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span style="font-size: 16px;"> 來源|曾奇峰心理工作室
< span style="font-size: 16px;"> ID:zqfxlgzs
女性在早期的心理發展中,究竟有沒有俄狄浦斯衝突,如果有,對成年以後的命運有什麼影響。 span>
希臘神話中,俄狄浦斯(人名)實現了會弑父娶母的預言,知道真相後,他戳瞎了自己的雙眼。 佛洛德認為這個神話中的隱喻,是人早期心理發展的一個重要階段,他把這個階段命名為俄狄浦斯期。 span>
佛洛德認為俄狄浦斯期在3-6歲,克萊因認為俄狄浦斯期早至1歲。 我們可以理解< strong> 嬰兒在不到1歲時開始有俄狄浦斯表現,3-5歲達到高峰,接著會被潜抑下去。 span>
這段漫長的時期,小男孩潛意識要取代父親,佔有母親。 span>< strong> 這個潛意識的欲望會激發小男孩的兩種焦慮。 第一種是對亂倫欲望的焦慮,第二種是對攻擊父親的焦慮。 span> 為了防禦這兩種焦慮,小男孩會在潛意識自我懲罰,同時也幻想正在被父親懲罰。 這就是俄狄浦斯衝突。 span>
< span style="font-size: 16px;"> 在這個時期,如果小男孩在父母的幫助下,能够將與母親亂倫的欲望,健康地壓抑在更深的潛意識 中; span> 父親溫和不帶有報復性的守住邊界,母親回到和丈夫的關係中,不再將和兒子的關係視為第一關係,這個孩子將非常幸運,日後不會被俄狄浦斯衝突拖累。 span>
< strong> 如何讓一個男性一生都陷在俄狄浦斯衝突中? span>< span style="font-size: 16px;"> 母親做兩件事情就可以, span> 第一件是只有孩子能讓自己興奮高漲,本質是誘惑。 第二件是母親與孩子融為一體,本質是吞噬。 span>
以此為基礎,< strong> 父親的兩種反應會幫助母子聯盟建立得更深。 span> 第一種反應是,父親對孩子的攻擊性,無法耐受,感到被冒犯和挑戰,長期懲罰、責駡孩子。 第二種反應是,父親在心理上離開,無視孩子的一些行為,尤其在試探邊界、突破規則方面。 span>
同樣是共生的母子關係,< strong> 懲罰型的父親, span> 會讓一個人一輩子都認同自己只要有欲望,就應該被懲罰。 span>< strong> 棄權型的父親, span> 會讓一個人成為自大狂,對突破邊界與規則缺乏健康的內疚。 span>
比起這兩種現象,更多人的俄狄浦斯衝突更隱蔽。 在潛意識中,分辨不清楚自我的其他欲望和亂倫欲望的區別,尤其在獲得成功和成就上,會退回到俄狄浦斯期,將對成功的渴望混淆成"弑父娶母"。 span>
有俄狄浦斯衝突的人,不會允許自己獲得成功和成就,也談不上允許自己能過上更好的生活。 span>< strong> 他們潛意識的目的相反,避免成功,來重複早期的心理體驗< strong>。 span> 這類現象普遍得數不勝數。 在工作上,可以幹得很漂亮的工作,只求及格; 明明有高效的管道,卻選擇低效; 抑制自我的各種能力,以證明自己平庸。 span>
從這個角度看,男性和女性的俄狄浦斯衝突,並沒有太大差別,甚至女性的俄狄浦斯衝突要明顯高於男性。 佛洛德在談俄狄浦斯衝突時,只談到了男性,並沒有特別提及女性。 span>
小男孩和小女孩在早期,都會與同性的父母親一方,爭奪异性一方。 小女孩也有獨佔父親的願望,也會向母親宣戰。 但是在進入俄狄浦斯期之前的路徑,男性和女性卻有極大的不同。 span>
無論男孩女孩,生命中第一個愛的對象都是母親,並不是同時愛母親和父親。 在最早期,孩子和母親有一段共生期,從與母親共生,到與母親分化,父親的功能在於能够幫助母親和孩子分化,促進孩子的分離個體化發展。 父親真正在孩子的眼中和心靈中存在,是在嬰兒3-6個月的時候開始。 span>
在今天我們可以看到,即使是成年女性,對父親的渴望和理想化的需要也是非常强烈的。 福斯所知道的"戀父情結",是指女性對父親的需要。 "戀母情結"是指的男性對母親的需要。 span>< strong> 我們很少說一個男性戀父,或者一個女性戀母。 span>
但在進入俄狄浦斯期以前,女孩的確是戀母的。 如果在進入俄狄浦斯以前,女孩沒有機會從與母親的關係中跳脫出來,女性戀母,可能終生存在。 span>
嬰兒對母親的原始的渴望,不可避免會伴隨著失望和怨恨。 對於女孩子來講,當她無法在母親處獲得足够的滿足,父親的出現,以及對父親滋生的愛的渴望,很大程度是在彌補母愛的缺失。 對父親的尋找,本質上並不是在尋找一個父親,而是以母親為錨點,尋找可以替代母愛的他者,這個他者自然是父親。 span>< strong> 女兒對父親的愛和欲望,並不是原欲。 span>
男孩與父親競爭母親,和女孩與母親競爭父親,最大的區別是,< strong> 男孩排斥父親,想要繼續獨佔母親。 女孩發現獨佔母親不能,只好把對母親的愛和渴望,收回一部分,投注給父親,以期父親能給予像母親一樣的愛。 span> 父親作為補比特存在在女孩兒的心理。 span>
男孩兒戀母的需要,日後的成人關係,能够通過找到异性伴侶或補償或昇華。 而女孩兒戀父,本質是因為戀母不能,轉而需要父親。 即使成人後與男性發展親密關係,對母親的渴望,也會讓女性感到親密不足,總有缺失感。 span>
這也是為什麼在婚姻關係中,女性對男性的抱怨普遍高於男性對女性的抱怨。 男性通常能够通過妻子身上的母性的照顧感到滿足。 span>
男性很少在被看見、被呵護、被關注、被重視的需要上抱怨妻子給的不够。 他們抱怨的內容會相反,妻子管得太多、看得太緊、太黏糊。 他們就像渴望離開母親,獨自玩玩具的小男孩,母親不來打擾,已經很滿足了。 span>
而女性對伴侶的需求,幾乎都是以小孩對母親的需要展開的,或者說是共生需求的延續。 高度關注、洞穿需求、即時回應、無條件接納、以自己為中心等等。 在對伴侶的需要以外,女性對同性之間的情感和友誼,也比男性要高出很多。 span>
而這些都源自於無意識中對母親的共生需求的補償。 在心理行業中,無論是女性治療師,還是女性來訪者,人數也都遠超過男性。 當一個女性治療師與一個女性來訪者建立諮訪關係,在象徵層面,也是母親和女兒的共生需求相遇的現象。 span>
< strong> 在嬰兒心理發展早期,共生缺乏和嚴重共生,都會讓一個人在日後的成人關係中,啟動對共生的需要。 span>
母親作為孩子的第一個愛的對象,也是孩子的第一個認同對象。 在性別認同上,男性最終會從對母親的認同上,整體轉移到對父親的認同上。 然而,女性卻是以母親為整體的認同對象,只是部分的認同父親身上的某些男性特質。 女性對母親的認同,持續終生,當女性經歷結婚、生養孩子時,還會返回到和母親融合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