母看見自己的傷痕了,這是進一步的更深的絕望了。 span>
說到父母對孩子心理問題的否認,我甚至見過一些已經嘗試自殺的孩子,父母對他們的痛苦和問題仍然是否認的。 有次我去學校給一比特嘗試自殺的孩子做危機干預的時候,邀請父母一起來,一起思考和探討我們接下來可以怎麼幫助到這個孩子。 結果父母堅持說孩子是鬧著玩的,拒絕來參與討論。 span>
後來我把自己的聯繫方式、24小時的自殺干預電話告訴了孩子,讓TA知道在需要幫助的時候,TA可以找到人。 但是我們的精力畢竟有限,所以還是強烈呼籲父母能够正視和關注孩子的心理訴求和心理問題。 span>
< span style="font-size: 16px;">< strong>因為病耻感而抗拒求助,代價也許會很大
對於我剛才提到的兩個現象背後的原因,一方面是因為父母本身也有一些困難。 如果父母在自己成長過程中,TA的情緒、訴求是被忽視的,也可能會不自覺地用同樣的管道來對待自己的小孩。 span>
< strong>TA會覺得孩子的情緒問題真的沒什麼,因為TA也覺得自己的情緒不重要,TA就是這樣被對待的。 span>
< span>另一方面,對於家庭來說還有一個很大的阻力就是病耻感。 span>福斯開始關注心理健康其實也是最近這幾年的事情,大家對心理健康這個概念還不是太瞭解,甚至很多父母會把心理問題等同於精神病。 孩子來看心理諮詢師就好像"坐實"了孩子得了精神病一樣。 這是一個很典型的認知誤區。 實際上,心理問題和精神病是截然不同的兩個概念。 span>
甚至有時候我去學校做干預時,會發現學校的老師們也會對心理諮詢師或者心理諮詢非常回避。 有時候老師就會跟我說,"要不然我們不要去諮詢室,就在老師的辦公室談吧,我怕孩子看到這幾個字受刺激。" span>
每當這個時候,我都會說,我們就去心理諮詢室,就是要讓孩子感受到有心理問題來尋求心理幫助是正常的,並不需要感到羞耻。 span>
有一次我對一個試圖自殺的孩子做危機干預,因為孩子的父母不配合,否認這個孩子有心理問題,所以當時學校就建議不要透露我諮詢師的身份,而是以學校老師的身份,和班主任一起到這個孩子的家裡去做家訪。 span>
結果我單獨跟這個孩子談了一會兒,孩子就問我:你是不是心理諮詢師? 我問TA是怎麼知道的,TA說,因為你跟其他人不一樣。 在那個過程當中,TA其實是感覺到被理解了,然後詳細地問了我,工作的地方在哪,怎樣可以聯系上我。 span>
< span>所以其實很多孩子是知道自己是有心理問題的,反而是家長對心理問題感到羞耻,所以他們寧願相信孩子是鬧著玩,是青春期叛逆,而不願意去承認或面對孩子的困難以及他們對心理幫助的需要。 span>
就我現時的經驗而言,在我所接觸過的這些來尋求心理幫助的孩子中,無論這些孩子是主動來的,還是一開始是被父母帶來的,他們接受過心理諮詢之後,如果能够感受到有一個人是理解TA的,是來幫助TA的,很多孩子其實並不排斥心理幫助。 span>
所以,作為心理工作者,我們還任重道遠,還有很多向福斯做科普工作的空間。 如果說因為父母的病耻感不來尋求幫助,這樣的代價有時候是很大的。 span>
< span style="font-size: 16px;">< strong>得知父母尋求幫助,有時孩子的問題就改善了
在UM家庭協助計畫和UM兒童分析中心,我們會看到,很多家長只是試探性的來瞭解一下,但是真的去把自己的問題呈現在另外一個人面前,真正帶孩子走進諮詢室,這對於家長來說可能不太容易。 span>
諮詢師的位置不是去責備父母,責備父母做得不够好,沒有把孩子養好,而是始終是跟父母在一起,去思考,去瞭解他們的困難,去看看他們需要什麼樣的幫助,如何幫助他們更多地瞭解孩子。 span>
當然如果孩子願意自己走到諮詢室裏,來接受幫助,可能會對TA幫助更大,但是如果孩子在不願意來、沒有條件來的前提下,父母先來,其實對孩子也會有間接的幫助。 strong>
以我個人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