陪伴孩子的三個級別,你屬於哪一級?
admin
2022-01-10 22:34:13
0

原標題:陪伴孩子的三個級別,你屬於哪一級? <!---->

作者|冰千里

(微信ID:zixunzhuli-666)

< strong> 01

昨夜,我正思考事情翻來覆去睡不著,女兒靜悄悄走過來,像對我說又像自言自語 道: "我覺得真是不妙呀",緊接著抽泣起來。

我趕忙問怎麼了,女兒哭著說"就覺得時間過得真快,我一點都不想長大"。

我給閨女披上外套,一邊給她擦眼淚一邊扶她坐下,我也披上衣服坐在對面,認真看著她。

於是女兒開始了自己的講述,從感歎時間流逝到各種夢境,從聖誕禮物到有沒有天堂,從捨不得我們變老到害怕自己長大,從好朋友的分開到懷念幼儿園的美食……

這個小人兒一股腦說了2個鐘頭,午夜過後,女兒才抱著小鹿沉沉睡去。

< strong> 千萬別覺得小孩子不會思考人生,不會感歎歲月,不會擔憂親密與死亡,會的,只是通過不同形式來表達,只是寫在日記本裏,只是不讓父母知道。

我還保存著幾段珍貴的錄音,記錄著女兒講過的夢,也許多年之後,她再次聽到一定感慨萬千,會心一笑。

< strong> 這就是今天我要分享的主題,如今,每個人都在談"陪伴",那麼你究竟陪伴孩子什麼呢?

< strong> 02

我以為,陪伴有三個級別:

  • 初級陪伴:"任務型"陪伴。

多數的陪伴都屬於這個級別,比如孩子把工作當任務,你把陪孩子寫工作當任務。

這類陪伴往往有明顯的目的、目標,就是督促孩子把工作寫好,把手工做好,把畫畫好,把琴彈好,把書讀好,甚至是把雪人堆好、把遊戲玩好……

這個"好"就是目標。

這類陪伴多數是"不得已為之",有的是學校佈置的任務,有的是家長自己心中的任務,過程中基本沒什麼樂趣,更多的是不耐煩,並伴隨不滿、催促和斥責。

< strong> 當陪伴變成了監督和考核,甚至變成一場衝突,雙方就會趕緊盼著早點結束,然後松一口氣各自回房間玩手機。

客觀地說,這是多數家庭的日常,這類陪伴也不得不做,也需要做,因為做不好會影響孩子在學校的尊嚴,但除了"有人一起做任務"之外,其他並沒什麼價值。

< strong> 有一種忽視是:"通過重視來忽視"。

重視的是一切外在形式和標準,比如考試成績、興趣班考級、讀書練字懂禮貌之類,並不是說這些重視不好,因為孩子也會在其中獲取某些知識。

< strong> 只是這樣的重視絕不可單一,孩子是敏感的,他知道你喜歡什麼就會發展出什麼讓你喜歡,從而忽略他自身真實感受。

譬如孩子若把成績作為獲得認可的單一標準,視野就越來越窄,一旦成績不如意,就會强烈自卑。

當你特別重視你重視的部分,你就正在通過重視孩子而忽略他這個人,時間久了孩子會時常有"無意義感",總覺得不被理解。

因為周圍人包括他自己都在重視成績、成就、成功,而沒人在意他是多麼委屈和消耗。

< strong> 一個"不被看到真實自己的人"會感到很空虛。

  • 中級陪伴:"聊天型"陪伴。

簡單說,這一類不是被迫的,而是主動的,形式也由行為變成了語言,就是和孩子經常聊天、談心。

除了談那些讓人心煩的工作、成績和目標,還有更廣泛的人際關係、心情、興趣愛好,以及無目的的閒聊。

< strong> 不得不說,這是一種較好的陪伴管道。 因為沒了任務壓力,也就沒有了焦慮,多了幾份輕鬆自在。

語言作為人類一種高級別的象徵符號,其目的之一在於通過使用增進關係、建立情感,當孩子願意同你聊天,甚至徹夜談心,反應了你們關係還算融洽。

可以這麼說:"沒和孩子聊過天的家長是不合格的"。

< strong> 聊天型陪伴的標準是"無壓力",最忌諱的是"投射",外部表現是"講道理"。

比如聊著聊著,你就在告訴孩子該怎麼辦、如何為人處世、結交怎樣的朋友、怎樣學習效率高、如何樹立遠大理想之類,有時情緒還會慷慨激昂,變成了自我陶醉的演講,孩子成了聽眾。

這樣的聊天就不再是陪伴,而是或强硬或委婉的"授課"。 你們的關係也不再平等,而是師生關係、上下級關係、前輩晚輩關係。

口頭語也變成了"我覺得"、"你應該"、"其實"、"但是"、"這樣會更好"之類,你潛意識目的是"孩子要聽我的才對",換句話說"孩子是錯的"。

< strong> 此刻,你就正在用總結人生經驗的管道進行投射,還能聽下去的孩子,都是裝的。

< strong> 03

  • 高級陪伴:"感受型"陪伴。

< strong> 活在關係裏,人最大的意義感就是:快樂的感受有人分享,痛苦的感受有人分擔,否則這個人就是孤單的,孩子尤其如此。

兒童心理治療領域,判斷孩子有沒有大問題,關鍵名額之一就是他有沒有好朋友可以分享與分擔。

一起承受痛苦,痛苦會被分解; 一起分享快樂,快樂會被加倍。

任何人的感受,特別是負面感受,都是獨特的、私密的,甚至是沒有被自己覺察的,是這個人內心海洋中豐富的波浪。

感受屬於內在世界,是複雜多變的; 情緒屬於外部表現,較為單一明顯。 通常而言,感受與情緒是一致的,但在壓抑或未被覺察的時候,則是不一致的甚至是相反的。

最高級別的陪伴不僅僅是情緒、行為、語言的陪伴,而是感受的在一起。

< strong> 面對負性感受,人總有2種衝突的需求,一種是"藏起來",一種是"被找到"。 藏起來是怕被發現後的不堪; 又希望被懂的人找到,因為,一個人咀嚼痛苦實在太孤獨了。

所以人敞開心扉談感受很艱難,心理諮詢中有人也許一兩年後才會袒露心聲,還是小心翼翼的、循序漸進的、不斷試探性的袒露,一旦覺察到諮詢師接不住,會馬上關閉感受通道,回到"閒聊"的安全地帶。

< strong> 比起孤獨感,人更在意羞耻感。 當孩子告訴你他很難過,就知道他已經經歷了諸多掙扎權衡再三才講出口的。

多數孩子則不會講出來,更多是通過行為和情緒來表達感受,比如生悶氣、不吃飯、關在房間、摔摔打打、各種抱怨、無端發火之類。

其背後往往都隱含求助訊號,仿佛在說"我需要陪伴"。

此刻,孩子需要的是"感受級別的陪伴",他不再滿足於你端水送飯等行為,閒聊也只是緩和氣氛。

< strong> 04

比起前兩種陪伴,陪伴感受十分艱難,主要因為:

時間 標準 人際關係 成績 形式 女兒 目的 級別 孩子 任務 中國心理學會 情緒 心理諮詢師 張維揚

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