嘮叨,根本停不下來的舊唱機
admin
2022-01-04 16:53:40
0

原標題:嘮叨,根本停不下來的舊唱機

<!---->

< img src="http://www.sohu.com/a/ https://p9.itc.cn/q_70/images03/20211230/0ae8909450664feea6b367d0d9a17b50.jpeg "/>

女人一開始嘮叨,就有種怨婦像,活生生地整得別人繞道走,最後連自己都嫌弃自己。 不過,想想,嘮叨可能也是有好處的,這或許是唯一的發聲通路了吧?

01

嘮叨是期待有人聽見

嘮叨有時就像舊唱片機,卡在了某一個地方,不停地重複,停不下來,把原本悅耳的音樂變成了譟音,惹人煩。

不停地說,而且翻舊帳地說,是因為前面的問題一直得不到解决,新帳舊帳一起算,結果越積越多,嘮叨的內容也越來越豐富。 不過,這至少可以過個嘴癮,順便還練習了不好好說話的口才,話裡有話,夾槍帶棒,軟刀子傷人。

嘮叨的人有超强的聯想能力以及連接能力,可以從點到面,甚至問候到對方八輩子祖宗,一個個點名,最後會發現不僅對方一無是處,包括他全家個個有毛病。 這說得一個爽,結果說完,早就偏離了原來的軌道,忘記了當初的訴求。

< span style="font-size: 16px;"> 嘮叨的人通常沒有邏輯性,想到哪說到哪,並不是沖著解决問題而來,而是為了發洩情緒。 不過,TA 可能找錯了對象,因為長久以來,對方是接不住這些情緒的。 假如一開始,TA 的情緒被安撫,TA 的渴望被聽見,被看見,也就不會一直嘮叨下去了。

< span style="font-size: 16px;"> 通常聽見嘮叨這種刺耳的聲音,人們第一反應就是"你在指責我",腎上腺素馬上增高,可以採用的應對措施不外乎三種:第一種,戰鬥——懟回去,你說的都不對! 第二種,逃跑—— 回避,說不過難不成還躲不起嗎? 第三種,木僵——裝傻,假裝沒聽見! 哪一種回應管道都會讓嘮叨的人氣得七竅生煙。

魯迅筆下的祥林嫂,最初孩子死了,到處去訴苦,別人還會報以同情,可是發現這樣並沒有用,久而久之,人們麻木了,也就不再關注這件事情了。 但是祥林嫂的痛苦並沒有抒解,她的這個坎還沒過,嘮叨讓她繼續困在了痛苦裏。

如果有一個穩定的人,願意在她不停的嘮叨中發現變化,每次都溫柔以待,當創傷被療愈,當痛苦被真正地看見,或許嘮叨才會停止。

02

嘮叨是把責任推卸給別人

實際上,嘮叨也是一種防禦,就是不用為自己負責。 因為問題都是別人的,自己糟糕的命運也是別人造成的,如此,自己才能好受些。

如果把糟糕的結果指向自身,會有多麼可怕嚴重的後果呢? 自責與後悔,會讓自己極為痛苦:當初為什麼不那樣做,自己為什麼就做不好,我為什麼那麼糟糕? 嚴重的情形可能會導致自我攻擊,以及自我的崩塌,抑鬱空虛,甚至有自殺的傾向。

看見自己的脆弱、無能、無力,那是多麼恐怖的事情? 找一個人背鍋,至少還可以找到點自信,自己就不至於那麼糟糕,因為那都是別人的錯。

< span style="font-size: 16px;"> 在夫妻諮詢中,這種情形最常見。 一般在家庭中,誰處於弱勢,誰的嘮叨抱怨最多,這恰恰恰反映了TA 內在的虛弱感,TA 沒有能力去改變自己,於是將改變的期待或者幻想放在了伴侶身上。

< span style="font-size: 16px;"> 從某種程度上來看,嘮叨是種無能的表現。 比如丈夫生意失敗,他可能會經常嘮叨妻子家務做得不好,似乎可以在嘮叨中找到一點自我價值感; 妻子在經濟上極度依賴丈夫,她可能會嘮叨丈夫不關心孩子,不關心家庭,讓丈夫有內疚感…… 只不過,嘮叨並不能帶來任何的改變。

