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先生的“假性自我”如何毀了他?
admin
2021-12-29 01:09:03
0

原標題:王先生的"假性自我"如何毀了他? <!---->

王先生的瓜吃得差不多了,李女士的小作文也基本告一段落,她希望回歸平靜的生活。 我不想談他們之間的恩恩怨怨、事事非非,也不想談誰在婚姻中吃虧受委屈,誰更有心計。 不過一場離婚由私事變成了公眾的事,也著實讓人體會到了現實確實比電影《婚姻故事》中的男女主角更加狗血。

王先生被人從神壇上"錘"了一下,完美形象頃刻坍塌,想想王先生本人可能也在此風波中受挫,畢竟經營多年的人設崩塌,事業也受到毀滅性打擊,自戀碎了一地,這破碎的人格如何進行修補,可能是下半生的議題。

王先生在被李女士揭露之前,似乎是用另一副面具活在公眾的心目中:名校畢業,才華橫溢,陽光帥氣,溫文爾雅……那麼,真實的他去哪了? 每個人都想要活出真實的自我,是什麼讓王先生形成了這種假性自我,並且一直維持下去呢?

01

嚴苛的家庭教育

出身在高級知識份子家庭中的王先生,父母教育孩子的確很有一套,看看他的哥哥姐姐,真的印證了他的舅公許倬雲先生所說,王先生在家庭中已經是表現最不好的那一個了。 一家人需要非常體面,這是知識份子家庭中的家教,有非常多的規矩。

< strong>當規矩多了時,就會有很多的不允許,把家庭的顏面看得比什麼都重要,而個人的真實需要則不得不壓抑下去。

"假性自體"這個概念是由客體關係理論的先驅,英國兒童心理學家、 精神分析學家唐納德·伍茲·溫尼科特(Donald Woods Winnicott)首先提出來的。對應"假性自體"的當然還有"真性自體"。他認為"自體就是我活著,我是我自己,在這種立場上,一切都變得是創造性的。"

真實的自我會讓人感覺到自己是真實存在的,有著對世界和他人真實的感受力。 這種真實的、生動的經歷,會讓人更能够和他人發生真誠的連接,更富有創造力,情感更具豐富性,也充滿了活力。

假性自體是人們為了服從他人的期待而發展出來的一種防禦式的,面具式的自我,外在表現就是程式化的、刻板的友善,假性獨立,以及與人建立起來的假性親密關係。

在日本電影《被討厭的松子的一生》中的松子,就是典型的討好型的人格。 為了得到父親的愛,她偶然發現自己扮鬼臉會博父親一笑,就學會了用這種僵化的管道去討好父親。 在後來的人生經歷中,她一直都沿用了討好的模式與人建立關係,卻從未正視過自己的需要,結果一錯再錯,人生如滑鐵盧一般一路向下,她的友善沒有換來愛,卻一步步走向自我毀滅。

假性自體發展出來的親密關係,也就是潛意識地創造了虛假的關係,以防止他人太過親近,以避免融合的焦慮。< strong>在這種假性親密關係中,給予和接受都被認為是一種威脅,期待和需求永遠不會得到滿足,因為雙方都不够坦誠去接受或揭示自己的真實需要或願望。在這種令人窒息的環境中,健康和愛的相互關係就根本無法發展。

另外,"假性自我"就像外面戴了一個面具,扮演的角色時間久了,就很難區分哪個是真實的自我。 因為對自我缺乏一個準確的認知,他們不知道自己真正想要的是什麼,就很容易陷入一種無意義感、無價值感,並且導致存在的危機。

而通過取悅他人獲得的關係,也會因為擔心別人不滿意而不得不加倍付出,結果往往忽略了自己的需要,無法從關係中獲得滋養,從而陷入讓自己耗竭的惡性循環中。

02

在公眾面前的表演强化了"假性自我"

