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千與千尋》:20年後,我們才看懂這些成長的隱喻
admin
2022-03-03 18:49:16
0

原標題:《千與千尋》:20年後,我們才看懂這些成長的隱喻

<!---->

< img src="http://www.sohu.com/a/ https://p8.itc.cn/q_70/images03/20220303/b75b3fbcecb04649a469e4736a2e0736.png "/>

宮崎駿的電影內涵豐富,耐人尋味。

他的每一部作品中都以不同的管道,提出他長久思考的一個問題。

宮崎駿曾經說:

"我希望能夠借助更具深度的作品,拯救人類墮落的靈魂。"< span style="font-size: 16px;">

< span>=

而其中,永遠離不開的一個覈心主題就是: 成長

這裡的成長包括兩個層面的含義,第一個層面是作為個體的人的成長,不僅指通常意義上的個體的生理成長,而且是主要指個體的心理成長。< strong>第二個層面是作為整體的人類的成長,亦即整個人類的發展歷史。

所謂個體的人的成長,是指一個人通過成功完成某一件事情而長大成人,在完成這一事件的過程中他要經歷重重困難險阻,克服掉自身的弱點,發掘出自身的潜能,戰勝各種妖魔鬼怪最終獲得成功而完成。

這件事情本身具有儀式性,它是主人公長大成人的標誌,也可以說是為了主人公的長大成人而專門舉行的一場盛大儀式。

今天就來聊聊宮崎駿的《千與千尋》。< span style="font-size: 16px;">< span>

< strong>1

我們

青春期的反抗

和救贖

《千與千尋》講述的是一個"觸犯—災難—拯救"的故事。

影片的開始,一個平凡的十歲少女千尋百無聊賴地躺在汽車後座,和父母一同前往全然陌生的新家,對於即將揭起的新生活序幕,她一點不覺得興奮有趣。 旅途持續著,父親為了抄近道,發現了山林間一座詭異幽森的隧道。

不顧少女千尋的勸阻,父母率先步入隧道, 三人於是闖入一處詭譎的異空間,一個不見人烟的城鎮。

這座名為「神隱」的城鎮,在夜幕降臨後就會倏忽蘇醒,無數的神明和精怪們將一一現身,它們的目的地,是一間由「魔女湯婆婆」所掌管的巨大澡堂。

在這個神奇的世界裏,個體若不辛勤勞動,即遭變身成猪的下場。

青春期對應的年齡段為10歲-20歲,囙此10歲意味著千尋開始進入青春期。 而青春期正是身心巨變、情緒跌宕起伏的時期。

而在故事開始的時候,動畫就展示了千尋與父母的衝突。

當千尋和父母開車來到神廟的人口面前。 出於兒童的直覺,千尋極不願意隨父母走進神廟長長的門洞,她緊緊地拉扯著母親,但父母只是自顧往前走,沒有給千尋提供絲毫的慰藉。

之後父母更是不聽千尋的再三勸告,執意要吃"來路不明"的食物,最後被變成猪。

為拯救父母,少女寄身於湯婆婆的澡堂。 在這裡,她更是被湯婆婆剝奪了代表自我的姓名,被賦予了 「千」 的新名。

「千」在工作的過程裏,結識諸多新的朋友,同時亦經歷諸多不可思議的事件; 在這樣的過程中,少女心智有了感悟與成長,她不斷思索著,等待一個拯救父母、也拯救自己的契機。

在短短的十幾分鐘內,動畫向我們展示了千尋在被迫的成長中感受到的危險。 當大人自以為是地為小孩安排好了成長道路,卻忘了聆聽孩子對此的真實感受: 他/她是否遇到了問題。

由於父母變成了無法溝通的猪,他們在少女成長的過程也一如這座城鎮的名號「神隱」一般,消失無蹤。

千尋只好自己解決困難。 她的孤獨感,就像在遇到已經無法渡過的河水時被觸開,蔓延開來。 她被拋在這條孤獨的成長之路上,無法回頭。

< strong>2

學會對自己的生活負責

千尋對工作很盡心,當「腐爛神」來洗澡時,其他人聞到惡臭都躲的遠遠的,她卻强忍著做自己該做的工作,為了給腐爛神沖涼,千尋耐心地在沒膝的泥漿裏艱難的挪著腿,即便是噁心的一身雞皮疙瘩,頭髮倒豎還是硬撐下來。

之後少女無意中發現客人身上插了根刺,她鑽進水裏在刺上系根繩子和大家一起努力用力拉,吆喝中,各種亂七八糟的垃圾出來了,大堆的泥漿也出來了——

原來這位客人並不是腐爛神,而是河神,他是被人類污染成這樣子的。

河神在千尋的努力下被洗的乾乾淨淨,河神悄悄留給千尋一顆傳說中神奇的河神丸子,大笑著離去,浴場也囙此獲得豐厚的回報——和垃圾一同留在地上的金砂。

千尋不像浴場的其它人一樣看到髒兮兮的河神都躲著他,她覺得既然自己做了這份工作,就要敢於直面工作中出現的難題,盡自己最大努力去解决它,所以千尋成為浴場的英雄。

< strong>3

自我的追尋,

是成長的關鍵

在千尋一籌莫展的時候,白龍這個角色的出現,是少女成長路上重要的轉折。

因為神隱中的湯婆婆是通過奪取別人的名字而控制他人的。< span style="font-size: 16px;"> 而在千尋很小的時候,因為掉進河裡曾被小白救起送上了岸,所以白龍記得千尋的名字。

從一開始白龍就衝破湯婆婆的禁令,給了千尋許多幫助:給她指點工作,帶她看父母,提醒她記住自己的名字,教她如何在這個地方生存,並要求湯婆婆遵守諾言解除幹尋父母的咒語。

在湯婆婆要殺死白龍的情况下,千尋不遠萬里去錢婆婆處求救,在為他人獻身的同時也就和他人達成了一種團結。

而千尋也最終記起了白龍的名字,當她在白龍耳邊呼出他真實的名字時, 白龍代表著獸性的鱗片開始發光脫落,他的眼神開始清明,他找回了屬於他的神性。

少女失去本名又尋回的過程,則好比我們對身份的認知形成。

幾經艱苦鍛煉和自我認同的人格塑形後,才得以再重獲本我的純真價值。

< strong>4

勇敢地投入生活

再度穿越來時經過的門洞,象徵千尋完成了這段歷程,千尋如夢似幻的感受,表明了整個影片的隱喻性—— 每個孩子和大人在其人生歷程中都會面臨這樣或者那樣的困境,都有責任在肩的重壓感,都會有面臨利與義時的扶擇。

《千與千尋》這部動畫,通過少女的離奇故事重新喚醒了人們內心深處的可貴情感,並以一個小女孩在魔幻世界裏存活、淨化、感動、愛與被愛、重生的經歷揭示了成長的主題,同時也告知現代人一個簡單的道理:懂得愛,要努力。

就像宮崎駿談到創作初衷時坦言:

"我的這部電影是想使女孩子們能從中認出自己,並能間接地聽到我的鼓勵:‘ 別害怕,你們一定能駕馭生活’。

在孩子們眼裡,世界不斷帶來令人驚訝的事情。 孩子和成年人不同,無法對此作出合理的解釋。< strong>千尋辦到了,我想以此鼓勵我的小朋友們,要像千尋那樣勇敢地投入生活。"

< span style="font-size: 16px;"> 文章來源於 心知島, 作者 伏太因

< strong>

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