被傷過的心,還可以愛誰?
admin
2022-03-02 03:23:08
0

原標題:被傷過的心,還可以愛誰? <!---->

< span style="font-size: 16px;"> 來源|曾奇峰心理工作室

< span style="font-size: 16px;"> ID:zqfxlgzs

女孩小雲來找我,說希望通過諮詢成長,讓我幫她變成一個內心不渴望真愛,可以在關係裏逢場作戲,進退自如的人。

理由是她談了一場失敗的戀愛,失戀讓她痛不欲生。 對她來說,深愛=傷害。 要避免不再受傷,就要隔絕愛。

在她的諮詢目的裏,起碼看見了兩個情感線索。 一是她極度需要關係,二是她懼怕深度關係。 要關係但不要愛。 因為痛過,所以拒絕。

想起一句俗話,說一朝被蛇咬,十年怕井繩。 這話乍一聽,像創傷後的應激反應,還該給幾分同情的。

但作為有福爾摩斯精神的我,不得不提出幾個疑問:

1.為什麼是你被咬?

2.真的是蛇嗎?

3.是什麼獲益,讓你用十年抵一朝?

對於第一點,我想每個受傷的人,都應該問一下自己,為什麼自己會受傷? 這不是要絕對的內歸因,而是保留對自己的好奇心。 試圖追溯,探究一下自己的受傷。

曾奇峰老師說只要有防禦就不會有創傷,只要自我還在那裡,就不會有創傷。

如果你是一個自我功能還良好的人,那麼這時候的傷害,就不排除有自己想要主動擁抱的嫌疑。

< strong> 你需要那個疼痛

當我聽小雲談起9歲那年,父母離婚,媽媽離開家的時候連告別都沒有,頭也不回的就走了的場景時,我並沒有太多意外。

原本最信任,也唯一可以信任的媽媽,突然離去,可想而知那是怎樣的恐慌和痛苦。

在這份最初的依戀關係裏受了傷,就形成了一個原始信念:愛的結果是傷痛。 或者說,愛和疼痛緊密相連。

這樣的信念會成為烙印一樣的存在,在之後的親密關係裏重複。 她意識層面渴望美好的親密關係,不被拋弃的,安全的。

但潛意識裏,她其實渴望一次又一次去體驗那個疼痛之愛,被所愛之人拋弃,傷害的疼痛。

因為當一個人由於各種原因突然失去了所愛之人後,ta是依然可能永久保存並再次擁有所愛之人經驗中的重要部分的。 從而使得喪失的巨大痛苦,變得令人能够忍受。

就像一遍一遍地感受媽媽頭也不回地拋弃自己的場景,因為在那個場景裏,她和媽媽以傷害的愛連接著。

再體會到失戀,被愛人傷害的感覺,正是她所熟悉的親密模型,傷害的愛。

在這段受傷害的關係中,小雲真的是在愛麼? 愛的到底是什麼?

如果愛上的是疼痛,那麼蚯蚓也會被改造成咬人的毒蛇。

如果愛上的是疼痛,那麼也就沒興趣去愛真實的一個人。

分離後的痛當然是必然存在的,但那個痛的程度卻是在她想像上不斷加碼的。 不斷的自我催眠分離後的那個痛苦萬分。

於是即便再相愛,也要讓愛變成恐懼,再用恐懼去隔離關係。 最後分離的結果也就得以呈現。 獲得了可以正大光明不再愛的通行證

有的人是不"敢"再愛了,有的人是不"要"再愛了。

看似前者是恐懼,實則是自我的需要。 後者看似是欲望,實則才是真的恐懼。 恐懼失控,恐懼想像的破滅。

我的一個男性來訪和我說他過年又被家人催婚,但他已鐵了心做不婚主義者。

—— 我不想結婚了,因為我再也遇不到像她那樣的靚女了,我不會再愛上除她以外的任何人了。

他的聲音輕飄飄地流出來,心灰意冷的篤定。

—— 你怎麼這麼確定?

—— 對,我知道是這樣的。

—— 你斷了所有後路啊? 遮罩了一切可能性。

—— 沒人能再帶給我那樣的愛情的感覺的。 沒人。

他低垂著眼瞼,無比堅定的語氣好像把自己和整個世界都隔絕開了。 以那樣的一個,不容反駁的,拒絕的姿勢。 像一個被封存在玻璃罩裏的人。 孤獨落寞又難以靠近。 他的愛情,貌似絢爛又壯烈。

在明知道不久會產生异地分離的現實情况下,他還是無可自拔地愛上了她。 就像我們攔不住一個决意赴死的少年一般。

於是他對她展開瘋狂的追求,忘乎所以地傾倒著他的熱烈,舔狗一樣拜倒在她的脚下任由她謾駡一小時,也滿懷樂意。

這段僅維持了幾個月的短促戀情,讓他充滿前所未有的體驗,激情,新奇。

但即便如此,結果依然改變不了她執意要出國的事實。 她只是不冷不熱地丟下一句話:我並沒有覺得很愛你。

人一走,關係便斷了。 他陷入到無盡的絕望中。 她的輕視比起對他的傷害,似乎更像一個魔咒,讓他無法忘懷。

我們的無意識總是比我們想像中要更加精打細算。 它早已為了配合這出壯烈赴死的英雄戲,指引他找到了這段明擺著不會有結果的戀情。

這樣的熱烈,噴發式的厚重情感,只能宣洩在短暫的關係中。 而長久的關係裏,必然充滿著雙方人格深度的暴露和交合。

這樣的交合過程,會不斷彰顯出彼此的困難,風花雪月的幻夢必將破滅。

對他來說,要保持愛情的美好幻想,對關係的完美幻想,最好的辦法,便是不再去愛。 保留著這段夭折的戀情的感覺,哪怕是痛的,也是美的。

愛情的感覺很美好,他讓人飽嘗親密關係的融合之美。 但這樣二元的關係,要走向婚姻,是需要雙方能在現實世界中,綁定在共同的目標之上的。

在這個基礎上,雙方都有能力獲得相應的社會身份,體現個人價值,通過符號性的規則,走向關係穩定發展的婚姻中去的。

而這部分的穩定,則可以固定二元關係中不穩定的情感部分。 愛情中幻想的完美部分,在破滅後才能得以被轉化,被涵容。

一個人若只能停留在濃烈的愛情感覺中,而無法產生實際的行動,推動發展。 那麼這個愛也只能停留在幻想層面,而無法落地。

< span> 控制感比獲得感更讓人安心

前面我問的第三個問題是,是什麼獲益,讓你用一朝抵十年?

一個人用一次的傷害,就切斷了未來所有的可能性。 這麼不划算的買賣,如果對他沒有好處,他又如何堅持的了?

對很多人來說,能控制結局,比享受結局安心得多了。

用一次疼痛,拿到了受害者的資格證。 這個位置妥妥地穩定著你。 更加可以大張旗鼓地實施你的各種控制了。

通過不進入關係,是保持對這個關係的最穩定的控制。

因為一旦進入關係,就會面臨不知道什麼樣的變化,她無法面對親密關係中的不確定性,人是複雜多變的,那麼關係就可能會失控。

與其進入之後面對變動所帶來的挫敗或無力感,不如直接選擇不進入。 那麼這個結果也就可以在自己的控

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