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責備你,都是為你好,你咋就聽不進去呢? 丨淺談家庭教養中的“否定式”教育
admin
2022-01-09 02:25:25
0

原標題:我責備你,都是為你好,你咋就聽不進去呢? 丨淺談家庭教養中的"否定式"教育

<!---->

作者|楊婉婷

筆者身邊有這樣一比特朋友:她優秀、自律,又努力上進,從小就是"別人家的孩子"。 可她卻一度陷入自我懷疑的漩渦之中,覺得自己什麼也做不好。 當談及自己的家庭時,她提到自己的父母非常嚴格,無論自己做的有多好,他們總能從裡面挑出錯誤來。

雖然她現在已經離開學校步入社會,但父母仍然不放過任何一個責備她的機會。 問及原因,父母給出的回答總是一句輕描淡寫的"這都是為了你好"。 但每當這個時候,她好不容易建立起來的自信就又會全數崩塌。 在一次交談中,她不禁問道:"為什麼我爸媽總是有辦法讓我覺得,我是一個一無是處的人呢?" "他們說我,就一定是為我好嗎?"

作為子女,我們往往希望能得到父母的認同和讚賞。 然而,不知從什麼時候開始,父母好像變得越來越吝嗇自己的每一句誇獎。 小時候,我們的牙牙學語或是初次站立都能得到爸爸媽媽莫大的贊許和鼓勵; 但是,隨著我們年齡的增長,父母對我們的要求也愈發嚴苛。 不管我們付出了多大努力,取得了怎樣的進步,最終換來的也只是父母冷冰冰一句的"你不行、還不够"。

(圖源網絡,侵删)

誠然,在我們的文化裏,"謙虛"這種品格是被讚揚的,所以我們的父母往往不喜歡表揚孩子。 另一方面,在父母的眼中,讚揚和誇獎是不熟的人之間出於客套才會說的話,而真正對你好的人,才會"責備你"、"指出你的不足",才會在99分的試卷裏找到丟掉的1分,這樣你下次才能做得更好、才能進步。

通常來說,父母責備孩子的出發點往往是好的,他們這樣做主要是為了教會孩子一定的規範,同時塑造孩子的行為。 但有時候,這種一味的、"以愛之名"的責備和否定,並不能讓孩子成為"最好的自己"。 Lee等人(2015)的一項認知神經研究表明,當孩子在面對母親的責備時,會表現出大腦認知控制網絡啟動水准降低。 這意味著孩子會减少與責備相關的認知控制活動(例如停止思考責備或不聽父母的責備)來擺脫責備帶來的負面影響,囙此也就無法做出父母期望的改變(Lee et al.,2015)。

儘管父母的責備會產生一定的負面影響,但"否定式"教育仍然是家庭教養中的常態。 今天,我們就來一起談一談"否定式"教育這一話題吧。

(圖源網絡)

什麼是"否定式"教育

"否定式"教育是指父母在教養子女的過程中,對子女表現出過多的否認、拒絕和貶低的一種教養管道(嶽冬梅等,1993)。 父母的這種不良的教養管道多表現在經常嘲笑子女、否認子女的成就、挑剔子女的錯誤等方面。

實行"否定式"教育的父母,擁有"完美主義型"父母的典型特徵(Hong et al.,2017)。< strong>"完美主義"通常被認為是一種對完美無瑕的渴望的人格特質(Flett &;Hewitt,2002),即通過一系列高標準的、批判性的管道來評估行為的傾向。

很多時候,完美主義似乎是一個"褒義詞",因為它代表了對事物的認真和精益求精的執著,有時甚至帶著一絲天才的偏執。 但是當這種追求完美的程度到達一種神經質的水准時,就會對自己和他人帶來消極的不良影響。

(圖源網絡,侵删)

Flett和Hewitt(2002)把完美主義界定為三種類型:自我導向的完美主義(SOP;要求自身完美),他人導向的完美主義(OOP,要求他人完美)和社會期望的完美主義(SPP;對他人要求自身完美的感知)。

奉行"否定式"教育原則的父母通常表現出他人導向的完美主義,即要求自己的孩子達到完美的標準。 在一項研究中,Kenney和Pomerantz(2005)通過觀察母子二人完成一項有挑戰性的任務,發現具有完美主義特徵的母親通常會為他們的孩子設定較高的標準,並且不接受他們的失敗。

