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strong>對孩子放任不管也比又打又罵强
< span style="font-size: 16px;"> 文│王元濤
有一次回老家長春,照例和朋友們一起吃飯。 span>
座中有一位女士,我不太熟,是朋友帶過來的。 聽說我在深圳經營一家心理諮詢機构,她馬上撫掌說:太好了,正好我有個大難題,想找明白人請教一下呢。 span>
我立即聲明:我不是心理諮詢師,恐怕幫不了你。 span>
這不是假客氣。 生活中,大小場合,常碰到這樣的情况,不少人一聽說我的身份,就表示有問題想請教。 我從來都鄭重強調,我不是心理諮詢師,不可能提供什麼幫助的。 這個界線,我一向給自己畫得清清楚楚。 span>
但感覺,眼前這位女士,好像真是被難題困住了。 酒過三巡,進入自由碰杯的散漫階段之後,她逮住機會就往我身邊凑,總想和我建立一種目光對接的關係,然後表現出一副東拉西扯欲言又止,聲東擊西欲說還休的樣子來。 span>
看她這麼難受,我於心不忍,只好一推杯盞,對她說:好吧,你講講,我聽聽,是怎麼回事。 span>
她講述的,當然是一個漫長的故事,這裡就不細說了,反正也不是什麼意外的難題,總括起來是,她的孩子,嚴重不喜歡學習,讓他讀個書,跟上刑一樣,寫工作拖拉馬虎,玩遊戲卻沒個够,上課不注意聽講,學啥也學不會,成績特別差,罵也罵過,打也打過, 一點不見效。 span>
對此,她表示已經無能為力,非常絕望,不知道該怎麼辦才好。 span>
等到她終於講完了,我起身擺手,命令同桌人全部給我安靜下來,並且規定,在我和她對話期間,誰也不許插嘴。 span>
然後我轉頭問了她一個讓她稍微有點發愣的問題:"你愛你的孩子嗎?" span>
她略顯遲疑地說:"哪個父母不愛自己的孩子?" span>
我說:"我沒問你,是不是有父母不愛自己的孩子。我問的是,你愛不愛你的孩子。你不用著急,好好想一想再回答。所以,現在,我要重新再問你一次:你愛你的孩子嗎?" span>
這回她果斷地回答說:"愛。" span>
我又問:"你對孩子表達過嗎?" span>
她說當然表達過,而且經常表達。 比如,她給他吃最好的東西,給他穿最好的東西,給他用最好的東西,等等吧,她說了很多。 從表情看,她應該是覺得自己對孩子有著滿滿的愛。 span>
我微微點頭,然後說,這個世上,愛有很多種,最高的一種,就是父母對子女的愛。 span>
為啥它是最高的呢? 因為只有它,完全徹底的無條件。 無條件保護,無條件支持,無條件信任,無條件接納。 這才是愛。 沒有這一系列的無條件,我就不承認你那是愛。 span>
如果有了這種無條件的愛,那麼,不管你的孩子聽不聽話,也不管他學習好不好,你都不會侮辱他,包括不嘲諷,不責駡,不毆打。 你說你愛一個人,然後你還責駡他,嘲諷他,毆打他,這可能嗎? span>
是啊,我們經常會聽到有人說,我罵孩子,我打孩子,不代表我不愛他。 我罵他,我打他,是為了他好,恰恰證明我愛他。 span>
不,少來這套! span>
我向來不同意"打是親,罵是愛"這種說法,我永遠也不可能同意這種說法。 span>
你愛你的車,絕不會故意開車往樹上撞; 你愛你的釣魚杆,絕不會沒事兒了就把它掰彎折斷。 你愛你的口紅,絕不會用它糊塗亂抹。 你愛你的黑絲襪,絕不會用它來擦皮鞋。 span>
可是,你愛你的孩子,卻可以責駡他,嘲諷他,毆打他? span>
這在邏輯上是說不通的。 span>
不管出於什麼原因,你責駡他,你嘲諷他,你毆打他,就只能證明,你不愛他。 或者,你的愛,不是真愛。 或者,你的愛,成色不足。 或者,你不懂什麼是愛,所以不會愛。 或者,你不懂怎麼表達愛,以為打罵也是可以接受的選項。 span>