電影演員中有一類人,我們會說他們是本色出演,也就是現實生活中的他與電影中的人物性格比較接近,或者他明白自己扮演的角色與真實的自我之間的差距。

不過,假如一個人本身沒有"自我"這樣的東西,不瞭解自己究竟是一個什麼樣的人,而是通過外在環境塑造,就往往會迷失自我。

在形成自我的過程中,我們會有兩極,一極是理想化的雙親影像,孩子一方面想成為父母那樣的人,另一方面又期待從父母那獲得認同。 假如父母非常優秀,又對孩子有過高的期待,孩子就會感覺父母的成就自己無論怎樣努力都無法企及,他內心就會有許多的挫敗。

另一方面他又會極度討好父母,只敢展露自己好的一面,努力掩飾或者否認自己不好的一面。 久而久之,他就完全忽略了自己身上的問題,並且認為自己真的是那麼完美的。 或者就像王先生那樣,自己做什麼都是對的,即使妻子感覺到自己被PUA,他也會認為那是別人的錯。

另一極就是誇大性自體,這來自於早期沒有被父母很好的鏡映,他發現自己不被接納、不被認可,在感受到挫敗之後,他開始轉向自身,建構自己的全能感。 他認為在這個世界上只能依靠自己,所以會發展出一種全能感,這個强大的自我是讓自己存活下來的唯一條件。

公眾的期待會强化他誇大自體的部分,讓他更加善於偽裝,甚至真的以為自己就是公眾心中期待的理想影像。 他必須竭力維護在公眾面前的形象,容不得一點失誤。 當然,有了失誤唯一可以彌補的就是,可能就像李女士提及的那樣,用錢去删除那些對自己不利的資訊,以維持自己的形象。

公眾的情緒其實也讓他不敢表達真實的自己。 他所有的生活幾乎都暴露在光天化日之下,這對任何一個正常人來說,都是極具壓力的事情。 當然,公眾與藝員之間還是有一定的距離,所以距離本身也會維持美感。

但是在親密關係中,因為經常需要24小時呆在一起,很多潛意識的內容,以及那些未經偽裝的東西就會不經意間暴露出來。 這樣,兩人就會出現衝突。

03

假性自我維持了婚姻,又最終讓婚姻破裂

冰凍三尺,非一日之寒。 王先生與李女士的婚姻走到今天這個地步,可能與金錢、孩子、婆媳關係都有關。 而王先生在處理關係上的弱點也就不斷地凸顯了出來。

在婚姻中,誰先覺醒,誰就痛苦。相信是在李女士的强烈要求下,兩人進入了婚姻諮詢。 只不過,對於自戀型的人來說,他一般不會認為是自己的問題,所以,在任何一段諮詢關係中,他都試圖去證明一切都是妻子的問題。< strong>當一個人總是置身事外,治療聯盟難以建立,治療效果肯定會大打折扣。

對於自戀的人來說,即使對於諮詢師這樣的專業人士,他也是瞧不上的,所以,諮詢師也無法做為權威對他施加影響。 一旦諮詢師指出他的問題,他就會感覺諮詢師沒有保持中立,跟妻子一起站在了他的對立面。

假性自我的光鮮是吸引李女士的原因,不過,在一起過日子,難免會有很多雞毛蒜皮的事情,而李女士本身比王先生小了十多歲,不可能是王先生期待的給予無條件愛的"媽媽",因為即便是他親媽也做不到; 而自戀的王先生的目中無人,無法共情,同時會讓李女士很受傷。

假如王女士所提及的"性成癮"屬實,其實性本身也是對無法滿足的親密關係的渴求,通過性來填補內在的空虛感與無力感。 在一個被厚重的虛假自體的保護殼內,不過是一個弱小的、無法為自己負責的嬰兒。

正如曾奇峰老師曾經說過的那樣,一切問題源於未分化,其實,王先生一直也沒有斷奶,沒有獨立,也就不具備親密的能力。

文章來源於任麗的心靈空間,作者任麗

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