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Dawn_ 08042
你也是這樣認為的嗎?—— 對自信的誤解
《自信是所有問題的答案》,這個書名給人的感覺就像是一個激進的樂觀主義者在佈道,就自信、樂觀的好處大肆宣揚,宛如一碗正能量的成功學雞湯。 span>
比如說,俞敏洪、馬雲是不是都特別自信? 所以自信或者積極觀念可以帶來好結果; span>
自信,永遠是人最大的潜能,只有滿懷自信的人才能排除一切障礙來實現自己的目標,達成成功; span>
怎麼樣變得自信呢,只要你"表現"出來的自信,最終會讓自己真正自信起來……
實際上,作者堂·摩爾(Don A. Moore)在書中表達的主旨恰恰與上述觀點相反,他反對一味樂觀,對一些鼓吹自信具有强大作用的觀點表示質疑。
從書的副標題《如何成為聰明的决策者》可以看出,作者是一個非常理性的人,這本書也不是在講表面的自信這麼簡單,評估、決策才是它的覈心內容。 span>
自信到底是什麼? strong>
在種種重要場合,比如表白、考試、比賽等,如果我們對自己很有自信,那我們就會大膽去做,大膽去想,因為我們大概率對了,是會成功的; 而如果我們對自己沒有自信,那麼我們就會三思而後行了。 span>
這其實就很符合作者對自信的定義:自信是對一個人潜力、能力的評估,也是對一個人的判斷是否正確的評估。 span>
判斷一個人是否過於自信其實非常簡單,即將評估結果與這個人的實際表現進行對比,二者差距的正負分別代表了太自信和不自信。 span>
囙此,自信是內在的信念,是基於資訊的判斷,而不是外在的表現。 span>
定義中的"評估"、"判斷"等詞,表現了自信的客觀性,如果像往常一樣,將自信當作一種"性格特徵",那麼它就是一種非常主觀的東西,很難將它數量化。 span>
但是按照摩爾的觀點,自信是可以量化的,他在書中也詳細講述了如何量化自信。 span>
自信是有標準的——如何衡量自信? strong>
可能沒有誰是不想變自信的叭? 那我們到底是如何讓自信的"量"變得過大(太自信)或者過小(不自信)的呢?
摩爾認為,自信主要表現在以下三方面:
評估:對自己的優秀程度、成功的可能性、完成任務的速度等方面進行的量化評估。 span>
定位:同他人比較之後給自己的定位。 span>
確信度:對自己信念準確性的認定,也即,你有多麼確定自己是對的。 span>
這些方面的資訊如果不準確,就會表現出太自信或者不自信,表格中展示了一些常見的例子。 span>
自信是可以通過練習獲得的技能——調整自信水准
摩爾認為,自信是可以通過鍛煉來不斷逼近準確的。 如果我們發現自己的自信水准有點高或者低,又應該如何調整自己的自信水准呢? 書中提到了這些方法:
//1. 概率預測
自信的基礎是過去的表現和當前的能力,而這些也可以作為預測未來的基礎,能够推測未來能達到的成就水准。 span>
預測很困難,但是也在所難免。 假如要預測自己的考試成績,我們可以預測某個特定的分數(< strong>點預測), 也可以預測各種成績出現的概率( 概率預測)。 span>
其實,按照經驗就可以判斷出,點預測是一種幾乎沒有容錯率的預測管道,結果非常不準確,囙此,大多時候,更建議採用 概率預測 的管道。 span>
比如我們要完成一項工作任務,和同事說的是明天下班前完成,我們的目標也是如此。 點預測的結果可能是我們信心滿滿地覺得明天下午就能完成。 但實際上,任務在不同時間點完成的概率呈常态分配,我們要意識到,因為不瞭解具體操作過程中的難度、不能預測其他突發事件,可能存在比如說10%-20%的概率明天完不成這項任務,這時候,打好提前量或者提前和同事確認任務的緊急程度就十分重要。 span>
//2. 預期價值計算
預期價值=事情產生的價值*發生概率
我們該不該對選擇的投資保有信心? 這就取決於預期價值的正負,如果它的價值為正,那我們就應該去積極投資,反之,最好不要太樂觀。 span>
價值非常容易確定,但是在對事物的發生概率進行評估時,我們的主觀願望也會起作用, 刻意高估積極結果的概率 或者 因為恐懼而誇大負面事件發生的概率 都是不可取的。 span>
摩爾建議,為了讓我們的預測能力能够不斷進步,也為了便於檢驗我們的結果, 記錄計算過程 非常重要。 span>
在計算過程中,要求我們對各種潛在風險發生的概率和後果都採取實事求是的態度。 此外,設定的目標也應該實事求是,對可能的失敗須有一定的心理預設。 span>
比如說,創業的失敗率很高,這是眾所周知的,但是一旦成功,回報的價值也會很高。 span>
從預期價值的角度來考慮,當有資料顯示進入創業市場的人數越來越多時,一個有穩定工作的熱血年輕人最好還是不要選擇進入——因為這筆財富的預期價值變低了。 span>
//3. 事後檢驗分析法
如果我們失敗了,那麼請讓這次失敗變得有用——採用事後檢驗分析法從失敗中汲取經驗教訓,如此才更可能避免同樣的悲劇再次發生。 span>
在穀歌,員工犯錯不一定會被懲罰,但是一定會進行事後分析,穀歌內部設有專門的事後分析表格,表格上有兩個指導公司內部事後分析討論的問題。 span>
(1) 本次項目發生了什麼? span> 請明確哪些事情進展順利,哪些事情進展不順利,在哪些方面可能是運氣發揮了作用。 span>
(2) 下一次我們可以做哪些改變? span> 請總結經驗教訓,避免在將來犯同樣的錯誤,考慮可以提高該項目成功的可能性的方法。 span>
最後,反思這次失敗預示的正確做法是什麼。 span>
//4. 事前檢驗分析法
與事後分析相比,也許大多數人更喜歡事前分析,畢竟沒有人願意回顧失敗。 span>
事前分析相當於戰畧分析階段的深思熟慮,在這個階段,尤其需要 批判性視角 來發現問題並制訂計畫。 span>
人類有一種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