歸根到底,因為你的愛,是有條件的。 span>
他聽話你才愛,他認真寫工作你才愛,他學習好你才愛,他能考上好大學你才愛,他能找到好工作你才愛,他能賺到很多錢你才愛,是不是這樣? span>
你責駡他,嘲諷他,毆打他,是為了他好? 不! 這是為了你自己好。 這才是真相。 span>
聽到這裡,這位女士明顯帶著情緒嘀咕道:"那怎麼辦,照你說的,無條件接納他,就是不管他怎麼樣,我都不聞不問,放任不管,這樣就好了?" span>
一瞬間,我心裡頭的反應,是標準東北式的:"你這是在抬杠,跟誰倆呢?" span>
當然,我不會把這種反應表露出來。 我只是說:你對他不聞不問,放任不管,行不行? 我明明白白地告訴你,我不負責給你做這個判斷,我也不會給你提這樣的建議。 現場的朋友可以作證,我沒有鼓勵你這麼做,對吧? 如果你自己想這麼做,完全可以。 這是你自己决定的事情,與我無關,對吧? span>
但是呢,我必須跟你說實話,我會建議你想想看,你連打帶罵,最後效果怎麼樣? span>
前頭你不是說了嗎,你罵也罵過,打也打過,孩子還是不愛學習,讀個書像上刑一樣,學啥也學不會,成績特別差。 對,這就證明,你連打帶罵,並沒有什麼效果。 span>
那麼,如果你放任不管,會怎麼樣呢? 最差的結果,也就像現在這樣唄,他還是不愛學習,讀個書像上刑一樣,學啥也學不會,成績特別差,對吧? span>
好,這兩種結果,是一模一樣的。 那麼,你放任不管,就肯定比連打帶罵强。 為什麼? 反正同樣是不好的結果,但對孩子來說,至少省了挨駡挨打的痛苦; 對你來說,至少省了罵人打人的痛苦。 span>
人生的賬,不應該這麼算嗎? span>
想來,我這番話,也算擲地有聲吧? 反正,飯桌上一時沒人吭聲,好像大家都陷入了沉思。 我知道,包括這位女士在內,他們未必同意我的說法。 但至少,他們很難反駁我的說法。 span>
當然了,我也知道,我的說法,對這位女士來說,其實一點用都沒有。 span>
如果她信了我,按我說的去做,那麼她和孩子當然可以都省了打罵的痛苦,可孩子照樣不喜歡學習,這個難題對她來說,根本就沒有解决,這才是真正讓她苦惱的地方。 span>
好吧,我當場給她出了一個主意:你可以做一種嘗試,就是心平氣和地和孩子約定,先試驗一個月或半學期,就是所有孩子的事情,都由孩子自己做决定。 span>
孩子寫不寫工作,什麼時候寫工作,甚至上不上學,都歸他自己說了算。 玩不玩遊戲,一天玩多長時間遊戲,也由他自己說了算。 不管他做什麼樣的决定,你都接受,你都不干涉,你都不再責備他,更不會打罵他。 span>
這是放任不管嗎? 不,因為有約定在先,這就不是放任不管。 span>
這麼做有風險嗎? 我不認為有什麼風險,因為按這位女士的說法,打過罵過,孩子還是成績很差,這已經是最壞的結果,再壞還能壞到哪裡去呢? span>
而我這麼建議的理由是,心理學承認一種大概率的可能性,就是說,一個人,如果能够得到充分的接納,是有可能慢慢變得越來越好的。 因為通過心理學實踐,我們發現,每一個人的內在,都有向好的一面,給他一個良好的支持性環境,他自己往往會往良好的方向走。 span>
對於一個孩子來說就是,給他一段平靜的時間,等到他自己調動起學習的積極性來,那才是真的,那才能讓他真正投身到艱苦的學習中去。 span>
當然了,我同時也提醒這位女士,大概率只是大概率而已,不是必然會發生的,更不代表今天晚上你回到家宣佈你接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