只要我足够努力,就沒有我搞不砸的關係
admin
2022-02-25 03:26:33
0

原標題:只要我足够努力,就沒有我搞不砸的關係

<!---->

< span style="font-size: 16px;"> 來源|曾奇峰心理工作室

< span style="font-size: 16px;"> ID:zqfxlgzs

生活中有時會有這種情況出現,明明自己很努力的經營一段感情,卻總以失敗告終。

學了很多的溝通技巧,但人際關係還是沒有好轉,付出了那麼多,卻沒有換來想要的結果。

關係中為什麼會有"事與願違"的現象出現呢?

< span> 知識面具

有比特女士因為和老公的關係不好,在網上學習了很多心理學的知識,並在溝通的時候,開始進行分析,希望另一半可以瞭解到自己內心的動力,直面兩人的問題,但想不到對方感到非常憤怒,氣急敗壞地說"不要管我",隨即走開。

擁有知識有時會帶來某種自戀滿足衍生的優越感,認為自己站在了"正確"的一方,這位女士也許分析的很恰當,字字珠璣,對方也確實有相應的情况,但在體驗層面,這些道理似乎失效了,沒有起到理想的結果。

當優越感在兩人的關係中蔓延時,作為"弱勢"的一方,潛意識裏會湧現屈辱的感受,覺得自己被貶低了,但在意識層面,似乎這些感受沒有辦法發洩,因為對方說的都是"正確"的,如果爆發怒火,會被認為是不成熟和錯誤的, 並且指責對方的優越,可能會被貼上自卑的標籤。

這形成了關係中的死結,似乎只有逃離現場,才能化解這種局面。

雖然有的時候,這種面對優越感的屈辱,的確是因為另一半的種種原因,會過於敏感地解讀,導致自己變的小心翼翼,不知道那句話就刺痛了對方。

這兩種情况的區別,需要去體驗和去覺察。

如果只是用頭腦去分析,就變成了某種認知的暴政,讓人躲在知識的背後,為自己的自戀服務,企圖用灰色的理論,去控制靈動的生命。

< span> 無微不至的愛

在某部美劇中,一比特中年女士和心理醫生傾訴著自己對老公的付出,她可以記住對方喜歡的球隊,身體的各項數據,喜歡的顏色和生活中無數個細節,但依舊封锁不了被出軌的現實。

雖然愛一個人,我們也會有類似的行為出現,但她的行為的味道更多的是討好。

當人被這種無微不至的愛包裹時,在開始的時候,可能會感覺很好,但隨著時間推移,除了會感到邊界被突破的窒息感,想要逃離之外,還會產生退行的心理,內心退回到早年的階段,那些被壓抑的創傷重見天日,然後在當下的關係中呈現。

有的人會感到,為什麼已經付出的那麼多,對方卻越來越作,在這段感情中,被"寵愛"的一方,將早年對父母的怨恨釋放了出來,企圖獲得療愈,但兩人的關係,已經無法承受如此大的張力,變成了攢夠了失望就離開的經典結局。

而且,當這種無微不至帶著一種討好的味道時,可能會極大的滋養對方的自戀,將愛人塑造成感情中的"上位者",所有的一切都要為其服務,否則就會被攻擊和指責,在一切的關係中,討好者總是最不被尊重的那個。

< span style="font-size: 16px;">< strong> 努力另一面

在生命之初,母嬰是融為一體的,孩子需要完全依賴母親存活,這就意味著,寶寶的每種需求,都希望被回應到,嬰兒渴望可以操控一切,但世界上沒有完美的媽媽,< strong>那些沒有被回應的時刻,會帶來很多憤怒、不滿和死亡的焦慮。

通常情况下,母親只要在大部分時間都可以做到,就沒有什麼問題。

如果這種狀態是長期和持續的,相關的需求就會被壓抑,在成人後新的關係中,企圖得到完美和細膩的回應,當對方沒有做到,挫敗再次出現時,那些情緒又會湧上心頭,有的人會開始進行攻擊,或者自我攻擊。

