薛偉:諮詢之道系列——藥物的心理意義是什麼?
admin
2022-01-04 09:31:21
0

原標題:薛偉:諮詢之道系列——藥物的心理意義是什麼? <!---->

< img src="http://www.sohu.com/a/ https://p4.itc.cn/q_70/images03/20211231/fcd6d16997184744ab3353e45e8a8d67.png "/>

藥物的心理意義是什麼?

< img src="http://www.sohu.com/a/ https://p0.itc.cn/q_70/images03/20211231/2029dcd489c3450a8f79d3e92ba01040.jpeg "/>

0 1

對於諮詢師來說,其實你不是醫生,所以其實你是沒有權利去給來訪者服藥的,你也沒有處方權。

< span style="font-size: 16px;"> 今天我們要一起討論一下關於藥物的問題。 在心理諮詢的過程當中,我們經常也會碰到一些問題,就是關於服藥的問題。 很多來訪者來做諮詢,可同時他可能到醫院去看過病,可能還正在服藥。 特別是一些,比如說焦慮、抑鬱這種情況。

< span style="font-size: 16px;"> 這個問題該怎麼處理? 或者說你在諮詢過程當中,一開始他的情緒還好,後來也許他的情緒發生了一些變化,甚至到了一個看起來很低落、有一些抑鬱的情况。

< span style="font-size: 16px;"> 這種情況下,到底要不要服藥? 那這個問題到底應該如何應對,怎麼去考慮? 這可能是經常會碰到的一個問題,也是很重要的一個問題。 那麼這當然是一個複雜問題,但是今天我們盡可能簡單化一點來把它給討論一下。< strong>首先我們要界定清楚一件事情,對於諮詢師來說,其實你不是醫生,所以其實你是沒有權利去給來訪者服藥的,你也沒有處方權。但是你心裡面得清楚一件事情,我們可能不需要搞清楚,說這個來訪者到底應該吃什麼藥。 然後也不需要非常精確的知道,他的症狀到什麼程度他需要吃藥。 這些事情都是可以交給醫生來判定跟處理的。

0 2

< span style="font-size: 16px;"> 服藥不服藥這 選擇權、決定權也是在來訪者自己,不在諮詢師。

< span style="font-size: 16px;"> 作為諮詢師來說,你需要瞭解一件事情是什麼呢? 就是關於藥物的意義。 特別是關於使用藥物,在心理諮詢過程當中對來訪者的意義是什麼,這個你是要搞清楚的。

< span style="font-size: 16px;"> 至於說要不要服藥,一方面由醫生决定,另外一方面由來訪者自己决定。 那我們要搞清楚一件事情,你給一個人做諮詢,那我們是有一個前提的。 換句話說這個來訪者對自己具有行為責任能力、有決定權。 他能够决定自己幹什麼,這是一個能够接受諮詢的前提。 你不能去給一個沒有權利或者沒有能力决定自己可以做什麼,或者不可以做什麼的人去做諮詢。 那兒童例外,那是因為他是由父母監護的。 但如果是一個成年人的話,你一定是要去跟一個有行為責任能力的人,才能進行諮詢。

< strong> 服藥不服藥這 選擇權、決定權也是在來訪者自己,不在諮詢師。 那我們要搞清楚的是,服藥不服藥對於來訪者的心理意義是什麼呢? 這個要從藥物治療和心理治療這兩者的區別來說起。 簡單來說,大家都有經驗,藥物治療就是你去醫院看病,醫生給你開個藥治療你的病。

< strong> 首先是把你當成一個病,或者當成一個問題來治療,也就是並不是促進你這個人去改變。 那在某種意義上,一到醫院去以後,作為一個人,你是一個來訪者也好,你那個時候變成一個病人。 作為一個病人的時候,你是沒有決定權的,你去醫院看病,其實你沒有決定權,決定權在醫生這裡。 換句話說,你沒有話語權,你把自己交給醫生了,你聽他的。 你不能跟他去爭辯和討論這個病應該怎麼治,話語權完全在醫生這裡,所以這個是去看病的狀態。

