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學能為婦女權益做些什麼?
admin
2022-03-22 12:40:01
0

原標題:心理學能為婦女權益做些什麼? <!---->

作者|薛蓮

今天是婦女節,又稱"國際婦女權益日"。 婦女節的意義在於維護女性的成就,認識女性面臨的挑戰,關注女性的權利,並動員所有人為性別平等盡自己的最大努力

如果用一句話概括性別平等事業的行程,那一定是"有進步,但還不够"

回首歷史,我們確實取得了一定的進步:一項調查了全球30000人的報告顯示,有68%的人認為性別平等在過去20年有所改善和進步[1]。

然而,放眼未來,我們仍然有很長的路要走:女性仍然在政治教育經濟 衛生等領域面臨一系列的歧視與不公[2]。

那麼,在婦女權益這條路上,心理學扮演著什麼樣的角色呢?

早期的心理學並不是女性的朋友,那時女性是邊緣的,甚至是被忽視的。

當時的心理學與其說是研究"人"的學科,不如說是研究"男人"的學科,從男性被試上得到的結論被視為是對所有人類廣泛適用的——如當時其它的社會領域一樣,在心理學中,女性也被男性所代表

比如明尼蘇達多相人格量表(MMPI)中的性別氣質分量表在開發過程中,研究者只在男同性戀者身上檢驗了女性氣質的效度,並沒有使用女性被試——女性在自己的性別氣質研究中都缺席了[3]。

除了女性的缺位之外,早期心理學的理論和研究取向也無法逃脫當時的時代局限,充斥著男性偏見

無論是佛洛德提出的"陰莖妒忌",還是最早性別差异研究的覈心目標——"證明男性在智力上優於女性"[4],都反映了當時的性別偏見。

不過,研究者開始從實驗中得到了與社會刻板印象不一致的結果:他們發現女性和男性並沒有智力上的差异[5]; 最健康的人格也並不是符合刻板印象的男性化男性和女性化女性,而是同時具有"男性化"和"女性化"特點的人[6]; 很多在公開場合觀察到的性別差异在私下情境似乎都會縮小甚至消失……

就這樣,心理學家帶著他們的研究結果,跟隨著時代的進步,逐漸縮減並消除了心理學研究中的性別偏見。

而現在,心理學家們已經不滿足於挑戰已有的刻板印象偏見,而在致力於探索這些偏見到底是如何形成的,以及如何推動建立一個性別平等的世界

可以說,心理學已經成為了當代女性主義研究的主力軍。

那麼,當代心理學到底能為婦女權益做些什麼呢?

提供論據:她們沒在危言聳聽

當代心理學可以為已有的女性主義理論提供實證證據。

自女權主義誕生以來,思想家們提出了各色各樣的女性主義理論,而心理學設計的實證研究,可以讓這些思想得以落地、證實< span>。

心理學家們將女性主義理論映射到相應的心理學概念,通過各種精妙的實驗設計,說明了女性主義理論並不是誇誇其談,更沒有危言聳聽。

(筆者本人在閱讀女性主義理論時,就常常忍不住抬頭和幻想中的作者疾呼:"這個咱心理學證明了誒!")

//"一個人並不是生而為女性,而是變成女性的"-性別的社會建構理論

1949年,波伏娃出版了被譽為"女性主義聖經"的《第二性》。 在這本書中,最廣為人知的一句便是"一個人並不是生而為女性,而是變成女性的"。

波伏娃指出,女性從出生開始就在被父權制所訓誡,最終成為了父權制中的"女性"[7]。 該思想與心理學中的社會建構理論不謀而合。

社會建構理論認為,社會性別(gender)是一個動態的、不斷變化的、社會建構的結果,是由社會創造的社會類別[8]。

這一理論認為,並不存在關於性別差异的"事實",因為在研究中永遠無法將個體的性別和其因為性別所經歷的社會環境(context)分離開來,而性別刻板印< strong>可以建構、影響人的行為。

< span style="font-size: 16px;"> 截然不同的女孩、男孩玩具反映了刻板印象,並影響著孩子們

性別刻板印象對女性的影響在孩童時期就有所體現。 2017年《Science》的一篇研究發現,早在6歲時,兒童就會受到有關智力的性別刻板印象的影響:僅僅6歲的女孩就會沒那麼相信女孩是"非常非常聰明的",而且也會主動避免那些被描述為適合"非常非常聰明"孩子玩的遊戲[9]。

即使長大成人,刻板印象及其背後的社會規範也會影響個體的行為。 研究發現,同樣的任務,當其被描述為反映空間能力時,男性被試的表現會更好; 而當其被描述為反映共情能力時,女性被試的表現就更好[10]。

由此可見,正如波伏娃所說,不僅女性是"變成"女性的,男性也是在社會的建構中"變成"男性的。

// "第二性"–男性性別地位

《第二性》中,波伏娃還提出:相較於男性,女性是附屬的人; 在全世界範圍內,女性是一個受壓迫、受歧視的等級——即"第二性"[7]。

< span style="font-size: 16px;"> 被譽為女權主義聖經的《第二性》

這一概念可以從各種社會層面統計資料上得以證實,而在性別氣質的研究上,心理學家也通過各種方法和角度證明:相較於女子氣,男子氣確實意味著更高的社會地位。

首先,男子氣在內涵上就包含了更高社會稱許、更具有社會適應意義、更符合社會中"成功"印象的特徵,如勇敢、果斷、有能力等[11]。

其次,即使不考慮它的內涵,男子氣一詞本身就意味著一定的社會地位。 研究者詢問被試,"什麼可以讓一個男孩(女孩)成為一名男人(女人)",以及"什麼會讓一個男性(女性)不再是男人(女人)"。 結果發現,人們普遍認為决定女性身份的是生物原因,如身體發育、來月經或絕經; 而决定男性身份的則是社會原因,如成家立業,或失業。

也就是說,相較於直接由生物因素就决定的女性身份,男性的性別身份是一種需要爭取的性別地位[12]。 2021年,一個調查了62個國家地區的研究發現,這一現象廣泛地存在於各種文化中[13]。

事實上,在廣泛的社會情境中,男性確實意味著更高的地位。 研究發現,許多在語言和非語言交流中觀察到的性別差异似乎都是由地位差异引起的。

研究者將男性和女性隨機分配到實驗室情境的高地位和低地位時,那些地位高組的被試們都表現出了更多的典型"男性"行為,而低地位組的被試則表現出更多的典型"女性行為"[14]。

由此可見,女性不僅在社會層面上是"第二性",甚至在心理層面的男子氣與女子氣上,女性也是"第二性"。

//物化-性客體化

在身體形象上,女性主義認為,女性一直處在美貌競賽的巨大壓力之下,即以男性的觀點判斷、責備女性的身體,只注重"外在",而忽視"內在"的人格[15]。

心理學家直接在女性主義學者的理論基礎上,提出了性客體化

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