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些優秀的人,是如何釋放自己的“壞”的
admin
2022-01-22 23:11:29
0

原標題:那些優秀的人,是如何釋放自己的"壞"的

<!---->

< span style="font-size: 16px;"> 來源|曾奇峰心理工作室

< span style="font-size: 16px;"> ID:zqfxlgzs

"來,每個人說一件自己最近做的壞事。"

這是我喜歡的一個專注自我成長的博主最近發起的一次互動。

提到自我成長,每個人都喝過各式雞湯,有如"自律人生的三大特徵"等鞭策系的,也有如"接納自己的不完美"等躺平系的。

雞湯文看多了,就理解為什麼稱之為雞湯了,因為做不到。

我們既做不到那麼自律,也做不到全然接納自己,只能時不時地喝點心靈補劑用以平衡進而不能、退而不甘的心。

我們間歇性注滿雞血,立志成為更好的自己,卻時常不得不泄了氣。

於是發現往好的方向走很難,但是,在這條路上待久了,卻發現往壞的方向走更難。

就如這個博主的互動,當她把這個問題拋出來,大家都傻了眼,靜默了好久,終於有人陸續回應:

"我和哥哥吵了一架,把借他的錢要了回來。"

"在咖啡廳我旁邊有兩個人大聲說話,於是我默默地把視頻打開了外放。"

"拉黑了一個很討厭的朋友。"

"剛入職,有個老同事總對我明譏暗諷,我逮到個機會當眾狠狠地懟了他一頓。"

"孩子今天說不想上學,我和班主任請了病假,結果帶孩子玩了一整天。"

一時間,大家好像在把急速行駛的車緊急掉頭,在變好的路上返回去找做過的壞事。

人人都想變好,而為什麼有人會提議要去反思,去找尋自己的壞呢?

一方面,我們從來不缺變好的規訓。 從出生開始,我們就要以一個好孩子、乖孩子的表現去獲取家庭、學校和社會的認同。 不能說髒話,不能和人起衝突,不能隨便破壞關係,不能抽烟喝酒,不能沉迷遊戲。

被這種哲學鞭策的人,變好是努力的方向,努力,努力,在努力變好這條路上沒有終點。

這個過程,會慢慢的內化為一個人嚴厲的超我,如心裡住著不同部門的警詧,在日常生活中時時刻刻監視著自己的一言一行。

另一方面,人性是一體兩面的,有變好的動力也有想變壞的驅力,二者之間如果不能獲取一個平衡,拼命地去捍衛自己好的一面,壞的一面就會被自己拋弃。

在意識層面被拋弃的壞,即人性中不被接納的部分是永遠不會消失的,它會形成一個人的人格陰影,陰影不被意識接受,那麼它就只能暗地裡使勁。

所以,我們經常會發現一些優秀到天花板的人,突然之間做出一個讓人匪夷所思的劣迹。

比如某些娛樂藝員,人設翻車只在一瞬間,讓人大呼意外,卻也在情理之中。

在他們的生活中,有無數被優秀逼迫的瞬間,360度無死角的被福斯監視,使得他們在完美的鏡頭背後也需要一個出口來釋放另一面,而如果他們意識不到這一點,這些壓抑的瞬間聚集起來,便如同一個定時炸彈,以意想不到的管道爆雷。

藝員是焦點人物,內在衝突會激化得更突出,而我們身邊也不乏凡人中的完美主義者。

好友小T和我說,她上個月陰差陽錯地把一次會議的時間記錯了,造成了連環的損失,懊悔得不行。 她說工作十年來從未出過任何差錯,連遲到都沒有,不知為何會記錯時間。

我聽了大為驚訝,對她說"你工作十年連一次遲到這樣的小差錯都沒有,你是不是有點變態。"

之所以有規則就是因為會有人破壞,否則就不會有規則的出現。 如果小T能够看到自己嚴謹一面,遵守規則; 同時也能看到作為人就會有疏忽的一面,不被規則綁架,那麼她就不會成為一個高度遵守紀律的人,會偶爾不經意地犯點小錯,這種放鬆的心態就不會讓她以更具有破壞性的管道來給自己鬆綁。

我們的文化崇尚"適度"這個邏輯,過猶不及即是這個道理,度把握好了人就會自洽和諧,過度就會導致其他問題。

一個過度執著於優秀的人,一定有著比常人更强烈的想要變壞的欲望。

而遺憾的是,他們的生活已經被無數雙內化的眼睛盯得死死的,他們稍有懈怠,便會遭到自我的評判,他們不只是評判自己,還會評判他人。

所以, 如果一個人在言行上不會放過自己,他一般也不會放過別人。

在TIKTOK上看到一個女律師,她在業餘時間喜歡去夜店跳舞,穿著性感、舞姿動人。 當她在社交網站上分享時,卻意外遭到圍攻,圍攻她的人言辭激烈,指責她敗壞了律師的門風。

這就很有意思了,這個律師並沒有穿比基尼去法庭,也沒有在法官面前跳舞,她是在工作時間之外自娛自樂,卻招來如此非議。

攻擊者義正言辭,仿佛自己站在了真理的肩膀上,而正是這種不請自來的指責,暴露了攻擊者的內心:你,做了我想做卻不敢做的事,所以,你就是壞的。

這些人可能也有著想要在酒吧跳豔舞的欲望,女律師的行為勾起了她們的這個部分,而因為害怕超我的懲罰,她們就不得不去指責這個律師來防禦自己想要放縱的一面。

當然, 攻擊者並不會承認這一點,他們嚴厲苛刻的內在警詧已經把自己想要放縱的一面封鎖在小黑屋裏。 所以,他們意識不到被排斥掉的想墮落、想鬆懈、想自私的欲望,而總以高尚、嚴謹、無私自居,並以此評判他人。

生而為人,我們在獲取自己社會認同的同時,也不要為此喪失了作為人的樂趣。 畢竟,能達到完美的只有機器,不是人。

可現實我們總是習慣把自己達不到的完美投射到別人身上,認為總有人會做到這一點。 例如網絡流行的完美男人四要素:不抽烟,不喝酒,不花心,會賺錢。

而事實上,即便是偶像級人物,也不會如聖人一般存在,也有自己的瑕玷。

武志紅老師說他有一次去見漫畫家蔡志忠老先生,蔡老拿出了非常好的酒招待,但他自己不喝酒,倒是抽烟。 蔡老對自己抽烟這件事,解釋說: 我這一生太完美了,得做點什麼破壞一下。

想起有一次我在課間看到幾個學生在走廊抽烟,他們看到我如臨大敵,渾身透著不適,嘴裡嘟囔著"太尷尬了"。 在他們眼裡,我就是那個可以評判他們好或者壞的警詧,即便在課餘時間,即便他們已經成年,他們還是賦予了我這個權力,我並未開口他們便自慚形穢。

於是,我說:"沒關係,< strong>人有的時候是需要做一點不被福斯接受的行為來放鬆自己的。" 有人馬上打趣地回應說:"對,上節課那道題太難了。"

他們是課上專心聽課的學生,也是課下閑來抽烟的學生,他們不一定十全十美,但並不影響他們是完整的人。

其實,即便是在"做壞事"這個微博互動中,所有的壞事只是試著讓自己說不。 用憤怒維護自己的權益,拋弃消耗性的關係,或者是做了一次久違的放縱。

這就是所謂的壞事。 我們對於"壞"的定義是不是有很多誤解。 我們維護界限是壞,我們放縱自己是壞,我們考慮自己利益是壞,如果這都是壞事,做這些"壞事"會有什麼好處呢?

看網友

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