< span style="font-size: 16px;"> 但是你去做諮詢恰恰不是這樣子,你去做諮詢,很多時候諮詢師只是告訴你,你的狀態是怎麼樣子的,你在他眼中是什麼情况,你給他的感覺是什麼。 所有的決定權都依然還在來訪者這裡,你沒有變成一個病人,來訪者沒有變成一個病人,他是一個來訪者,在這個地方他的話語權跟諮詢師是平等的。 那麼他們相互之間更多的是一個合作關係,就是他們一起來合作去瞭解關於自己在別人眼中到底是什麼樣的一個狀態,什麼樣的一個印象這件事情。 而去看病的話沒有這回事,去看病的話,是醫生來界定你有什麼病,應該怎麼治。

0 3

服藥和不服藥,在心理層面上就反映出一個人來,他還願不願意由自己來承擔屬於自己的責任,還是說他傾向於把責任交付給一個系統。

< span style="font-size: 16px;"> 從是否還擁有話語權這一點上來說,其實反映了一個問題。 也就是你還能不能够對自己負責,換句話說,如果你去看病,無形當中你就放弃了,可以對自己負責的權利。 因為在那一刻,你的權利交給了醫生。 但是作為諮詢來說,你是保留這個權利的,你的權利沒有交給諮詢師。< strong>保留自己對自己負責的權利,換句話說,你保留了自己承擔自己責任的權利跟能力。

< strong> 服藥和不服藥,在心理層面上就反映出一個人來,他還願不願意由自己來承擔屬於自己的責任,還是說他傾向於把責任交付給一個系統。 比如醫療系統,那也是社會系統的一個部分,那也沒有什麼不可以,但只是這種管道跟諮詢師不一樣,所以把發生在自己身上的某一個問題交付到社會體系當中去。 當然社會體系是借助醫療體系來做連接的,所以你把自己的問題交給社會去處理,就有點像你到醫院去看病,你依然把自己的問題留在自己身上,由自己來承擔,並且通過自己的努力去化解。 這就有點像我們說的心理諮詢,並不那麼徹底的把他完全交給社會去,還是由自己來承擔。

這兩種方式都可以,但是不一樣。 相對說來,把問題交給別人,自己不需要承擔責任,當然也會輕鬆一些。 但是你不自由,因為一切就由別人來决定了, 如果 你來决定自己的去留、决定自己的好壞、承擔自己的問題呢,就會比較累。 好處呢,你是有自由的感覺的,因為你的事情你說了算,別人不能够替你作主,替你做决定。 這是兩種方式,兩種途徑。

藥物在這個地方就好像是一個象徵,也是一個關口,吃藥與不吃藥本身沒有什麼一定要怎麼樣, 而是 告訴我們一個資訊、給了我們一個提示:表示在那種情况下,作為來訪者,作為一個人的狀態,他多大程度上,或者說他還願不願意替自己來承擔責任,這當然也需 諮詢師評估他還有沒有能力為自己承擔責任。< strong>如果他實在沒有能力,那他當然應該去醫院看病,也是必要的。如果他還有能力為自己承擔,那當然可以選擇暫時不吃藥。 當然這些都只 針對所謂的與心理相關的問題而言。

文章來源於祝融心理,作者薛偉

課程連結:

【薛偉專業雙享班3+3天】理論精講+案例研討+團體體驗式督導

近期課程(點擊可查看詳情)

< strong>【虎虎生威大咖雲集】九州心理2022年度課程表

【心理諮詢師】基礎培訓專案招生簡章(常年招生)

【2021社會工作師】人社部、民政部雙認證

【中國心理學會認證】少兒心理發展諮詢指導師培訓

【中國心理學會認證】婚姻家庭諮詢指導師培訓

【家庭教育指導師·智慧父母培養計畫】

金天博士人本表達性藝術治療團體工作坊(2022.1)

李明聚焦取向心理療法國際項目連續培訓(2022.1)

張海音客

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