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薑林屾
如果有一天,一個外星人問你什麼是藝術,你會怎麼回答呢? p>
如果我們嘗試自主地給藝術下一個定義,你會想到什麼呢? p>
藝術是帶給我們愉悅感的東西? p>
——霜淇淋和性愛也能帶來愉悅感。 p>
藝術帶來智識挑戰? p>
——聽弦理論講座和完成困難的高數工作好像更能成為挑戰。 p>
藝術帶來特別的想像式體驗? p>
——這離康德給出的定義很近了,他認為"藝術就是純粹的沉思",藝術將我們帶離"非藝術的現實世界",不過,角色扮演等遊戲也可以帶來想像的體驗……
嚴肅的哲學問題
藝術是什麼,這聽起來是個哲學問題。 p>
哲學家通過內省和思想實驗提出各種關於藝術的界定。 第一種是邏輯類的概念,比如:能激起審美體驗或情感的是藝術品。 但這類概念容易陷入迴圈論證當中:
——什麼是藝術品? p>
——能激起審美體驗或情感的
——什麼能激起審美體驗或情感? p>
——藝術品
另一種是概率類的概念。 丹尼斯·達頓在他的書中《藝術本能:美、愉悅與人類演化》列出了典型藝術品的十二個特徵,比如:技巧精湛、新奇性和創造性、表徵、個性化表達、情感飽滿等,他認為滿足這些特徵的物品就是藝術品。 p>
不過,似乎針對每一個特徵,我們都能舉出一些反例:某個藝術品不具備這個特徵,但它確實是藝術品,或者這個特徵並不是藝術品獨有的。 比如新奇性和創造性,學院派大師的藝術品有新奇性嗎? 不好說; 新奇性和創造性是藝術品獨有的特徵嗎? 當計程車司機發現了一條新路……
"藝術是什麼"這個問題似乎太過複雜。 對於水,我們能找到一個清晰的界定管道——H2O,而對於藝術,我們的心智始終對它持以模糊的界定。 p>
哲學家莫裏斯·魏茨說:"藝術是一種開放的概念,它的邊界是無窮延伸的,因為它必定包含著以前從未想到過的形式"。 span>
魏茨的觀點對於我們理解藝術有深刻的啟發。 比如,你認為杜尚的《泉》是藝術品嗎? span>
小便池本質上是一個生活中的日常物品,但當它作為杜尚的作品出現在藝術展覽上時,也曾引起軒然大波。 它可以被稱為藝術品嗎? 筆者認為它確實是一件藝術品,並且有力地表達了其作者極具創造力和堅定的藝術思想。 杜尚是紐約達達主義團體的覈心人物,他的作品《泉》挑戰了當時西方藝術家對於"藝術"的封閉理解:藝術高高在上,並且總是"美"的。 杜尚和莫裏斯·魏茨的觀點高度相似,只不過他沒有用語言或者出書的管道來表達,而是直接用展覽作品《泉》拋出深刻的問題:什麼是藝術,什麼不是? 這樣的叩問在當年的環境中是振聾發聵的。 p>
哲學問題的提出與回答使我們深思,不過哲學家提出的"藝術的定義"或許並不同於普通人的看法,這並不會讓哲學家困擾,可能也不會對普通人產生影響,而心理學家則不然。 span>
心理學家的答案
在《藝術與心理學》一書中,作者艾倫·溫納並沒有著墨於"藝術是什麼"來理清哲學爭議,而是聚焦於討論"人們認為藝術是什麼",試圖用心理學研究來回答一系列滿足普通人好奇心的問題。 p>
再回到那個給外星人講藝術的問題上,假如我們放弃用歸納式的語言去概括,而用直覺去做選擇,來試試你對"什麼是藝術","什麼不是藝術"的判斷吧:
自己選完後,還可以問問身邊人,答案是一樣的嗎? p>
顯然,我們每個人都有自己的選擇傾向,不過要想給外星人講清楚自己的判斷標準並可不是那麼簡單。 p>
這些選項並不具備"典型藝術品"的特徵,因為每一個選擇都代表著一種涉及到藝術邊界的標準和假設。 比如:
A,"糟糕的藝術品"是藝術品嗎? span>
B,普通物體可以是藝術品嗎? p>
C,藝術品是否必須是人造物? p>
D,自然之物是否屬於藝術品? p>
