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span style="font-size: 16px;"> 作者|桌子先生
< span style="font-size: 16px;"> 來源|桌子的生活觀(ID:zzdshg)
杭州市西湖區中級人民法院,一個21歲的男孩小亮,將自己的親生母親告上了法庭。 span>
原因是他想出國留學,但是出國留學需要很高的費用,而自己的母親不支持他。 span>
母親覺得小亮去留學的地方只是一個單純的語言培訓學校,根本不是正規大學,而且兒子成績不好,連大專都畢業不了,所以斷然拒絕。 span>
然而,兒子卻不這樣認為。 span>
他覺得好不容易找到自己的興趣愛好,而且母親有兩處房產,憑什麼不賣房支持自己的夢想? span>
兒子覺得十分委屈,他覺得母親這就是要把自己的前途和命運扼殺在搖籃之中。 span>
於是,在法庭上,他憤怒地控訴道:
你有沒有母性? 有沒有人性? 你說的完全是放屁一樣的話! span>
這些惡毒的話,從自己的血肉至親口中講出來,任何一個母親都會覺得悲凉和絕望。 span>
他們原本,是骨肉相連的母子,是這個世界上同呼吸共命運的兩個人,為何關係會惡化到對簿公堂的地步? span>
要回答這個問題,還得從18年前說起。 span>
小亮在一個並不完整的家庭中長大,在他3歲那年,父母因感情不和而離婚。 span>
他被判給了父親,但因為父親常年在外打工,無法將他帶在身邊,於是,年幼的小亮只能跟爺爺奶奶生活在一起。 span>
一直到他21歲,這18年來,他都不曾跟爺爺奶奶分開,祖孫之間,建立了深厚的感情。 span>
父親雖然常年不在家,但小亮依然覺得,父親對他不錯。 span>
唯獨母親,他恨之入骨。 span>
爺爺奶奶告訴他:你是媽媽不要的,離婚的時候,她根本沒有爭取過你的撫養權。 span>
這句話像根刺,深深地紮進了小亮的心裡,讓他一想起,便充滿了對母親的憎恨。 span>
但事實是怎樣的呢? span>
小亮的母親說:當年,她曾爭取過孩子的撫養權,甚至為了要回孩子,她去過杭州西湖中級人民法院上訴,但法院駁回了這個訴求。 span>
對此,記者在調查走訪的過程中,看到了法院的詳細記錄,證實了母親所言非虛。 span>
但可惜的是,這個事實,並沒有替母子倆解除誤會。 span>
小亮依然執著地認為:小時候媽媽對他不聞不問,不可能去爭奪自己的撫養權。 span>
那麼,小亮媽媽是真的那麼狠心,對孩子不管不問嗎? span>
後來,記者採訪到了小亮的姨媽,才還原了事實的真相。 span>
原來,小亮父母離婚後,小亮媽媽就一直找不到孩子。 span>
爺爺奶奶帶著孩子不斷地搬家,每次小亮媽媽費盡心機找到,他們轉眼又搬家了。 span>
甚至,到了小亮上小學,爺爺奶奶還叮囑老師,別讓小亮媽媽見孩子。 span>
於是,在小亮的童年裏,"媽媽"這個形象,模糊而抽象。 span>
離婚後,法院按當時的物價,判决小亮母親一個月支付30元的撫養費。 span>
然而後來,物價飛漲,30元已經根本無法支撐小亮的生活。 span>
做母親的,怎麼會忍心看著孩子生活困難呢? span>
她先後將撫養費從30加到250元,2006年再一次加到了600元。 span>
且每一次,都按時按點支付給了小亮爺爺奶奶那邊。 span>
存摺上那些密密麻麻的明細,似乎在無聲地訴說著這些年,媽媽對小亮的付出。 span>
一轉眼,小亮快上高中了。 span>
母親為了讓他在更好的環境中學習,不惜花7000元將小亮送入了當地比較有名的高中。 span>
假期的時候,還會帶小亮出去玩。 span>
看到小亮衣裳單薄,她會心疼地給他買新衣服。 span>
這些點點滴滴的溫暖,浸潤在母子之間,讓他們的關係有了短暫的破冰。 span>
但,這份來之不易的親情,卻再一次被阻斷。 span>
在一次付完撫養費之後,小亮被爺爺奶奶唆使,再次去問母親要錢。 但遭到母親拒絕。 小亮沮喪地回到家,被奶奶奚落:
我說過她不會給你買的! span>
被奶奶言中的這次經歷,就像踩了小亮的痛脚,徹底激怒了青春期的他。 span>
上了大學後,他不再理會母親,也拒絕跟母親有任何交流。 但母親依然會給他買東西,支付撫養費。 span>
小到衣服鞋子,書籍,大到輔導班,電腦等費用,也都是母親在承擔。 span>
母親一度覺得自己和兒子的關係快要變好了,誰知兒子因為出國留學,一紙訟狀把母親送上法庭,於是有了文章最開始的那一幕。 span>
聽聞她不願意賣房供孫子出國留學,小亮的爺爺勃然大怒,他大罵小亮媽媽"不是個人"。 span>
甚至罵出了:"沒有人性,沒有母性"這樣的話。 span> span>
不知道你有沒有察覺,這句話,也就是法庭上小亮對母親罵到的話,而小亮之所以這樣罵母親,或許也是從爺爺奶奶身上學的。 span>
看到這裡,你應該明白了:其實小亮和母親關係的癥結,不在小亮和母親身上,而在母親和爺爺奶奶父親的身上。 span>
每一次,小亮和母親的關係快要變好了,只要爺爺奶奶或者父親說幾句母親的壞話,母子的感情就會蕩然無存。 span>
小孩子是沒有明辯是非能力的,自己身邊的親人說什麼就是什麼。 span>
這麼多年以來,小亮的母親一直在找機會修補與孩子之間的關係,但爺爺奶奶如果先灌注給孩子恨之後,無論母親做再多的努力,都是徒然。 span>
其實寫到這裡,我是比較心疼小亮的。 span>
自從父母離婚之日起,爺爺奶奶和父親就恨小亮的母親,他們把這種恨也灌輸給了小亮,教他恨自己的母親。 span>
可憐的小亮,最後成了爺爺奶奶攻擊母親的工具。 span>
可是他們不會想到,讓小孩在仇恨中長大,是這個世界上最殘忍的東西。 spa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