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家養蛋糕
你打開手機時,收到了下述兩封不同遊戲的邀請,分別來自陌生人A和陌生人B。 p>
A:來自摩爾莊園的邀請:快來和我一起成為鄰居,一起裝潢可愛的花園! span>
B:來自和平精英的邀請:快來和我一起在遊戲裏跳傘,來一場激烈的槍戰! span>
而在此之前,你對這兩個陌生人一無所知。 p>
憑藉他們所玩的遊戲,你似乎隱約可以建立起對ta們的印象。 摩爾莊園是一個需要合作的遊戲,陌生人A可能更peace&; love,願意建立親密關係。 而和平精英相對來說更加偏重競爭,不管遊戲持續了多久,總是要廝殺出個結果才行; 我們也許會覺得陌生人B更喜歡挑戰,享受勝利給人帶來的快感。 p>
通過一個人所玩的遊戲類型,我們也許可以推測他們在現實生活當中的個人特質,甚至許多過往研究於遊戲類型的探索也停留在個體心理的層面上。 然而進一步說,假如在某種文化當中的人們總體上對某類型的遊戲有偏好時,這種偏好是否與更加宏觀的社會文化層面的某些特徵有關? p>
2021年11月發表在PLoS ONE上的一篇文章就探索並回應了上述問題。 基於進化發展心理學的視角,研究者給出了相應的假設和理論解釋,並且對25個南亞系語言的文化的歷史檔案數據進行了跨文化研究。 研究結果表明,當某種文化存在頻繁的外群體衝突/合作的陸地覓食行為時,人們更加偏好合作遊戲; 當某種文化存在頻繁的內群體衝突時,人們更加偏好競爭遊戲。 span>
遊戲的進化意義
不管是小時候在小朋友中流行的"編花籃","一二三木頭人",還是長大後在手機上的"下班後峽谷相逢",遊戲在人們的生活中好像從未缺席。 遊戲屬於一種玩耍行為,遊戲的特點在於玩家的互動受到了既定規則的約束; 而玩耍佔據兒童生活中25-30%的時間。 從進化發展心理學的視角,玩耍為兒童的社會認知發展提供了驅動的潜能,幫助他們為未來的成年生活做好準備。 小朋友們通過模仿成人的行為,從而習得社會規範以及相應的本領——生存/社交技能的訓練。 p>
合作/競爭遊戲與社會文化因素的關聯
不同類型的遊戲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出其合作/競爭的價值觀。 傳統的進化模型往往通過互惠或者親緣關係的角度來解釋合作行為在生命個體中的廣泛存在。 簡單地理解,互惠的角度即"你幫我,我也幫你;我幫了你,你也許會幫我"; 親緣關係的角度即"我選擇幫助我的家人"。 而對於更加宏觀的文化層面上的合作規範,研究者基於文化群體選擇理論(cultural group selection)的視角,來解釋不同文化中合作行為的發展行程。 p>
在不同的文化情境中,如果某些特定因素能够提高該文化群體對環境的適應性,那麼該文化中的這種因素會隨著自然選擇而不斷發展。 本文所關注的適應因素就是遊戲的目標結構(即遊戲的目標在於合作還是競爭)。 研究者認為,在特定的情境下(例如群體之間頻繁發生衝突/戰爭時),那些存在合作行為的群體有更大的概率勝利,從而獲取更多的資源,使之保持更高的存活率,這反過來促進了該文化中的合作規範。 p>
研究者關注的是南亞語系(世界上最大的語言體系之一)中的25個文化群體,這些文化群體擁有共同的語言和歷史背景,同時也表現出高水准的文化差异。 研究者所關注的文化情境因素主要有互依覓食行為、衝突類型以及社會分層的存在。 p>
< span style="font-size: 16px;">< span>//< strong>互依覓食行為
在南亞語系的文化當中,陸上和水上覓食都是非常重要的生存資料來源; 因而研究區分這兩種覓食行為,並關注這兩種行為中是否存在合作/互依的模式。 如果某種特定社會文化中,人們在尋找食物時,合作勞動是必要的,那麼預期該文化中人們對協同合作的行為(合作遊戲)有更多的偏好。 若團隊捕獵管道所獲取的食物占該文化攝食的比例足够大,則記作該文化中存在互依覓食行為。 p>
所以,某個文化當中,人們玩合作遊戲的頻率可能與互依覓食行為存在正相關。 span>
< span style="font-size: 16px;">< span>//< strong>普遍存在的衝突類型
研究者將衝突分為內群體衝突以及外群體衝突。 如果在某一文化中,某類衝突發生相對頻繁且通常是暴力的,則記作該文化中存在某類型的衝突。 p>
戰爭是外群體衝突的典型代表。 它滿足文化群體選擇的充分必要條件:戰爭的勝利依賴於個體之間的合作協調,而且戰爭的結果反過來作用於合作協調的代際傳遞。 p>
已有研究表明,外群體衝突會强化內群體的合作行為。 span>這可能是因為人類的天然有利他主義(幫助他人)和本位主義(偏好內群體)的傾向。 在外群體衝突當中,利他主義可以促進戰畧行動的協調; 而本位主義則增强人們對外群體的排斥。 p>
也就是說,某個文化當中,人們玩合作遊戲的頻率可能與外群體戰爭存在正相關; span>
人們玩合作遊戲的頻率與內群體衝突存在負相關。 span>
< span style="font-size: 16px;">< span>//< strong>社會分層
社會分層指某個社會的子群體之間資源(教育,收入,權力)分佈的不平等。 本研究中,如果某文化中存在代際之間的財富差异,或者社會地位的流動性受到嚴格限制,則認為該文化存在社會分層; 如果某文化崇尚平等主義,或者其中的個體能够靈活地改變自身所處的社會地位,則認為該文化不存在社會分層。 p>
可以預測,某個文化當中,人們玩合作遊戲的頻率可能與社會分層存在負相關。 span>
研究資料
遊戲類型的數據來源於the AustroGames database,該資料庫記錄了18到20世紀以來,南亞語系中各個文化所玩的遊戲以及相應的人種志數據。 其中,研究者篩選出168個遊戲,並將遊戲的目標結構進行編碼,分為6種不同的類型(fig 1)。 p>
Fig1. 每個點代表一個玩家,點的顏色代表玩家所在的立場; 虛線代表競爭關係,實線代表合作關係。 在後續分析過程當中,研究者將這幾類遊戲劃分為3個大類:合作遊戲(所有包含合作成分的遊戲),競爭遊戲以及單獨遊戲。 p>
社會文化變數的數據來源於the Pulotu database,該資料庫記錄了太平洋區域116個文化群體的歷史/現代的文化/宗教數據(fig 2)。 p>
Fig2. 左邊的層級圖表示不同文化群體之間的語言發生關係; 中間的點圖表示文化群體對應的社會文化變數是否存在,黑色代表存在,白色代表不存在,空白則代表資料丟失; 右邊的柱狀圖表示該文化中存在不同類型遊戲的頻率,藍色代表單獨遊戲,紅色代表競爭遊戲,綠色代表合作遊戲。 p>
研究結果
研究者使用貝葉斯回歸模型計算合作/競爭遊戲的頻率與上述社會文化變數的關聯,控制變數為南亞語系發生(the Austronesian language phylogeny),控制的目的在於避免南亞語系文化之間的語言以及文化相似性所帶來的混淆影響。 p>
一元回歸的結果表明(fig 3),不同文化的衝突類型和覓食類型和競爭/合作遊戲的頻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