童年,對一個人到底有多大影響?
admin
2022-02-04 13:53:44
0

原標題:童年,對一個人到底有多大影響? <!---->

< img src="http://www.sohu.com/a/ https://p8.itc.cn/q_70/images03/20220204/300a507c14344e2195f9ea37c0b13f94.png "/>

我們的成長,是經歷了時間的灌木叢,而童年紮根在灌木叢的最底端,一刻不曾離去。

性格的所有線索都可以追溯至童年。

< span style="font-size: 16px;">< span style="font-size: 20px;"> 01

文歡曾在《曆史不忍細看》中評估張愛玲,"

張愛玲對這個世界充滿了恐懼和懷疑,在心裡築起一道堅硬的屏障,把她與世界隔開。 在這種陰沉冷酷的環境裏長大,青春期遭受過如此殘酷的折磨,心理上不發生一些畸變,幾乎是不可能的。

那麼,且不說,張愛玲筆下《金鎖記》裏的曹七巧,有一種官方考證說是張愛玲的庶母,她的許多小說人物的冷酷、乖戾都是抽絲剝繭般地出現的。

海明威曾說"作家成長的條件是不幸的童年",而張愛玲性格中的冷淡,無疑與童年密不可分。

其實,無論你信不信,性格的所有線索都可以追溯至童年。

< strong>一個人長大後的樣子,或多或少是童年許多個瞬間堆積而成的。

這件華麗的袍子充滿著時間的蝨子,它們牢牢地抓著,怎麼也甩不掉。

< span style="font-size: 20px;"> 02

童年經歷過的一些非常强烈、痛苦的經驗感受,往往使當事人在不知不覺中做了影響一生如何待人接物的重大决定。

比如一個非常漂亮、品學皆優的女孩子,找對象的時候總是找條件比自己差很多的男孩子,相處一段時間,又很難勉强自己而分手。

原來,在她六歲的時候父母離異,母親為了養家不得不做幾份工作。 有一天晚上,母親還在工作,她一個人回家,看到漆黑的房間,冰柜裏什麼吃的也沒有。 這種孤獨淒傷的感受如此刻骨銘心。

從此她做了一個决定——絕不要被人拋弃。

所以她找對象的時候不敢找和自己一樣優秀的男孩子。

有一個小姑娘,我遇見她的時候,是參加一個遠親的喜宴。 那年,她九歲。

她的阿罵倒是個熱情的老人,一見我和陳先生,就對她說,你叫阿姨啊,叫叔叔啊。 她叫了我一聲阿姨,對我先生只是禮貌地笑笑,然後躲到了阿罵的身後。

她的阿罵說,小孩子不懂事,別介意啊。

席間,這個阿罵與別人聊得歡,但很少聽到這個靚女出聲,連想夾遠處的菜,都是用手點點,向阿罵示意。 時不時的,阿罵也煩了,說,你啞巴了嘛,總是這樣,不說話不說話。 順手還用筷子敲了敲她的手指。

小姑娘一開始忍著,後來大哭,說,我要找爸爸,我要找爸爸。 現場真是瞬間尷尬,而這個阿罵好像是自己精心掩藏的秘密被不小心掀開了一般,特別氣惱。

還好,阿罵終歸是女人,有女人的溫暖。 她抱著小姑娘,緊緊的。 漸漸的,靚女平復了情緒。

後來,我從我母親口中得知,這個靚女的母親性格極其暴力,時不時地就在家裡動粗,每每與靚女的父親吵架,除了摔碗以外,還常常把小姑娘的玩具摔碎。

不過,給小姑娘影響最大的,大約是在她還只有三歲的時候,她的母親出軌,與另一個男人好上了。 那個男人當著小姑娘的面,狠狠地把他父親撲倒在地,並扇了她的父親好幾個巴掌。

