活得太累,因為太假?
admin
2022-03-08 02:30:44
0

原標題:活得太累,因為太假? <!---->

< span style="font-size: 16px;"> 來源|曾奇峰心理工作室

< span style="font-size: 16px;"> ID:zqfxlgzs

看到有不少人在問:總感到疲憊,睡不够,懶惰,該怎麼克服?

如果你也有這樣的疑問,你該克服的不是懶惰,而是認為自己懶惰的你。 因為定義自己懶惰的你,叫做< strong>[假性自體]

所謂懶惰,是一個人長期內耗的結果,懶是精神虛耗後的節能狀態; 罪魁禍首不是懶惰,而是讓你內耗的心理結構。

內耗的本質,是一場自我之間的戰爭,如果你審視自己時,覺自己哪哪都是缺點,你該做的,不是急於改正這些缺點,而是佩服一下自己,帶著這麼多缺點都能活到現在。

這樣的自我評價,雖然是你"自己"這麼覺得,也不要全信了,最好跟身邊的朋友求證一下,因為你有可能是對自己苛刻地進行挑剔,以滿足自我打擊的需要。

不自信的父母會為了轉移自卑感打擊孩子,長期被打擊的孩子會學會自我打擊,因為在真性情被否定之後,孩子會形成一種心理結構,叫假性自體,假性自體一旦形成,會自己打擊自己,以維繫"理想的那個我"的幻想。

如果你看自己哪哪都不順眼,更可能這時候的你,是你的假性自體。

假性自體一切以別人期望為標準,不會體恤真實自我的感受,只會以"應該"為原則要求自己。

因為不考慮實際情況,對自己的不滿很快會製造內在衝突打亂自我的分工,當生活節奏被打亂,你會日漸作息紊亂,身心俱疲,脾氣暴躁,容易失控。

內耗常見的後果:失眠、拖延和疲憊感。

如果生活很累,說明你總是在演。

演,換個更具體的說法,叫一個人的適應性,迎合他人,形象管理,符合社會期待,都是必要的混社會技能。

但過於考慮別人的觀感,就會消耗心神。 對自己要求越高,消耗越大。

有內耗的人,精神消耗過快,會在入睡時,疲憊而亢奮,因為精神散漫,真實自我沒有得到滿足,不願結束這一天,就會難以入睡; 經常刷手機,消磨時間,就是無法好好閉眼睡覺。 從而透支了夜晚的睡眠時間,第二天拖著疲憊繼續這個迴圈。

總扮演別人眼中期待的自己,有兩個代價,1、耗能,活得累; 2、真實的自我無處安放

這樣的來訪者通常都有個共同特點,小時候很乖。 家長不用多麼操心就帶大了。

她們有個共同的心理結構:假性自體。

懂事的孩子從小會在內心迎合父母的期望,而發展出聽話懂事的"適應性孩子"。

注意這是一種心理結構,而不是個真實的孩子,一個人如果內在的適應性孩子佔據主導,就會以迎合別人的期待為主。 因為不真實,就成為假性自體。

典型的案例是弑母案的吳謝宇,從小到大有禮貌,高情商,學習好,不犯錯; 幾乎孩子會有的毛病都沒有,這是典型的"假自體"。

假自體的代價是讓真實自我無處安放。 假自體到達極致,真實自我會徹底扭曲,變成極端的反叛自我。

吳謝宇後來做的事,都是在極端地反叛一切期待和要求。

這裡涉及三種自我:真實自我,假性自體,反叛自我。

內耗的過程,是假性自體和反叛自我在爭奪控制權。 當你覺得自己懶惰,拖延,往往是你的假性自體用被期待的標準在控訴你的反叛自我。

你覺得自己沉溺於沒有收穫的小遊戲不能自拔時,是你的反叛自我在爭奪被假自體過度使用的時間。

上周有個來訪者進門就開始向我控訴她自己的種種罪行:

"我還是那樣,晚上的時間沒用來學習,一直在刷抖音,刷刷刷,全是沒有營養的小視頻;

不知不覺時間過去了還沒睡,正經事情卻總是拖拖拖,什麼也沒做;

我把自己過成了當年父母的狀態,為生計奔波,甚至還不如他們。

兒子的教育也失敗,他需要我陪他時,我卻總是沒精打采的,提不起勁來!"

看這些所謂的"罪行",別輕易上當,以為她懶惰,拖延; 而事實上她工作很忙,也很盡力,作為中層,上級和下屬她都要顧及和協調; 因為離異,還要獨自照顧老人和孩子,一天忙活下來,留給她自己的時間已經很少。

刷抖音是她唯一不必看別人臉色的時光,看似懶惰的背後,其實是她一天中難得的"精神回血的時間"。

她正是一個從小很懂事的孩子,擁有强大的假自體,會盡力照顧周圍每一個人的感受,唯獨會忽略她自己的。

我提醒她,該慶倖自己還每晚留了那麼一點時間,可以幹點不被別人期待的事——刷抖音。 只不過,這是反叛自我在報復性地跟假性自體爭奪時間。

我在教她跳出假性自體那一味迎合別人的自我審視標準。

白天她的假自體占上風,努力迎合別人,委屈著自己,所以總感到心累。

回家的她依然要照顧父母,陪伴孩子,過强的責任感讓她在親人面前並不能做回真實自我。

晚上睡前,一個人的時候終於不用扮演那個讓所有人滿意的角色了,這時候她的真實自我受到的委屈激發了叛逆自我,以不幹正事,刷無意義的小視頻來爭取"自由"的時間。

雖然這個行為她並不享受,但好歹贏得了"享受"的權利。

這是一場自我之間的戰爭。 不會有贏家,只有內耗帶來的疲憊感和拖延會在第二天接著出現。

她問我:什麼是真實自我? 我又該怎麼做?

關於真實自我,有一件諮詢中的軼事我想借機吐槽一下。

有人問過我,說心理諮詢師都是打不還手罵不還口的嗎? 我說這絕對是嚴重的誤會啊,學心理的跟所有人一樣,打罵都會還手。 就算收了你錢也一樣!

一次諮詢中,一個來訪者問我:我可以在諮詢中展露自己的真實自我嗎? 我答:當然可以。

於是來訪者突然開始用髒話罵我,被我制止後,反問我:不是說可以展露真實自我嗎? 我罵你就是我的真實自我啊!

畢竟收了錢,我的假自體過意不去,只好耐心地解釋:

"你這不是真實自我,你很憤怒,完整的你不等同於憤怒,諮詢是探討這情緒,不是單純來發洩的。

這樣罵我會破壞你我的關係,我需要你的尊重,罵人不解决你的憤怒,只會新增你的敵人。

你可能為自己壓抑這事覺得委屈,但壓抑你真實自我的人,不是心理諮詢師,而是你自己。"

聽我囉嗦這一堆,她更想罵我了,我趕緊補上一句:再罵我就終止諮詢了,費用還算你的。

說這句話讓我的假自體一陣緊張,我硬忍住了想緩和氣氛的努力,忍受了一陣漫長窒息的精神對峙。

好在她最後收斂了,開始探討她憤怒的來源,她一直以為心理諮詢師要承擔來訪者一切的情緒,而她自己也是一名心理諮詢師,常常被來訪者無端攻擊,她都默默忍受。

我頓時體會到一陣心酸。

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