他們總是認為,孩子應該能做得更好。 即使孩子取得了年級第一的好成績,他們仍然可能因為孩子某一科的成績不够理想而責備、責駡孩子。 他們對孩子有無窮無盡的高標準和要求,堅信"只有受得住責備的孩子才能在將來更好的面對挫折",囙此面對孩子取得的進步,這類父母更多表現出否定和拒絕,而不是接納和鼓勵< /span>(Kenney &;Pomerantz,2005)。

(圖源網絡)

"否定式"教育的不良影響

從某種程度上說,"否定式"教育確實能够培養孩子的挫折意識,但我們忽視的一點是,對孩子來說,他們對自身和外界的理解都是十分有限的,他們對自己的評估往往依賴於父母的評估和態度。 這意味著如果父母是敵對的和責備的,兒童將以負面的眼光看待自己,並嚴厲地責備自己(Sedighimornani et al.,2021)。

舉個例子,當我們嘗試去做一件有挑戰的事時,如果得到的是父母的鼓勵和支持,那我們就能生長出自信,學會肯定、接納自己,從而能够以飽滿的熱情投入到當前所做的任務中。 相反,如果我們長期包裹在責備和指責中,得到的永遠是父母"你不行"、"還不够"的回應,我們就會懷疑自己,甚至在責駡中聯想到自己是"不被愛的"、"不值得被愛的",並囙此失去一些嘗試的機會和成功的可能。

也許父母並不認為自己的教養管道是不恰當的,但這些"苦口良言"確實會對孩子的心理造成不利影響,使他們更不容易快樂(Bolton &;Calam,2009)。

一方面,孩子受到父母"完美主義"觀念的影響,會複刻父母的"神經質完美主義"。 一項研究表明,母親的完美主義和孩子的完美主義密切相關(r = .32,p <;.01)(Carmo,2021),這意味著孩子在感受到父母對自己的期望之後,也會將這種期望"內化"。 這類孩子會在無形中提高對自己的標準,力求事事做到完美,總想要成為人群中最好的。 但是,在面對失敗時,他們往往缺乏韌性,且抗壓能力較差,任何環境中的不利因素都可能給他們造成巨大的打擊,從而變得沮喪、焦慮(Wielkiewicz &;Wonderlich,2006)。

另一方面,Kelley等人(2000)的一項縱向研究表明,年幼時期對孩子一味的無端指責和嚴厲責備,會引發孩子的羞耻感(shame)。 當與24個月的孩子共同完成一項具有挑戰性的任務時,母親的責備和消極態度與兒童在36個月大時表現出來的羞耻和回避經歷有關(r = .42,p<;.01)。 這種羞耻感會讓孩子感受到自卑和無能為力,甚至產生自己的未來已經"完了"的錯覺(Brown,2006)。

(圖源網絡)

如何應對"否定式"教育

< span style="font-size: 16px;">< span>//< strong>1、與父母的責備"和解"

也許對當時小小的我們來說,父母的每一次否定和拒絕都是一次莫大的傷害。 我們可能會囙此憎恨我們的父母,並選擇不原諒他們。 從狹隘的角度上來講,這種做法無可厚非,因為那種傷害的確是真實存在的。< strong>但實際上,總是維持一個"受害者"的身份,只會讓我們陷入過去的泥沼中無法自拔,而忽視自己真正的想要的東西。

這顯然不利於我們今後的發展。< strong>嘗試與父母的責備和解,從中發現積極的資源,是我們重塑自己的第一步。過去已經過去,無法改變,我們能做的僅僅是把這段不愉快的過去看做是成長路上的一筆財富,而不是失敗的根源。 我們可以從這段經歷中吸取養分,並從那中找到向上生長的力量。

此外,我們可以回到原生家庭中,重新去認識我們的父母。 從孩子的角度來看,在我們很小的時候,父母就已經是成年人了。 他們賦予我們生命,並照顧我們,我們理所當然地認為他們應該具有作為合格父母的所有品質。

但事實是這樣嗎? 當你跳出孩子的身份去看待你的父母時,你就會發現,他們不過是千千萬萬普通人中的一員,而非天生就是"訓練有素"的父母。 他們也是在與子女相處的過程中,才慢慢學會怎麼去教育孩子、包容孩子。 用《請回

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