而那一次,這個小姑娘因為驚悸過度,在家哭了好多天。

當然,小姑娘的父親和母親最終離婚了,她判給了她的母親。

我一度覺得她不願意叫我先生"叔叔",是因為童年那一次看到她父親被一個陌生男人暴力後留下的陰影。

我的母親告訴我的一件事從側面斷定了我的猜測,她說,某次她和我父親一起去她家,那時還小,她看到父親就大哭,嘴上叨叨著"壞人,壞人"。

我問母親,是不是因為童年那件事,母親說,也許是,她對所有陌生男人都這樣。

凱瑟琳·凱利-萊內曾經有一句話是,

"為什麼童年的記憶特別真切,那是因為它們是最初的人生體驗,帶著某種特殊的味道。"

而美國哥倫比亞大學醫學院心理學家M. Ehresnsaft教授也曾發表一篇為期20年的調查研究報告,針對540名孩子及其母親進行研究,研究表明,幼時曾被人虐待、毆打或性侵犯者,長大成人後較易有行為上的問題。

我們國人面對孩子的時候,時常會說一句話:< strong>小孩子那麼小,懂什麼。

然而,當我們能够清晰地回憶起自己年幼的時候,自己看到的一切溫暖的、心酸的、暴力的畫面,也該順勢想到孩子的明天是否也會如此,而記憶是否美好,全在於童年的人、事、物。

我們的成長,是經歷了時間的灌木叢,而童年紮根在灌木叢的最底端,一刻不曾離去,終究是誰也離不開誰,誰也會影響著誰的。

03

什麼樣的家庭對孩子的成長最好?

一個爸爸對孩子最好的愛,就是好好疼愛孩子的媽媽;

一個媽媽對孩子最好的愛,就是欣賞並推崇孩子,可以在一起、也可以分開,但不能沒有愛!

尊重是最深層次的愛! 孩子的一半來自父親,一半來自母親,否認孩子父母親的其中一方,等於無意識裏也否認了孩子的一半;

再者,孩子是由父母的細胞結合而來,囙此每個孩子的潛意識都希望爸媽是結合的。 然而,夫妻能够一同生活已是一件不容易之事,更何况期待每對夫妻都能白頭偕老?

囙此夫妻離異時有所聞,重點是當夫妻分開時,我們要如何幫助孩子面對? 我們是否瞭解孩子深層的心理呢?

根據心理學家馬斯洛研究,當人的生理需求得到滿足,也就是吃飽穿暖之後,心裡最大的渴望就是愛與歸屬感,它們像心靈的食物,若是得不到,會令人感到空虛沮喪。

孩子心裡最大的渴望就是與爸媽連接的歸屬感,那是超越了一切事物的渴望。

那麼,孩子是透過什麼管道與父母連接的呢?

如同前面提到的,就是做和父母相同的事,因為透過做相同的事,孩子可以感覺"我們是一起的",這就是歸屬感的需求。

囙此,孩子不會去管所做的內容是什麼,有時甚至是觸法也不管,因為强烈的心理需求就像饑餓時只要能吃飽,甚至犯險去偷食物。

囙此,我們要瞭解孩子深層的心理需求,也就是他必須與父母雙方都有所連接,這樣才能滿足心中的歸屬感需求。

如果孩子對其中一方的連接有所缺乏,將會讓孩子感到空虛遺憾,而最令孩子難以忍受的是父母其中一方否定另一方、排除另一方,那就像自己內在的一半否定另一半一樣,結果必然造成孩子心理上的分裂。

例如,

媽媽常說爸爸不好、不認同爸爸,孩子為了能和爸爸連接,會採取强烈的管道,也就是和爸爸做相同的事或發生相同的事。

但因為這不被媽媽允許,所以孩子表面上會聽媽媽,然而私底下會像爸爸,甚至在潛意識裏跟隨著爸爸的命運而不自知。

< span style="font-size: 20px;"> 04

當我們否定自己的先生/家後時,我們正在給孩子什麼樣的資訊呢?

"你爸爸是懶惰、不負責的人,你以後不要像他一樣!"

"你媽媽死愛錢,你以後不要像她一樣!"

"你媽媽愛嘮叨,你以後不要像她一樣嘮叨!"

"你媽媽都不顧家,你以後千萬不可以像她

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