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span style="font-size: 16px;"> 來源|曾奇峰心理工作室
< span style="font-size: 16px;"> ID:zqfxlgzs
近十幾年,中國有無數的青少年網癮機构,已經形成了產業。 軟性精神虐待,硬性暴力手段,是其中一些機构普遍使用的管道。 早有媒體在披露時,把這些機构比喻為"集中營"。 而這些"集中營",一直都在。 每年都有很多孩子,被父母送去改造。 span>
< span style="font-size: 16px;"> 在"集中營"裏,這些孩子不能有自我意志,屈從教官與權威,為了求得生存,甚至習得了"苟且"。 有的孩子被放出來,的確沒有再玩遊戲,但他們已成為了某種程度上的"難民"。 span>
< span style="font-size: 16px;"> 怎樣的父母會把孩子送入這樣的地方? span>
< span style="font-size: 16px;">< strong> 無知父母
< span> 第一類父母無知。 span> 認知水准和心智功能都比較低。 他們生活在社會的底層,在他們生存的世界裏,精神、愛、情感這些東西,本就離他們比較遠,最重要的是生存下來。 他們外出打工,無法照顧到孩子需要的情感。 等到孩子出了問題,他們迷信所謂的權威和專家,籌錢把孩子交給機构。 對他們來說,自己無能為力,相信"專家"有能力,這種希望本身沒有錯。 span>
< span style="font-size: 16px;"> 遺憾的是,有些機构打著"專業"的幌子,幹不出來專業的事情。 這類家庭的父母和孩子,只是他們自戀和斂財的工具。 最後只要交出一個不再上網的孩子,就大功告成。 span>
< img src="http://www.sohu.com/a/ https://p0.itc.cn/q_70/images03/20220308/30b264d440304c2590aa1431843bc69b.jpeg "/>
< span style="font-size: 16px;"> 他們不會告訴父母,孩子今天上網成癮的現象,究竟是為什麼。 也不會幫助父母意識到,比起上網成癮,更重要的是幫助孩子慢慢發展他們失去的功能,目的並不是為了戒除網癮,而是輔助這些孩子獲得成長,在未來,他們能正常生活和工作。 span>
< span style="font-size: 16px;"> 這類父母其實有愛孩子的本能。 他們可能太質樸,太缺乏養育孩子的知識。 他們雖然沒有好的領悟力,心智功能也不算好,但是他們救孩子的意願非常强烈,而且也並沒有把自己的期待過多的放在孩子身上。 span>
< span style="font-size: 16px;"> 他們唯一的錯誤是"不知道"。 但我們能說,一個人的無知,是錯誤嗎? span>
< span style="font-size: 16px;"> 當然不是。 他們只是需要機會,學習他們不知道的事情。 所以,我們一直致力於傳播精神分析,把精神分析當作教育,希望能把精神分析中最覈心的東西提煉出來,讓更多人知曉。 span>
< span style="font-size: 16px;"> 對於這類父母,只要能讓他們學習他們不知道的事情,就能在一定程度上,幫助他們成為更好的父母。 span>
< span style="font-size: 16px;"> 事實上,我和過去的同事們,遇見過很多無知的父母。 他們愛孩子的本能,在他們瞭解了養育中他們不知道的內容時,他們能很快做出改變。 這並不需要多高的領悟力和心智水准,就能達成。 span>
< span style="font-size: 16px;">< strong> 心有"惡魔"父母
< span> 還有一類父母,他們把孩子送入"集中營",卻不是因為他們無知,而是因為他們心裡有"惡魔"。 span>
< span style="font-size: 16px;"> 如果說第一類父母,他們的問題是需要學習,第二類父母,他們的問題就是需要治病。 span>
< span style="font-size: 16px;"> 這類父母通常有著體面的工作,有一定的社會地位。 他們對自己要求很高,有著某種"乾淨"的信念。 他們自己應該是什麼樣的,他們的伴侶應該是什麼樣的,他們的孩子應該是什麼樣的,這些都是他們預先設計好的,很難容忍不同。 span>
