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span style="font-size: 16px;"> 來源|曾奇峰心理工作室
< span style="font-size: 16px;"> ID:zqfxlgzs
有一比特知名男性博主,專門為女性解答情感困惑,給她們支招如何搞定以及長久俘獲男人的心。 span>
出鏡率較高的一個問題是,為何"男人在得到後,就不懂珍惜了?" span>
博主答:這和得到沒有關係,有關係的是你讓對方看透了; 要將新鮮感和神秘感的戰線拉長,女生要像一本書,才能讓男人有閱讀下去的欲望。 span>
這話要擱二十年前我也就信了。 現如今,再也騙不了我這個被心理學加持過的中年婦女了。 span>
因為不會再聚焦於如何抓住男人,卻去反思:為什麼抓住這個人,會成為自己的需要。 span>
在這個問題中,蘊含著女性的兩個價值需求:一是被另一半熱烈地愛著,二是將這熱烈持久下去才安全。 span>
無論戀愛還是已婚,女性對這樣的需求,始終都是敏感和介懷的。 span>
可以從兩個角度去理解女性對留住關係的渴望:一方面是傳統文化的附庸思維,另一方面在心理發展上,走出母系二元關係的困難。 span>
作家張愛玲有段話很露骨:"一個女人,倘若得不到异性的愛,就也得不到同性的尊重。女人就是這點賤"。 span>
在舊時代,女性要想穿衣吃飯,唯一的途徑就是嫁漢。 span>
如果一個女人沒有男人要,那麼她將面臨生存危機; 這是所有女性共同的噩夢。 span>
當恐懼到了難以忍受的級別,只有鄙視同性才能够得到緩解,同情只會讓自己跟恐懼待在一起。 span>
張愛玲的一個"賤"字,道盡女人作為附庸的處境。 span>
現下,追求獨立已成為當代女性的發展主題。 span>
正如某出版人說的那樣,女性的閱讀變化呈"不再浪漫,開始充電"趨勢。 我也發現,這幾年朋友圈分享跨年演講金句的,幾乎都是女性。 span>
意識的覺醒不是問題了,需要繼續突破的是內在的限制和恐懼,將自我從潛意識中解救出來。 span>
如果少了這一步,不免陷入"做點什麼能讓男人永遠珍惜我"的被動中去。 span>
換句話說,獨立不是為了獲得男性的欣賞,而是能讓自己在任何境况下都遊刃有餘。 span>
網絡上有一個詞叫做"中年少女",電視劇《不惑之旅》中的憶如,把這種狀態演繹到淋漓盡致。 span>
她是教授父親的掌上明珠,受到無數男同學的追捧,光是過生日的禮物,一晚上都拆不完。 span>
人到中年,依舊對被迷戀上癮; 王子跪膝吻手道晚安,是她永遠醒不了的公主夢。 span>
在一次躁鬱症發作之際,憶如向丈夫馬列文哭訴:當初在眾多追求者中選了你,就是因為你曾經告訴我,你對我的愛永遠不會疲憊。 span>
佛洛德說:兒童對愛的需求是沒有止境的。 他們要的是專一,不容許分享。 兒童對最早期的營養需求似乎貪得無厭,永遠無法走出失去母親乳房的痛苦。 span> span>
結婚二十年以後,馬列文承認頭幾年時間裏,他曾和憶如非常非常相愛。 憶如的悲劇由丈夫投入精力發展事業開始,她的愛被分享掉了,從此天塌地陷。 span>
對於內在還停留在小女孩狀態的成年女性來說,即使不存在現實上的出軌,另一半對她的視線轉移,就是不忠; 或者所謂的"不珍惜"。 span>
然後試圖折騰各種方法將對方拉回深度關係,結果會啟動男性心理上退行的恐慌,一個追,一個逃,親密關係變成了員警抓小偷。 span>