還有部分個體,想通過各種各樣的技巧,來促使對方改變,努力去做一些事情,讓關係符合自己潛意識的需求,雖然對彼此的選擇,都有潛意識的部分,< strong>但這種情況是基於控制,而不是基於愛。

而且,嬰兒化的碎片在結合成人的部分,會讓這種需求變得非常的强大,想要融為一體,獲得那些未曾得到的美好體驗,這種資訊被感知到,有時會觸發對方的融合焦慮,反而逃離關係。

這種努力就好像一個溺水的人,要牢牢抓住什麼東西,兩人關係的目的,是要不斷的確認某種安全感和回應能力,而不是在安全感的基礎上,彼此情感的流動或者面對衝突。

內心深處的恐慌,附著在甜言蜜語的背後,在表達愛意的時候,另外一種情緒同樣也會投射出去。

< span style="font-size: 16px;">< strong> 擁抱真實

切膚的感受

體驗被遮罩的原因之一,是在童年時,這些感受被否認,孩子需要按照父母正確的道理去長大,有比特女兒想去量販店買條魚回家,母親告訴她去市場買更加的新鮮和便宜,並認為其沒有生活經驗。

媽媽說的話也許是對的,但孩子並沒有去經歷整個過程,就好像要去欣賞一幅畫,需要按照父母的理解去理解,而不是自己去感知裡面的資訊,變為內在的經驗。

有句話叫學會了很多道理,卻依然過不好人生,這是因為和自己的體驗斷了聯系,難以靈活地使用自己的所學。

在成人後的關係中,他們也往往會忽略他人或者自己的體驗,遇到問題就立刻蒐索所學到的知識,並站在道理的一方,使用技巧去進行解决,這在某些領域也許會很有效率,但人是變化的,兩個人越過了體驗的部分,無法真實接觸彼此的內心。

可以嘗試發展一些自己的愛好,去體驗那些湧動的感受,然後轉化為想法,凝結成某種理論的過程。< strong>在關係產生衝突時,可以和問題多相處一會,先不必著急立刻去解决,去覺察內心湧動的種種情緒和情節,包括自戀和優越感,此時自己如何在用所學到的知識為自己服務。

這樣會更加接近真相。

為何會討好

全力以赴對對方好的原因之一,是因為自己早年沒有被如此對待過,將這種需要投射出去,< strong>通過滿足另一半,來象徵性地滿足自己的需求,這就變成了一種精神上的自慰,有的時候,親密愛人潛意識裏感知到這種資訊,會感到屈辱和憤怒,往往在意識層面做出破壞關係的行為。

去覺察自己在滿足對方的時候,是否在安撫童年期沒有得到的那些部分,並且羞於去展示和表達,只能拐彎抹角尋找替代者,去象徵性地滋養自己。

當孩子和父母的關係中,體驗到憤怒並表達出攻擊性的時候,有些父母會進行嚴苛的壓制,或者道德上的指責,這些最原生的情緒沒有得到表達,而是在此基礎上,滋生了恐懼和愧疚的次生情緒。

在成人之後,和戀人之間產生衝突時,這些次生情緒也會再次浮現,這是另一種討好,恐懼和愧疚會觸發補償的行為,讓人失去了界限。

留意內心一閃而過的最初感受,它在之後又被什麼樣的情緒所替代,讓自己產生了怎樣的行為,是否潜移默化製造了某種關係模式的重複,你可以嘗試在關係中展現自己最真實的部分。

遺忘的已知

嬰兒期的經歷永遠存在,但這些語言前期的記憶,大部分被"遺忘",但就像電腦的底層程式那樣,總是在潜移默化影響著自己的行為,在認知之前就發生了。

後天可以覺察到的方面之一,就是對關係的掌控感,精神世界對兩人的互動常常有著某種幻想,和現實的情况會有所出入,這是正常的情况,如果兩個方面差距過大。 比如:內在有著近乎完美的幻想,在遭遇現實的挫敗後,會產生巨大的憤怒,這些憤怒似乎要摧毀一切。

這種摧毀不是具體的要幹掉什麼,而是內在的,或是對周圍人的象徵性感受。

而成長中的

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