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span style="font-size: 16px;"> 來源|曾奇峰心理工作室
< span style="font-size: 16px;"> ID:zqfxlgzs
< span style="font-size: 16px;"> 新年伊始,正是許願、立flag紮堆的時候。 span>
< span style="font-size: 16px;"> 儘管今年社交網絡上打雞血的程度不如往年,也依然有不少人在為這一年定計畫、下决心:
< span style="font-size: 16px;"> "這倒楣的2021終於過去了,2022我要振作起來!" span>
< span style="font-size: 16px;"> "管住嘴邁開腿,新的一年我要瘦十斤!" span>
< span style="font-size: 16px;"> "今年要把買了沒看的網課看了,把囤了沒看的書讀了。" span>
< span style="font-size: 16px;"> "今年沒有什麼雄心壯志,只希望能早睡早起,好好吃飯,不要熬夜不要吃垃圾食品了。" span>
< span style="font-size: 16px;">…… span>
< span style="font-size: 16px;"> 只是,在許願的同時,不少人也在自嘲:
< span style="font-size: 16px;"> "2022年的目標?把2021年的抄一遍就好了。" span>
< span style="font-size: 16px;"> "我滿身flag,一個沒拔掉,堪比國劇裏的武生。" span>
< span style="font-size: 16px;"> "俗話說,無志之人常立志,是我本人了!" span>
< span style="font-size: 16px;"> 這種自嘲的段子往往很有人氣——"原來我不是一個人!" span>
< span style="font-size: 16px;"> 於是,虛度時光的沮喪感在一片"哈哈哈""23333"的回復中得到了片刻消解。 span>
< span style="font-size: 16px;"> 心理大師歐文·亞隆在總結團體心理治療的療效因數時,曾提到一個重要的因數"普同性"。 span>
< span style="font-size: 16px;"> 他發現,很多來訪者進入治療時,會認為自己是唯一的不幸者; 在治療早期,當聽到其他成員暴露類似的擔心時,共鳴油然而生,猶如"回歸人群",發現原來"無獨有偶"、"同是天涯淪落人"。 span>
< span style="font-size: 16px;"> 佛洛德說過,禁忌之所以要被強調,是因為那正是人性中最深層次的衝動。 團體治療的功能之一,就是給這些幻想和衝動一個訴說的機會,同時有機會發現別人身上相似的部分。 span>
< span style="font-size: 16px;"> 同樣,我們日常當中那些軟弱和做不到,背後也是非常普遍的人性。 span>
< span style="font-size: 16px;">< strong>通過說出這種無奈,並得到別人"我也一樣"的回應,既得到了宣洩,也會感到被接納,緩解了原有的失落和自責。 strong>
< span style="font-size: 16px;"> 從這個意義上講,在網上自嘲"下决心又做不到"並得到朋友/網友回復,可以說是一種線上的團體治療了。 span>
< span style="font-size: 16px;"> 但很多人還是很想知道:我此時此刻是很真誠地在下决心啊,怎麼到了執行的時候就只想逃了? strong>
< span style="font-size: 16px;"> 那我們先來看看那些最常見的决心:變得更自律、更好地完成工作/學業、减肥,抑或只是一句抽象的"成為更好的自己"……
< span> 這裡面有多少是發自內心的熱愛呢? span>
< span style="font-size: 16px;"> 絕大部分,我們其實還是在按社會的、環境的主流價值在對自己提要求。 span>
< span style="font-size: 16px;">< strong>而且這種影響無聲無息,甚至讓我們意識不到自己是怎麼被影響的,真誠地覺得那就是我要的。 strong>
< span style="font-size: 16px;"> 這讓我想起幾年前,我給大一新生做諮詢時,來見我的學生性格和經歷各不相同,但當我問他們想要獲得什麼幫助的時候,我得到的幾乎都是一模一樣的回答:我想知道怎麼解决學習的困難。 span>
< span style="font-size: 16px;"> 然而,真正的諮詢目標,需要深入談下去才會浮現出來。 不只是他們,回想我們的學生時代,應該有不少人覺得"只要解决了學習的困擾,我就會好了"吧。 span>
< span style="font-size: 16px;"> 有時我們需要抓住這樣的幻想:如果我瘦了就會有人愛,如果我學習優秀就會一路平坦,如果我工作出色就不用擔心被責備……< strong>與其說在為自己定目標,不如說是幻想自己達成某種"好"的標準後,就不再痛苦。 strong>
< span> 客體關係學派有個"次級皮膚"的概念, 指的是當嬰兒缺乏綜合的感覺時,會暫時尋找一個具有撫慰性和凝聚力的替代管道(比如缺乏媽媽撫慰的嬰兒緊盯著某個物件)。 span>
< span> 這種精神意義上的殼可以使嬰兒不至於感到精神崩潰。 長大以後,"次級皮膚"成為一種假性獨立。 span> 不管這些人多有能力,心理上,他們仍然需要將自己附著於某種事物上。 比如青少年將自己的意義和"學習好"綁定,比如成人緊緊抓住某種標準或成就。 span>
< span style="font-size: 16px;"> 這種方法也許會在一段時間內奏效,但總有失效的時候。 span>
< span style="font-size: 16px;">< strong>如果形成路徑依賴,遇到挫折時,人們往往會更緊地抓住這些標定著"意義"的東西,一心想知道怎麼重新獲得它們,而不是反思其中虛妄的部分。 strong>
< span style="font-size: 16px;"> 比如,在一個沮喪的年終總結裏,人們很少會問自己"我這麼痛苦,是不是因為被迫做了太多自己不喜歡的事情"; "我打不起精神,是不是因為我總在完成別人對我的期待",而是寄希望於"我要是自律起來,這些事都是能完成的"。 span>
< span style="font-size: 16px;"> 歷史告訴我們,奴隸社會的效率並不高。 span>< strong>如果一個人總在奴役自己,內心總有些部分要造反的。 strong> 這些部分"起義"的管道總是讓人感到身不由己——"不,我不想學習只想刷抖音", "去他的任務吧"…… span>
< span style="font-size: 16px;">< strong>多數人會在這時候敗下陣來,一天天累積成事與願違的一年。 strong>
< span> 有時候,想知道自己究竟想要什麼,第一步是停下來看原先驅趕著自己的是什麼,裡面是不是藏著很深的恐懼。 span>
< span style="font-size: 16px;"> 比如,"新年瘦十斤"會成為普遍的願望,跟"以瘦為美"的社會風氣分不開,很多立誓减肥的人(尤其是年輕女性)其實並沒有達到醫學肥胖標準,但她們對比的是廣告上的纖細糢特。 span>
< span style="font-size: 16px;"> 這背後似乎在說:我的身體不是我的,我在乎它是不是符合標準勝過它是不是自在。 span>< strong>但身體如果太被禁錮,也會有它報復的管道。 strong>
< span> 再追問下去,會發現很多人把是否瘦和美跟能不能被人群接受、能不能被愛緊緊關聯起來。 span>
< span style="font-size: 16px;"> 尤其那些並不胖的女孩如此在意體重,往往來源於內心沒有一個愛著自己的客體,恐懼著"不好看"之後被拋弃——無論是被人群拋弃還是被愛人拋弃。 span>
< span style="font-size: 16px;"> 努力成為"做題家"、兢兢業業996背後往往也是類似的恐懼:那一個標準代表了我的價值,失去它我就將失去一切。 span>
< span style="font-size: 16px;"> 那些"勤奮"和"自律"背後,可能是因為離開了這些就不知道自己是誰了,也可能是擔心自己失去這些價值後會被拋弃。 span>
< span> 無論如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