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聽話,才能活
admin
2022-02-04 13:53:13
0

原標題:不聽話,才能活

<!---->

< span style="font-size: 16px;"> 來源|曾奇峰心理工作室

< span style="font-size: 16px;"> ID:zqfxlgzs

< span style="font-size: 16px;">< strong>三個女兒的故事

最近在《公主走進黑森林》裏讀到了一篇格林童話《費切爾怪鳥》,其中的隱喻非常有意思,我對它們有一些自己的聯想。

故事內容大致如下:

有一戶人家有三個女兒。 有一天,一個巫師偽裝成一個可憐的老人,把這家大女兒騙到了自己的城堡。 城堡非常豪華,巫師告訴大女兒:

我要出一趟遠門,給你所有房間的鑰匙,你可以進城堡裡面除了一個小房間的所有房間,我還給你一個蛋,你要好好保護,寸步不能離身。

巫師走了,大女兒在城堡裏盡情玩耍,她很想去那個小屋子,但又擔心巫師會發現,於是她小心翼翼地帶著蛋,用鑰匙打開了那個小房間,但房間裏恐怖的景象讓她震驚:裡面全是裝著血和屍塊的盆。 因為吃驚,手裡的蛋不小心掉到地上,沾上血迹,而且這個血迹怎麼也擦不掉。

巫師回來之後,他就發現這個蛋上面有血迹,就對大女兒說:你違反了我的規則,所以你得死。 然後他就把大女兒給殺了,放在小房間裡面。 巫師用同樣的方法他騙來了二女兒,也用同樣的管道把二女兒殺了。

當輪到小女兒的時候,這個女孩並沒有按照巫師說的做:她先把這個蛋放在一個很安全的地方,然後再去小心翼翼開了這個小門,當她發現恐怖的景象以後,就默默退出來了。

當巫師又一次來檢查蛋的時候,看到蛋上沒有血迹,接下來,他對小女兒說了一句最讓我震撼的話:< strong>現在我不能控制你了,我要聽命於你了。

到這裡,主體故事已經結束了,剩下的情節是這個女孩憑藉自己的智慧和勇氣,最終不僅自己活著回到家裡,還復活並救出了之前遇害的姐姐們。

< span style="font-size: 16px;">< strong>不聽話,才能活

這故事其實講透了我們每個人的人生終極的困局:< strong>你聽話還是不聽話? 你聽自己的話還是別人的話?

聽話不聽話,不僅包括聽父母的話,還包括聽老師的話,聽朋友的話,聽專家的話,聽領導的話……所有的這些指令、勸告、理論、觀念,我們到底要不要聽?

這個故事就通過隱喻,給了一個極好的回答。

世界上有沒有完全聽話的人?

沒有。

完全聽話的只有機器和程式(在沒有出bug的時候)。

不聽話,突破禁忌是人的一個本能和本性。

在《聖經》中,突破禁忌是偷吃禁果,而在這篇童話裏,禁忌就是那個不允許被進入的小房間,它象徵著每個人原初的渴望和欲望。 限於現實條件,可能不得不受到遏制,但幾乎每個人都渴望著突破,渴望著"不聽話"。

只要是人就有不想聽話的種子,但是很多人既做不到完全不聽話,也做不到完全聽話,< strong>就會處於一種"半妥協"的狀態:被恐懼和欲望驅使,聽一半,不聽一半,就像前面兩個姐姐。

她們都選擇了去開那個房間的門,這遵循自己的渴望,不聽話,但是她們又同時選擇了把蛋隨身攜帶,這是不敢完全違背,是聽話。

這樣好像更安全,更穩妥,兩頭都占著,但其實這種感覺很撕扯,反而讓人惴惴不安,沒有確定感。

小時候我媽因為覺得我太矮,課桌太高,怕讀寫時影響視力,給我弄了一個小方凳,讓我墊著坐,但我卻很為難,因為我不是坐最後一個的,我墊上去就會影響後面同學看黑板,同學會對我有意見。

但媽媽說的話,我又不敢不聽,於是我在上課的時候,心驚膽戰地拿出小板凳來,剛悄悄地塞屁股底下,就聽見後排的同學在小聲說:看,她怎麼能這樣啊! 還墊凳子。

我立刻羞愧地把凳子拿下去了,並且心中埋怨我媽媽:就是你! 讓我被同學議論!

很多年以後我明白了,其實我當時自己的需求的是在同學們中間有好人緣而不是所謂的"保護視力",後者是我媽媽的需求,而我就在自己的需求和媽媽的需求中左右為難。

小時候不敢不聽媽媽話,是因為我們被植入了一個"不聽話就會死"的鐵律,這是真相嗎?

這個童話故事妙就妙在:前兩個姐姐的故事,讓我們看起來以為懲罰的是不聽話,可是讀完小女兒故事,< strong>我們才知道原來懲罰的是被欲望驅動盲目"不聽話",又被恐懼驅動"太聽話"的"烦乱人"。

其實你可以,既滿足自己,又不被滅,只要你發揮智慧,徹底决定"不聽話"。

< span style="font-size: 16px;">< strong>我們要聽誰的話?

也許我們要問:巫師是"壞人",他的話當然不要聽。 那"好人"的話要不要聽? "正確"的話要不要聽?

巫師,他是一個擁有很多資源,也可以給你很多資源的人,但同時又是一個控制你禁錮你,甚至要"滅了你"的人。 把條件抽象出來一看,是不是覺得有點熟悉?

是的,這就是很多控制較多的家長、老師、領導等權威的形象:他們也會給你一些好處和資源的,但同時又對你有很多要求和限制。

這種關係讓人十分衝突和痛苦:因為我們一方面想得到資源,但另一方面我們又不想被控制。

所以當我們遇到這樣的一個人的時候,意識上也許會比較全面地看待他,但內心會把他感知為一個"巫師",可憎又可怕。

在我們小時候,或者力量比較薄弱的時候,會一邊恨這樣的人,一邊又不得不做一些"聽話"的妥協,或者對他們有一些讓我們不舒服的道理和指令奉為金科玉律。 但我們會逐漸發現,< strong>他們的那些金科玉律很可能只是為了滿足他們自己的某種私欲,而跟我們能不能活下去並沒有什麼關係,反而需要別人"聽話"也許意味著他們離了別人不能活。

< span style="font-size: 16px;">< strong>聽自己的話:主體性和創造性

我們當然可以去聽取利用那些我們自己覺得有幫助的話。

但這個操作,本質上不是"聽那些好權威的話",而是"聽自己的話"。

所有別人的話,都要經過自己的選擇、處理,認定那是真正符合自己需要的,再吸收。< strong>整個過程和"覺得別人有道理就聽"的區別在於"主體性"和"創造性"。

在這個故事當中,"主體性"的體現就是小女兒决定把蛋藏起來,而"蛋"就是"創造性"的象徵。

"主體性",簡單來說,就是能够自己主動追求欲望滿足,為自己做决定並且負責。

如果說去探索禁忌房間的舉動只是一種原始欲望驅動的"不聽話",那麼把蛋藏起來這個舉動才是一個人真正有意識"不聽別人的",而是使用自己的智慧去達成目的的開始。

蛋,有誕生,創造的寓意,

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