以上就是坎伯用心理學家最常用、簡單的方法——自我評估調查,來瞭解在非哲學群體看來"藝術這東西究竟是什麼"的調查問卷。 p>
在得到的調查結果中,多數人認為,除了A是藝術品外,B,C,D都不是藝術品。 這個調查結果簡單清晰地證明:多數人能够在藝術和非藝術之間切割且達成一致。 p>
更進一步發現,對於某些客體是否屬於藝術品並沒有100%一致的答案,比如D選項:枯樹,84%的人認為枯樹不是藝術品,16%的人認為是藝術品,而在這16%的人當中,超過一半的人是藝術專業人士。 這也體現出藝術是社會構建物,對於藝術邊界的判斷受到個體差異的影響。 span>
孩子們怎麼看待藝術
坎伯的研究設計很淺易,囙此回答的問題也比較簡單,艾倫·溫納則希望用更嚴謹的心理學研究來搞清楚人們是怎麼看待藝術的。 span>
一個有趣的設想是,我們可以搞懂"孩子是怎麼看待藝術的",尤其是學齡前期或初期的孩子,因為這個階段的孩子還沒有受到太多後天經驗的影響,他們的看法更接近人類共性的"內隱"認知或"直覺"。 span>
那麼,3到8歲的孩子們可以將藝術和非藝術區分開嗎? span>
研究發現,雖然3-8歲的孩子們並沒有對"藝術"形成清晰的概念,但孩子們能將實用功能和非藝術人造物聯系起來,而將非實用功能和藝術品聯系起來——我們在幼兒階段就能內隱地< span>在藝術與非藝術人造物之間做出區分! p>
持續影響我們的潜在標準
對於幼兒的研究讓我們瞭解到,人類似乎很早就形成了區分藝術與非藝術的某種潜在標準。 那麼,有沒有什麼潜在標準是持續影響我們的,甚至到成年階段呢? 認知心理學家盧克·尤耳克認為"被感知的意向性"就是這樣一個潜在標準,為此,他提出一個巧妙的實驗設計來驗證他的假設:
讓參與者看一組圖片,上面寫有藝術家的聲明,要麼聲稱該圖片的視覺效果是有意為之,要麼表明該圖片是他行為的偶然產物。 結果表明,參與者更傾向於將被人有意創作出來的圖片視為藝術品,而非偶然的產物。 span>
生活中有時會有類似的體驗,比如請你看這樣一條線段,
如果告訴你它是有人拿粉筆的時候不小心劃出來的痕迹,你可能不會對它有太多思考; 但如果對你說這是一座山的輪廓,或許你會下意識地去關注它的顏色、形狀、美感等等,這正是我們會對待藝術品的管道。 p>
甚至,如果讓你讀同一篇文章,在告訴你這是一篇新聞報導或是一篇文學作品時,你的閱讀速度可能會有顯著差异:當人們認為自己閱讀的是文學作品時,會放慢閱讀速度。 因為在閱讀文學作品(即藝術品)時,我們還希望關注語言的內涵,而不僅是知悉文字的含義。 p>
我們的藝術
我們可以用哲學的思辨來論述"藝術"這一複雜的社會建構概念,比如邏輯性、概率性以及無邊界的藝術定義;
也可以用感性的表達抒發對藝術的個性化理解,比如溫克爾曼對於希臘雕塑的經典藝術評論:高貴的單純和靜穆的偉大。 p>
儘管沒有人可以用完美的管道定義藝術,但心理學家們試圖在抽象命題的內涵下回答關於"人們怎麼看藝術"等一系列具體的問題。 span>
在我們向外星人談論藝術前,去審視作為欣賞者、創作者的"人"是怎麼和藝術發生關係的,不僅能使我們更懂藝術,也能使我們更懂我們。 span>
"
學堂君
篇幅宜人性:★★★★
趣味可讀性:★★★★
科學嚴謹性:★★★★
《藝術與心理學:我們如何欣賞藝術,藝術如何影響我們》中列舉了豐富的心理學觀察和實驗研究,通過藝術心理學家的思考和工作來解答福斯對於藝術的種種疑惑,架起連通藝術與科學的橋梁。 作者行文深入淺出,語言準確平實,閱讀此書,既可獲得哲學、美學的薰陶,又能積累理性知識,是一本讀來過癮的藝術心理學科普讀物,也為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