被年齡焦慮PUA的姐姐們
admin
2022-01-10 22:33:56
0

原標題:被年齡焦慮PUA的姐姐們

<!---->

< span style="font-size: 16px;"> 來源|曾奇峰心理工作室

< span style="font-size: 16px;"> ID:zqfxlgzs

< strong>那些有"少女感"的女演員們

最近的熱播劇《小敏家》中,周迅飾演的小敏是一比特孩子面臨高考的中年媽媽。

從"人間精靈"到"中年母親",周迅似乎也難逃女演員的年齡詛咒,到了"演媽"的年紀。

有網友感歎美人遲暮,覺得再美的美人,也難敵歲月的摧殘。

也有網友力挺周迅,稱讚她的少女感依舊,演技和臉都沒有崩塌。

不管是哪種評估,都無法遮擋這背後的容貌焦慮。

凍齡、少女感,應該是大多數女性都在追求的一種評估。 那意味著青春永駐,意味著保養有術,意味著可以多留住青春幾年。

難道,少女就更值得被愛嗎,難道,年紀大了就應該"遮羞"嗎?

< span style="font-size: 16px;"> 我有一個朋友家庭條件很好,每年花在臉上的錢就十幾萬,看起來也確實有了"凍齡"的效果。 她總是宣稱:我要永遠十八歲,永遠看起來像女兒的姐姐。

"姐姐式"永遠18歲的年齡宣言,本質上也是在製造焦慮。

她們宣揚的是:老了依然漂亮,爭取財務自由,對抗年齡。

我們需要的從來都不是少女感的糖衣炮彈,而是坦然面對年齡。

< strong> 被年齡PUA的女性們

我們不得不承認,女孩年輕的時候是可以吃青春的紅利,是享受過社會的"優待"的。

女孩年輕漂亮,在擇偶方面有優勢; 女孩年輕漂亮,更敢於不計代價做選擇; 女孩年輕漂亮,在職場上有取代別人的優勢; 女孩年輕漂亮,有生育潜能的資本。

年齡就像是社會給女性的一顆甜棗,讓你沉迷這種味道。

然後有一天,當你愛上了這種美好,歲月又告訴你——一旦你失去年輕,你就失去了認可,你就會被這種感覺PUA,認為自己失去了就是羞耻,認為沒有了就是自己的錯。

看,像不像一個渣男對你的PUA。

先對你好,讓你沉迷。 然後給你打擊,告訴你都是你的錯,你要反思自己。

多少女性,都在被年齡PUA著。

人類一切的焦慮,最終都指向死亡焦慮,年齡焦慮自然也不例外。

除了對我們肉體上的死亡的恐懼,還有很多精神層面的消失。

< img src="http://www.sohu.com/a/ https://p3.itc.cn/q_70/images03/20220110/dcfdb4f10cf44257af6eb8685e8da1c3.png "/>

年紀越大,意味著我們身上"死掉"的部分越多。 我們的青春,我們的顏值,我們的任性,都面臨著"死去"的窒息感。

更可怕的,是年齡背後關於選擇權的死亡。

很多女孩到了一定的年紀,就不敢選擇了。 似乎生命留給她們的機會不多,她們必須按照社會時鐘生活。

例如,女孩到了30歲以後就不好找對象; 30歲以後就錯過了最佳生育年齡; 30歲以後沒有從前有活力了。

所以,很多女性不敢再大展拳脚,不敢做出忠於自己的選擇。

女性的年齡焦慮,比男性來得更兇猛一些。 它意味著婚戀選擇權的逐漸死亡,生育選擇權的逐漸死亡,職場選擇權的逐漸死亡。

綜藝節目《我們戀愛吧》中,有個女嘉賓說"我28歲了,沒有情緒失控的權利";

電視劇《三十而已》中,王漫妮不敢繼續在大城市打工,選擇回到小鎮按部就班;

《我的前半生》中,羅子君中年離婚,感覺世界都要崩塌了……

我們無法面對這些"死去"的焦慮,不敢再重新活一次,最後都化成了對年齡的執念。

< strong> 從完美主義,到自我攻擊的女孩們

復旦大學教授梁永安在一條視頻中講過一個女孩的故事,他說這個女孩非常優秀,是個難得的科研苗子。

她的研究生論文優秀到什麼地步呢?

就是梁永安教授把女孩的論文發給別的老師看,別的老師都懷疑是抄襲,因為寫的太好了。

老師們都希望她研究生畢業後繼續讀博,可是女孩卻放弃了這條路。

原因很簡單:女孩學歷不能太高,30歲以後重要的任務就是結婚生子了。

梁永安教授覺得非常可惜,高知女性也逃離不了社會時鐘,也逃離不了對自己年齡的苛刻。

中國自古以來父權文化,男主外女主內的民族潛意識,是不可忽視的代際傳遞。

它意味著女孩要想被認可,你必須要承擔好母職,必須把家庭照顧好。

即使到了現代社會,女性有了追求自己事業與理想的權利,可是母職依然是必需品。

而女性的年齡上,又有一個非常狹窄的"最佳生育年齡",這讓女性的生存空間、選擇空間,越來越小。

為了對抗年齡焦慮,為了在"做自己"與"滿足他人期待"中找到平衡點,很多女性的選擇是——在合適的年齡做好兼顧。

兼顧家庭與事業,扮演溫柔與剛毅,追求自我與追求認可,把自己逼成人生贏家樣子。

從被社會期待凝視,到內化為自我PUA,女性開始追求完美主義。 完美主義,是對自己的攻擊。

為了追求別人的認可,她們閹割掉自己的真實需求。 為了做出穩妥的選擇,她們閹割掉自己冒險的選擇。 為了滿足別人的期待,她們對自己苛刻,對他人迎合。

而且這一切的完美要求,都要發生在特定的年齡之前。

如果沒有做到怎麼辦,那一定是自己不够好,一定是自己不够努力,一定是你不够自律。

在這個狹小的空間中,女性往往會自我設限。 不敢讓自己的人生有太多波動,甚至不敢讓自己鋒芒太露。

< strong> 打破年齡焦慮,需要一份勇敢

容易有年齡焦慮的女性,其實與年齡無關。 只是到了一定年紀後,焦慮被激發出來。

它很可能是女性在年輕的時候就沒有穩定的自我,沒有一個强大的內心。

她們可能對外界聲音敏感,對社會時鐘認可,對"我是誰"存在疑問。

很多女性都是到了一定的年紀之後,才意識到自己被從小灌輸的傳統思想誘惑了,而留給自己的時間,似乎已經沒有那麼富裕。

打破年齡焦慮,不是一件簡單的事情,它需要女性重新認識自我,思考自己的人生課題。

第一,任何年紀,都不要被誘惑洗腦。

任何時候都相信我們自己的人生價值,要需要靠自己來實現,而不是靠做誰的妻子誰的母親實現。

我們始終想好自己是誰,想好自己的人生價值在哪裡。

不要相信人生有捷徑,所有的捷徑都是彎路。

第二,與自己的焦慮對話。

我們面對年齡焦慮時,就是要面對自己死亡的部分。

母職 社會 梁永安 少女 姐姐 死亡 年齡 女孩 生育 女性 周迅

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