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span style="font-size: 16px;"> 來源|曾奇峰心理工作室
< span style="font-size: 16px;"> ID:zqfxlgzs span>
< strong>遭受心理痛苦的兒童青少年、父母呈現出的一些共性,以及他們在尋求幫助、使用專業資源時存在的阻力、困難。 strong>
< span style="font-size: 16px;">< strong>孩子遠比父母想像的更瞭解父母的關係
在我接觸的兒童青少年個案中,也包括我聽到的很多案例中,這些孩子有一個共性,就是他們遠比他們父母想像的要瞭解父母的關係。 strong>
最近這段時間有一個熱播劇《女心理師》,裡面有個孩子叫尤娜。 尤娜會和同學有一些衝突,也會有一些問題行為、極端行為,比如偷東西、到天臺跳樓等等。 span>
心理師後來瞭解到,尤娜的父母婚姻正走向崩解。 尤娜的爸爸媽媽其實是好心,他們希望在高考之前不告訴孩子離婚的消息,但其實這對夫妻已經是名存實亡的夫妻了。 span>
他們以為孩子不知道。 但實際上孩子第一次發生偷盜的行為,正好是爸爸要收拾行李去飛機場離開這個家的這個時間點。 其實這個家庭經濟條件很好,尤娜完全沒有必要去偷東西。 而且,她偷的東西是薯片。 如果說一個孩子到店裡去偷東西,她偷些小東西會更方便藏,也不容易被發現,而顯然薯片是最容易被發現的東西。< span>她的目的就在於被抓到。 strong>然後爸爸媽媽一起被叫到了警察局。 span>
可以看到,這個孩子她成為了爸爸媽媽關係當中的一個紐帶。 strong>
當兒童青少年出現了一些問題的時候,比如說ta在學校人際關係受挫,學習成績下滑,跟老師的關係有問題,這些都是現象。 span>
當我們透過現象看本質的時候,會發現實際上孩子內心裡面很多的這些側面,其實都是父母的關係有聯系的。 span>
所以這也是為什麼我們在跟兒童青少年工作的過程當中,要進行父母訪談。 我們有時候可以發現一個現象,當我們跟青少年工作,可能青少年和父母講的是同一件事情,但是青少年和父母看到的視角有可能是完全不一樣的視角。 span>
< strong>孩子實際上是在家庭當中對家庭動力最為敏感的一個家庭成員。 span>
比如當家庭中有了二胎、三胎,孩子有可能會出現退行。 當家庭中父母之間的關係出了一些問題,孩子可能也需要去緩和父母的關係的問題,所以孩子會衍生出一些症狀,成為家庭當中家庭動力的守護者。 span>
這是很讓人悲傷的。 span>
< span style="font-size: 16px;">< strong>自傷是孩子的呼救,我們得能聽見
在面對孩子的所謂"問題"時,我們需要張開耳朵。 span>
對於青少年的自殺、自殘、自傷,我們也必須重視起來。 span>
我們首先要去理解的是,他們為什麼要自殺、自傷? span>
對於自殺的青少年來說,他們很多人實際上內在有這樣的一個經驗——我要帶著我內在的一個好的客體,然後去向我想去的地方。 他們實際上是在保存自己的內在,因為他們所體驗的這個世界都是壞的。 他們覺得這個世界沒有什麼可以眷戀的,留在這個世界是沒有意思的事情,他們可能也覺得自己的父母的關係也是讓自己感覺到沮喪的。 而在他們的無意識裏,他們內在其實也有好的客體的部分。 span>
所以,他們選擇自殺這樣的行為,實際上也是在向世界傳遞著"我不要壞的世界","我要帶著我內心裡面好的客體、好的世界以及好的我,飛向更好的世界,把我這個壞掉的身體留在這個世界,跟我沒有什麼關係",這樣的一些資訊。 span>
這是自殺青少年內在的很深刻、很覈心的一個動力。 span>
而自殺和自傷的青少年其實還是有一些心理動力上的區別的。 有一個概念是非自殺性自傷,就是有很多的青少年,他們會拿著刀子劃自己的手腕,或者以其他的一種管道自我傷害。 那麼,他們為什麼要自傷? span>
我在進修學習以及和同道交流時,發現大家對此有一個共同的理解,就是這些青少年也許是在表達,"當我手痛的時候,我的心就不痛,當我的手不痛的時候,我的心其實是很痛的。" strong>
< strong>他們是在用這樣的一種管道去表達自己沒有辦法用語言去表達的內在狀態。 span>
另外的一個原因是,他們也在用這樣的一種管道去證明自己的存在。 當你看見自己還有血可以流出來的時候,證明著你的生命也還是在流淌的,不是停止下來的。 span>
當這些孩子出現這樣的一些舉動的時候,我們應該將其理解為他們其實是在向這個世界發出最後的求救訊號。 span>
我們需要去理解到這個部分。 span>
< span style="font-size: 16px;">< strong>兒童青少年諮詢師需要獲得父母支持
當孩子遭受心理上的痛苦時,要真正能够從專業幫助中獲益,其實並不是一件容易的事。 span>
有可能父母把孩子帶過來了,孩子沒有堅持下去。 其中的一部分原因也許是在於,孩子並沒有感受到諮詢師是和自己站在一起的,他們感覺諮詢師還是跟父母站在一起的。 span>
還有可能父母那裡存在阻力。 我們常常會遇到這樣的情形——學校非常重視孩子的問題,學校會告訴家長說,你的孩子可能有點問題,可能需要去看一下諮詢師。 span>
父母卻會說,我們孩子不會有什麼,好得很,ta平時在家裡也都還好,也沒有什麼問題,所以可能是同學的問題,可能是社會的問題,可能是老師不好的問題。 span>
< span>當父母本身處在一個否認的防禦機制之下,是沒有辦法接受自己的孩子是需要調整的。 span>因為這會激起父母內在的羞耻感,而這個羞耻會讓父母沒有辦法真正將孩子帶到諮詢室裡面來。 span>
這其實也是我們工作很困難的一個點,有時候諮詢師就會有一種"皇帝不急太監急"的感覺。 span>
但是當我們要去跟兒童青少年工作的時候,實際上我們是需要獲得父母的支持的。 span>
當然,我的確也見到過很多有勇氣的父母。 這裡的勇氣,不僅僅是指父母願意把孩子帶過帶到諮詢室裡面來。 這個勇氣還包括,父母有面對自己的育兒管道有需要調整的部分的勇氣,從自戀的狀態走下來的勇氣。 strong>
那麼,在父母有勇氣的條件之下,可能孩子也跟諮詢師建立了一個好的工作聯盟,孩子的自我可以開始慢慢生長開來。 就像一個小樹苗慢慢長大,枝丫也可以伸展開來,這個時候,孩子可能在現實生活中會變得更加張揚。 span>
這個時候,很多父母就會覺得,為什麼孩子在你這兒做了諮詢之後,回家更不聽我們的話了。 父母可能會感覺到非常難受,會懷疑諮詢是否是無效的。 span>
從精神分析的角度來說,當孩子的自我伸展開來,ta會變得更加有自己的觀點、自我意識,父母直接感受到的是,他們可能馬上要迎來的是孩子對父母的拋弃。 在這樣的情况下,父母可能最後也會把這個孩子帶離諮詢。 span>這其實也是很令人遺憾的。 span>
所以這也是為什麼我們會強調父母工作的重要性。 在和兒童青少年工作的過程中,在跟孩子工作了幾次之後,我們需要進行和父母的訪談。 span>
父母也需要有一個表達的空間,因為在這個過程當中,父母其實也會有很多的焦慮。 spa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