心理學上認為,人活著是為了尋求愛的客體以及客體之愛。 span>
但別忘了,在達成這兩個目標過程當中,應該是伴隨著發展自己的; 而不是一個渴望停留在原始的母愛關係中,另一個顧自向前奔跑。 span>
如果說人跟人最大的差別是,在多大程度上做別人期待的自己,多大程度上做真正的自己; 那麼對於女性自身發展來說,就看多大程度上能够跳脫對原始關係的需求,作為主體存在。 span>
很多婚姻中,兩個人過著過著就沒話說了,彼此之間"說不著"了。 span> span>
另一部電影《一句頂一萬句》中,牛愛國和龐麗娜,在結婚登記處被問結婚理由時,牛愛國興高采烈回答:"我們‘說得著’。還沒開口,就知道對方心裡想的是啥"。 span>
如此高濃度的關係,相當於嬰兒不用說話,媽媽就知道孩子需要什麼。 span>
結婚十年後,軍人出身,理想是當軍官,再把妻子接到蘭州這樣大城市的牛愛國,早已是縣城裏的一個鞋匠了,性格古板而缺乏情感,日子黯淡。 span>
她也弄不明白,不知道從什麼時候開始,兩個人就沒話了。 span>
龐麗娜的夢想是去歐洲旅遊,這對鞋匠的丈夫顯然是超綱的要求,再加上牛愛國的許諾一次次食言,讓她攢夠了失望,沒話就成為必然。 span>
她對他,本質上還是小女孩對母親能够滿足自己這件事情的渴望,並不是成年人的關係模式。 span> span>
雖然婚姻存續了十年,但還在母嬰關係的閉環裏運行。 龐麗娜繼續尋找更有能力的"母親",出軌婚紗店蔣老闆就是佐證。 span>
經歷一番陰差陽錯的折騰,她最終和出軌對象在一起了,還懷了孕。 span>
蔣老闆是那個更理想、更完美的"母親"嗎? 未見得。 只是龐麗娜沒有回頭路了,現實倒逼她不得不從女孩的狀態來到成年女性的位置。 span>
承認現實,能够將妥協作為一種選擇,是獨立的標誌。 span>
電影中有句經典臺詞:過日子是過以後,不是過以前。 span>
我們心理上的"以前",不僅指時間維度,更是與養育者關係品質與模式的體現。 在很大程度上,每個人都在使用以前的模式,不自覺地生活在當下。 span>
比如,以小女孩的姿態進入到成年的婚姻生活裏。 span> span>
2016年有部紀錄片叫做《我們誕生在中國》,其中講述了一對大熊猫母女的故事。 span>
大熊猫的習性是獨居,一比特猫熊媽媽獨自悉心餵養和保護她的熊貓寶寶,母女兩個十分親密。 span>
當一個熊貓寶寶學會爬樹就意味著成年了,透過紀錄鏡頭,我們看到猫熊媽媽在樹下一直仰望著自己的孩子一步步爬上一棵很高的樹,在小熊猫興奮抵達樹頂的那刻,猫熊媽媽幾乎沒有猶豫,轉身離開,走向竹林深處。 span>
這一幕,能讓所有人落淚。 span>
親密、分離、獨立,這個過程是動物的本能,人也尚且如此。 但很可惜,太多女性在成為母親的初始,該有的本能,已經被破壞掉了。 span> span>
她們承接著代代相傳的禁錮與焦慮,又無意識在養育中傳遞給下一代。 無法親密,又分離不能,糾纏的關係在親子、婚姻中不斷重複上演。 span>
有的媽媽說,我們家喪偶式育兒,我一個人要承擔所有,難道還不够獨立嗎? span>
從現實上看是很獨立,但心理學要從相反的角度,也就是你"以前"的內在體驗去探索:為什麼承擔所有,是你的需要? 深究下去,很有可能她也有一比特包攬一切的母親。 span>
母親包攬一切,孩子就沒有機會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