< span style="font-size: 16px;"> 他們要求完美,沒有不良嗜好,克己守禮,道德和規則感都極强。 他們是好公民,好領導,好同事。 但在情感上,他們非常節制。 從另一個角度看,他們有些偏執,也有些強迫。 在他們身上看到正直和正義很容易,但想要看到他們身上的人性弱點,卻幾乎不可能。 span>
< span style="font-size: 16px;"> 他們最大的問題是,害怕墮落與邪惡。 他們有嚴厲的超我,監控著一切與"應該是一個什麼樣的人"不符的內在欲望。 span>
< span> 越乾淨,越骯髒。 越正義,越邪惡。 越上進,越墮落。 span>
< span style="font-size: 16px;"> 精神分析認為這都是一體兩面。 強調乾淨,是因為恐懼骯髒。 化身正義,是因為有邪惡的本質。 上進的勤奮,是為了掩蓋墮落和懶惰的人性。 span>
< span> 如果父母把自己活成了陽面,孩子就會活成父母潛意識中被幽禁著的陰面。 span>
< span> 和父母的關係中,對孩子來說很糟糕的事情有兩件。 第一,自己成了父母的延伸品。 第二,自己成了父母的容器。 span>
< span style="font-size: 16px;"> 第一件事情,孩子被父母當成自己的一部分來對待,孩子的發展和成長,是在以父母為版本的基礎上延伸出去。 這已經讓孩子無法成為獨立的自己。 比如,自己想成龍成鳳,要求孩子也成龍成鳳。 span>
< span style="font-size: 16px;"> 而第二件事情更可怕,孩子被父母當成容器,來放置自己潛意識中本來是,但拒絕的"壞"的部分。 比如,自己是樂觀、積極、上進,卻把悲觀、墮落、邪惡塞進孩子的身體。 把孩子變成"惡魔",通過管控孩子,來管控自己內在的"惡魔"。 span>
< span style="font-size: 16px;"> 這是一種非常有魔力的心理機制,它同時發生在父母和孩子的內心世界。 父母是投射的一方,孩子是認同的一方。 在這種心理機制的運作下,無人能逃脫。 span>
< span> 幸與不幸,在於父母究竟投射了什麼給孩子。 span>
< span style="font-size: 16px;"> 那些有網癮的孩子,並不是一開始就有網癮。 他們都是從正常孩子逐漸變為問題孩子。 當父母把自己的人性弱點全部撇清的時候,他們成為了白,他們看孩子就會輕易地看見黑。 一旦孩子有點灰色,他們是無法容忍的,這威脅了他們自以為是的白。 他們必須要讓孩子變得更灰,才能保障白的純粹。 span>
< span style="font-size: 16px;"> 他們不僅會加大投射的强度,還會陞級投射的內容。 這就是有些父母當看到孩子偶爾玩遊戲時,就已經憂心孩子會發展為網癮,並强硬管束孩子玩遊戲的原理。 有些父母看到孩子一年級工作拖拉,就幻想孩子以後在學校呆不下去的樣子,為此非常焦慮。 父母的高焦慮,就是傳輸源。 孩子接受到父母的高焦慮,在他沒有形成自己的心理保護機制時,他會抓住重點:你對什麼越焦慮,就是你希望我成為什麼樣子。 span>
< span style="font-size: 16px;"> 我們想像一個畫面。 父母心裡有一隻惡魔,他們恐懼它,無法承認這只惡魔也是他們本身。 於是他們把這只惡魔寄存到孩子身上,孩子無法選擇地承接下來。 父母再也不會在自己身上看到惡魔,但是卻在孩子身上看到了這只惡魔,他們會在孩子身上鞭打、折磨、懲罰這只惡魔。 span>
< span> 對惡魔最好的餵養,就是以惡對它。 惡魔會長得越來越強壯,逐漸吞噬掉孩子自身。 span>
< span style="font-size: 16px;"> 柴靜在多年前對一群父母的採訪中問:你們知道孩子會被施暴,被電擊嗎? span>
< span> 父母反問:< strong>如果通過暴力,能救孩子一命,有何不可? strong>
< img src="http://www.sohu.com/a/ https://p7.itc.cn/q_70/images03/20220308/20ba03e5a01a42048bfe394d51a73df7.jpeg "/>
< span style="font-size: 16px;"> 當父母把孩子送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