養孩子讓人不快樂? 或許我們誤讀了研究結果
admin
2022-01-12 05:10:33
0

原標題:養孩子讓人不快樂? 或許我們誤讀了研究結果

<!---->

編譯|芋原子

?‍♀️ 今天在朋友圈看到我的高中同學曬他的小孩,他女兒好可愛啊 ? 好羡慕啊

?‍♀️ 這有什麼可羡慕的,早就有研究發現了,養孩子會讓人不快樂

?‍♀️ 啊真的嗎? 可是我看他每天都挺開心的啊

關於"養孩子會讓人不快樂"這個觀點,或許可以追溯至2004年發表在《science》上的一項針對職業女性日常生活的研究[1]。

這項研究請900名來自美國德克薩斯州的職業女性記錄自己一整天的生活,包括描述自己當天所做的各種事情以及她們在做每件事時的感受,尤其是< strong>每件事帶來的快樂感。 之後研究者將這些參與者提到的不同的事件選取為16項活動,並且基於這些活動帶來的快樂感進行從高到低的排序。

結果發現,16項活動中,"照顧孩子"這項活動帶來的快樂感排名第12,根據這個相對靠後的排名,許多人得出了養孩子讓人不快樂的結論。

但是,這個研究結果究竟能否得出"養孩子讓人不快樂"的結論,還有很多需要斟酌的地方:

這項研究的目標並非探究養孩子是否讓人快樂

雖然這項研究因為得到了"養孩子讓人不快樂"的結論而獲得了很多關注,但是這卻並不是這項研究最初想要關注的問題。這項研究的初始目的是介紹一種新的研究方法——單日重建法(the Day Reconstructio Method),這種方法能够使得研究者瞭解參與者每天做的事情以及做不同事情時的感受。

也就是說,這篇文章原本是為了向讀者展示:"看,這是一種新的研究方法",而不是為了探究養孩子到底快不快樂。

這項研究的設計無法得出養孩子讓人不快樂的結論

因為這項研究的初始目標並非解决關於養孩子和幸福感的問題,所以在研究設計上存在很多問題,使得我們其實無法從中得出養孩子讓人不快樂的結論。

首先,研究者的參與者為職業女性,其中既包含了有孩子的人也包含了沒有孩子的人,那麼對"照顧孩子"這項活動的評估群體(有孩子的人)和其他活動的評估群體(全體參與者)本身就是不同的。 對於這項研究最初的目標(提出一種新的研究方法)來說,這種參與者群體的設定是沒有問題的,但是如果我們想要說明養孩子讓人不快樂的話,這種不匹配的比較就是存在問題的。

另外,這項研究只是對不同活動帶來的快樂感進行了排序,但是並沒有在統計上進行比較。 觀察數據可以發現,照顧孩子這項活動的積極情緒得分為3.86,而排在照顧孩子前面的四項活動(午睡、打電話、做飯和購物)的積極情緒得分則在3.86到3.95之間,這些微弱的差异很可能在統計學上並不顯著, 也就很難得出照顧孩子不如其他活動快樂的結論。

照顧孩子可能會讓父母更加快樂

為了更清楚地探究與做其他事相比,照顧孩子是否會讓父母更快樂,有研究者同樣使用了單日重建法,但是將參與者限制為有孩子的人,並詢問他們每天從事的活動,以及每項活動帶來的積極情緒和感受[2]。

之後,研究者比較了為人父母者在照顧孩子時的積極情緒和做其他事情時的積極情緒。 結果發現相比於其他活動,父母們在照顧孩子時會報告更加積極的情緒和更高的意義感

其他研究也得到了類似的結論,即總的來說,與做其他事情相比,父母們在照顧孩子的時候會感到更加快樂[3,4]。

稍等! 照顧孩子或許只讓父親更加快樂

儘管上述研究發現為人父母者在照顧孩子時比從事其他活動更快樂,但在生活中我們可以觀察到母親和父親在照顧孩子時的體驗是很不一樣的,囙此我們有必要深入地分性別來看待這個結果。

母親在照顧孩子方面通常會承擔更多的責任和情緒勞動,而父親與孩子在一起的時更可能是玩耍和休閒。 這種活動類型的差异會影響父親和母親在照顧孩子時的幸福感水准,和孩子們一起玩當然比給孩子換尿布、求他們吃飯或者催他們打掃房間要有趣的多

研究者也確實發現對父親來說,照顧孩子比從事其他活動更加快樂,而對母親來說,照顧孩子則是一項更不快樂的活動[4]。

這一結果或許能够用於理解開篇介紹的研究裏為什麼照顧孩子在快樂感排名中那麼靠後,這可能是因為參與該研究的群體是職業女性,對職業女性來說,做母親意味著更複雜的挑戰,她們需要同時承受照顧孩子的壓力和工作上的壓力。 囙此,或許我們可以換一種更貼切的方法來描述開篇的研究結果,即不是養孩子讓人不快樂,而是對職業女性來說照顧孩子並不快樂

讀完這篇文章,相信您也發現了,關於"養孩子是不是會讓人不快樂"這個問題很難得到一個明確的答案。有研究者整體地比較了有孩子的人和沒有孩子的人的快樂感,結果發現兩個群體間的快樂感差別不大[2]。

所以或許我們應該考慮的是哪些人會覺得養娃快樂,在什麼情况下養娃會讓父母快樂,以及為什麼會這樣,進而更好地為父母和准父母提供建議和參攷。

投票

"

學堂君

學堂君覺得養孩子就是有苦有樂的,但逗別人家的孩子玩,就只有快樂 ?

向上滑動閱覽參考文獻:

< span style="font-size: 16px;"> [1] Kahneman,D.,Krueger,A. B.,Schkade,D. A.,Schwarz,N.,&; Stone,A. A.(2004). A survey method for characterizing daily life experience: The Day Reconstruction Method. Science,306(5702),1776-1780. https://doi.org/10.1126/science.110357215576620

< span style="font-size: 16px;"> [2] Nelson,S. K.,Kushlev,K.,English,T.,Dunn,E. W.,&; Lyubomirsky,S.(2013). In defense of parenthood: Children are associated with more joy than misery. Psychological Science,24(1),3-10. https://doi.org/10.1177/0956797612447798

< span style="font-size: 16px;"> [3] Nelson-Coffey,S. K.,Borelli,J. L.,&; River,L. M.(2017). Attachment avoidance,but not anxiety,minimizes the joys of caregiving. Attachment and Human Development,19(5),504-531. https://doi.org/10.1080/14616734.2017.1326060

< span style="font-size: 16px;"> [4] Nelson-Coffey,S. K.,Killingsworth,M.,Layous,K.,Cole,S. W.,&; Lyubomirsky,S.(2019). Parenthood is associated with greater well-being for fathers than mothers Personality and Social Psychology Bulletin,45. https://doi.org/10.1177/0146167219829174

編譯|芋原子

編輯| Zene

(本文由京師心理大學堂原創,歡迎轉發至朋友圈,如需轉載請聯系後臺,征得作者同意後方可轉載)

< strong> 點擊以下關鍵字查看更多內容

< span style="font-size: 16px;"> 誇誇群|熬夜|手機| AA制|杠精|學婊

< span style="font-size: 16px;"> 欲擒故縱| NTR| 男子漢|擇偶|分手

< span style="font-size: 16px;"> 心理繪畫|心理人| MBTI | 心理諮詢

家暴| 出櫃| 吵架| 童年| 生育

< span style="font-size: 16px;"> 同志|抑鬱症|性教育

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