順境和逆境,哪個更利於個人成長?| 叢非從
admin
2022-03-04 18:27:08
0

原標題:順境和逆境,哪個更利於個人成長?| 叢非從

<!---->

< span style="font-size: 16px;"> 作者:叢非從

< span style="font-size: 16px;"> 來源公眾號:叢非叢(ID:congnotcong)

1

有同學問:順境和逆境,哪個更利於個人成長。 這個問題相當於運動和不運動,哪個更有利於身體健康?

我們看健身房的文宣都是運動即健康。 但其實,保險公司對已故運動員的統計中,發現職業運動員的平均壽命要低於普通人15歲。 過量運動,消耗的是生命。

運動和健康,不是線性對應關係,而是倒U型的關係,適度的運動,有利於健康。 過少或過多,都有害於健康。

毒性也是這樣,請問服毒是否有利於健康? 毒在對的地方用了恰當的劑量就是解藥有利於健康,用錯了地方和劑量就是傷害身體的毒藥。

同樣,順境和逆境都有利於個人成長,也都有害於。 主要是看程度。

過度的逆境讓人沮喪悲觀

我們見過太多這種一蹶不振的例子。 有的人在工作逆境中扛不下去放弃了生命,有的人耐受不了感情的衝突選擇了逃避與人建立感情。 有的人年紀輕輕只想躺平、自己待著。 當他們想去做一件事,他們想到的就是"我不行",然後感到壓力、艱難、沮喪。

我們課裏有個同學,從小經歷父母吵架,感覺對婚姻很絕望,這種長期的挫折讓他對婚姻既渴望又恐懼,無法走入婚姻,又無法安於單身。 兩個狀態對他來說都是逆境,難以耐受。

過度的順境讓人盲目膨脹。

人生三大不幸就是:少年得志、出身豪門、飛來橫財。 這些順境,會讓人對世界有個錯誤的認識,過度誇大自己的能力,然後讓自己在面對真正挫折的時候失去了抵抗力。

我們課裏有個同學非常優秀,從小逢考第一名,在名校裏讀研讀博都是虐其他人的那種。 一路以來的順境讓他覺得萬事都很簡單,只要自己想做的,都可以做好。 結果他在這樣的思維經營下,婚姻家庭一塌糊塗,進入工作崗位後也因人際關係受挫而屢屢沮喪。

2

過度的逆境,會讓人形成"我什麼都做不好"、"我的本質就是不好的"、"我活著就是多餘的"的認知; 過度的順境,則讓人產生"我什麼都行"、"我可以改變世界"、"世界是圍著我轉的"的認知。

這些認知一旦被環境形成,很難修改。 在相同的情境裏,這種認知就會被强化。 在不同的情境裏,則會被忽視。

一個人一旦覺得自己不行,即使他行的時候他也會找原因說這是因為運氣好而不是因為自己的能力。 一個人一旦覺得自己很行,當他不行的時候他就會怪罪於他人而不是自己不行。

人會選擇性注意周圍的事,然後選擇性解釋周圍的事,一次次强化自己內心的信念。

恰當的挫折,才會讓人成長。 恰當的挫折就是:有挫折,但在能力範圍內,這時候人就有空間去反思、訓練,讓自己的能力更强大。 我可以沮喪、失敗,但不至於挫傷到自我價值感,從而不會影響我對人生與其他事的看法。

心理學家溫尼科特稱之為"恰到好處的挫折"

3

< span>你可以去選擇恰到好處的挫折,來讓自己成長。

但有人覺得,順境還是逆境,是宇宙賜予我們的命運,不受個人意志為轉移,這咋選擇? 實際上順境和逆境,完全是個人的選擇。

環境本身是不可變的,但你可以選擇不同的環境。 你選擇和世界首富去談生意,你體驗到的就是逆境。 如果你選擇和我談生意,就會體驗到更多的順境了。

當面對無法承受的挫折,你可以選擇放弃,換一個相對簡單的問題,你就體驗到順境了。 你可以適度選擇降低或新增任務難度來讓自己有適度的挑戰。

比如說爬山,山的高度不變。 但選擇用10分鐘還是1天爬完,你體驗到的就是逆境和順境的不同了。 恰當的挫折就是:剛好在你的體力和意願範圍內,爬這個山。

樂觀的人會選擇環境、調整期待,來讓自己更快樂地出發,悲觀的人則在挫敗下強迫自己用力克服然後更加沮喪、克服不了就會直接放弃。

4

很多父母會採用"挫折教育",以為讓孩子體驗挫折可以成長,其實超出孩子承受力的挫折,只會讓他覺得人生無望,充滿痛苦。

有的父母則會採用"賞識教育",讓孩子覺得自己做什麼都很棒,這些會讓孩子有虛假的自我膨脹,看不清問題的真相。

良好的教育既不是製造挫折,也不是製造順境,而是幫孩子一起面對現實,鼓勵他嘗試克服困難但不強迫,給予他適度的支持而不袖手旁觀。

5

無論對孩子還是對自己:當你感覺有活力的時候,可以適度新增任務難度挑戰自己。 當你感覺有些吃力的時候,則需要降低任務難度放過自己。 任務難度不可變的時候,可以靈活的更換任務。

世間最美的事情,我認為就是三個字,剛剛好。

這3個字容易嚇到人,哪有那麼恰巧的剛剛好。 這個度怎麼把握? 剛剛好,是一個範圍、是一片,並非一個點,上下多一些、少一些,並無大礙,不是科研,無法量化,全憑感覺。

< strong>所以你要重視這世間你容易忽視的一個東西:

< span>感覺。

< strong>你知道自己的感覺嗎? 你對自己的感覺熟悉嗎?

來源公眾號:叢非從(ID:congnotcong)

作者,叢非從,一個好玩、深邃又實用的心理諮詢師,研究關係、情緒和成長,著有《自我成長的力量》《原來,懂比愛更重要》、《薩提亞模式與自我成長》等。 他的微信公眾號是congnotcong,趕緊去把你落在那的靈魂撿回來吧~

近期課程(點擊可查看詳情)

九州心理2022年度課程表

【心理諮詢師】基礎培訓專案招生簡章(常年招生)

【社會工作師】人社部、民政部雙認證

【中國心理學會認證】少兒心理發展諮詢指導師培訓

【中國心理學會認證】婚姻家庭諮詢指導師培訓

【家庭教育指導師·智慧父母培養計畫】

劉亮兒童青少年家庭治療連續培訓(3月11-13)

zvika舞動|身心之戀系列(長沙、西安、大理)

張海音客體關係精神分析連續培訓(3.18-20貴州)

陳伯煒OH卡科技執行師認證系統培訓(4.2-3)

張沛超精神分析本土化與綜合連續培訓(4.8-10 杭州)

陳燦銳榮格曼陀羅繪畫療法連續培訓(5.13-15)

蔡仲淮國際臨床催眠師認證系統培訓(5.26-29)

張維揚博士覺夢工作坊第三期廈門站(6.10-12)

金天博士人本表達性藝術治療團體工作坊(6.24-26)

李曉駟心理諮詢技能深化連續培訓(8.5-7貴陽

徐鈞自體心理學長程系統連續培訓8月5-7日)

邱麗娃薩提亞模式家庭治療連續培訓(8.25-28)

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