03

嘮叨是製造一種關係的假像

在《傾聽時刻》這本書中有一個橋段,就是病人在躺椅上接受分析,分析師會坐在病人的後面傾聽。 結果,分析師開小差去了前面的咖啡店,在那裡遇到了病人。 病人將他想說的錄了音,在分析時間播放,看起來這兩個人都不在場,但又似乎在分析情境中。

嘮叨就很像這樣的場景。 一個人在說,另一個人似乎在聽,其實,說者也不清楚自己真實的需要是什麼,而聽者也是左耳進右耳出,沒有走心。 他們之間其實沒有開啟真正的對話,也並沒有產生連接,兩個人都處在各自封閉的世界裏。

嘮叨會製造一種發聲的氛圍,可以回避孤獨與寂靜,那是一種活著的感覺。 當四周都是死寂,沉默與壓抑,可能更加難以承受。 當你不發聲時,可能就沒有人知道你的存在,或者沒有人在乎你,而有聲音至少可以吸引他人的注意,即使是沒有獲得回應。

< span style="font-size: 16px;"> 不斷地在一個人耳邊嘮叨,就像是在催眠。 因為嘮叨或者抱怨的背後是不滿足,同樣製造了一個無能的、無法滿足需要的" 媽媽"TA 傳遞出來的訊息就是,我的感受是糟糕的,你也是糟糕的,這種糟糕的體驗,也就在施虐與受虐之間建立了痛苦的連接。 長期負面的催眠暗示,讓傾聽者感覺自己確實不好,確實也做不好,那麼他也就不可能去嘗試做任何的改變了。

04

用清晰的請求代替嘮叨

當我們嘮叨時,我們在說什麼?

我們可以反觀自己,去探索自己真實的需要,學習如何去勇敢地表達自己的需要,而不是繞道走。

< span style="font-size: 16px;"> 馬歇爾. < span style="font-size: 16px;"> 盧森堡博士在《非暴力溝通》這本書中提到,溝通最重要的一步就是提出自己的請求,而這個請求則是在前面三步的鋪墊下非常自然的表達:第一步,描述自己觀察到的事實; 第二步,表達自己的感受; 第三步,看見自己的需要。 當一個人瞭解了自己的真實需要,才可能去表達自己的需要。 而提出自己的需要則應該清晰、具體並且具有可操作性。

舉個例子。 丈夫下班回家只是看手機,不幫忙做家務。 妻子開始抱怨:你"總是"回家就看手機,你"一點"也不關心孩子,不關心這個家,你是一個"不負責任"的父親,一個"人渣"。

< span style="font-size: 16px;"> 我們來看看這一句話," 總是"" 一點" 這類詞彙,是一種誇大的、絕對化的表述,這句話立即會引發一個人的不適,當一個人不舒服時,或者感到被責備時,他就會觸發防衛,立起隔離牆,這個對話就已經進入了一種戰鬥狀態。

當我們想要這樣表達時,我們要反觀自己,是否有例外? 比如有一天晚上他帶了好吃的東西回來,一進門就說,老婆我給你打包了你最喜歡吃的東西,或者回到家就問:寶寶今天開心嗎? 這些就是他愛老婆、愛孩子的例外。 當你的腦海中呈現這些例外時,你不滿的程度就會降低,抱怨的話也就不那麼容易說出口。

< span style="font-size: 16px;"> 這句話中,我們看見妻子緊接著給丈夫貼了兩個標籤——"不負責任"" 人渣", 這已經有點上升到人格攻擊了。 心理學家安吉拉. < span style="font-size: 16px;"> 阿霍拉在《心理動機》這本書中提到, 伴侶間負能量最壞的交流主要體現為僵持不下、互相責備、相互戒備、直接翻白眼,而用這樣的管道開啟的對話就很容易出現上述這種負能量的交流狀態,好像一開場就註定了結局,這是一場無效的溝通。

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