與黑狗相伴的“絕望”與“希望”|《少年抑鬱症》
admin
2022-03-22 12:39:45
0

原標題:與黑狗相伴的"絕望"與"希望"|《少年抑鬱症》

<!---->

作者|白紙象

在這顆星球上,生活著72億6231萬人,其中超過3.5億人罹患抑鬱症。

在中國960萬平方公里的土地上,生活著14億人,其中超9500萬人受抑鬱症折磨。

我們叫它"黑狗",似乎這樣它就變得溫順忠誠。 像一條沉默而執著的狗,收起了利爪和牙齒。

它可能在人生中任何年歲找到你,然後固執地賴在你身邊,要做你忠誠的狗。 你揮揮手想趕它走,它卻死死抱住你的褲腳。 從此,它如影隨形,成了你身體的一部分,寄生在你的心臟裏。 它貪婪地吸噬你的能量,吞掉你的色彩,吃掉你的眼睛、耳朵和嘴巴。

對今天的我們來說,"抑鬱症"早已不是一個陌生的詞彙。 它越來越頻繁地出現在我們的視野中:一份份精確到小數點後兩位的數據,一篇篇權威的心理健康報告,一起起自殺事件的報導……

心理健康藍皮書《中國國民心理健康發展報告(2019~2020)》顯示,青少年的抑鬱症檢出率為24.6%,代表了無數個年輕生命的苦苦掙扎,無數個家庭的徹夜難眠。 名詞和數位背後,

有哪些真實鮮活的故事?

有哪些生命在此產生連接?

又發生了哪些對話?

17個故事,跨越時間和空間,從上世紀末到此時此刻,從都市到鄉野。 與黑狗相伴的日子裏,他們徘徊在絕望與希望之間。 讓我們打開這本真實故事計畫的《少年抑鬱症》。

"他只是在小時候短暫地愛了我一下"——當他們確診抑鬱症

在黑狗到來之前,每個少年都度過了相當長的陰暗時光,苦苦掙扎在泥沼中。 父母的強勢或忽視,同伴的孤立和歧視,學業的高壓,家庭暴力、留守、校園霸淩、雞娃教育、污名……

在這17個故事中,大部分少年的抑鬱症都可以追溯到原生家庭。 在小閆閆的印象中,小時候,爸爸還是一個笑眯眯、無所不能的溫柔爸爸,會寵溺地對她微笑,和她度過午後的二人時光。 然而,隨著生活壓力不斷增加,爸爸開始整天把錢掛在嘴邊,和媽媽不分場合不分時間兇狠地吵架,負面氛圍成為家庭的主色調。 爸爸變得陌生,他"只是在小時候短暫地愛了我一下"。 家庭從溫暖的小窩變成她不願回來的地方,她似乎只是局外人。

小妤的爸媽一直在外做生意,多年來把她寄養在奶奶家,後來又把她從奶奶手中"搶"回來,因為"總和奶奶在一起,會被說閒話"。 16歲的她,根本無權選擇。 爸媽控制她、強迫她、誤解她、不賺錢的時候對她發火,唯獨不愛她。 他們只是在"假裝愛她"。

抑鬱症的發病原因是相當複雜的,原生家庭遠非絕對的罪魁禍首。 兒童和青少年的認知能力、心理韌性、情緒調節能力等發展尚不完善,對於惡劣環境和壓力事件,他們的處理能力本就差於成年人,更何况面對那些讓成年人都感到棘手的問題呢?

他們一邊尋找成長的道路,一邊應對來自家庭、學業或同伴交往的壓力事件,早已應接不暇。

"就好像被陌生人佔領了身體"——與抑鬱症纏鬥的日子

"心臟感覺像被繩子綁著一樣越抽越緊。"

"一個小小的動作,我都要用盡全身力氣去完成。"

"我看著鏡子裏的自己,恍惚間看見了一具骷髏。"

"我不知道我是誰。"

……

好像失去了對自己身體和感受的控制力,好像這具身體屬於另一個人。

小芬意識到自己病了。 外出務工的她,扛不住了就回家調養幾個月,緩過來了繼續外出打工,循環往復,如同候鳥。 她一心想逃離那個帶給她痛苦的家,卻又不得不把這裡當成心的喘息地。 她白天害怕出門,晚上崩潰大哭,眼淚像開關壞掉的水龍頭。 她說自己是一具行屍走肉。

周鑫從小被寄養在姨媽家,極度缺愛,怯弱自卑。 處於嚴重抑鬱和焦慮的她,在年末假期連續十幾天不出門、不開燈,直到形容枯槁。 她極度依賴朋友,就像乾枯的植物拼命吮吸土壤中的水分; 她又擔心自己的病人身份會毀掉友情,陷入極度的自我懷疑。 她害怕被拋弃。

小高因長時間沉浸在痛苦中,情緒感知力早已麻木。 確診重度抑鬱後,他扔掉報告單和病歷單,把藥藏進寫字臺的抽屜深處。

易安出現嚴重的軀體症狀:記憶力下降,反應速度變慢,整個人渾渾噩噩,有一天在蹺課後服了藥。

孟秀爆發時,直接爬到六樓樓道的窗臺上,被媽媽狠狠拉住。

抑鬱症患者會表現出情緒低落、思維遲鈍、言語减少行動遲緩的"三低症狀"。 他們可能會失去主動的動機,喪失對事物的興趣,容易感到疲倦和精力不足。 他們也會表現出生理上的症狀,例如食欲和體重改變、睡眠紊亂。 他們可能會產生無價值感和內疚感,也可能會反復想到死亡,甚至存在自殺觀念和自殺企圖。

正如書中寫道:"當時的我就像是被一個陌生人佔領了身體,一切都是失控的。"

"兒子抑鬱後,我學著做一個父親"——父母的絕望與希望

得知自己的孩子患病後,父母們做了什麼呢?

小柳的媽媽在女兒確診抑鬱症後,火速賣房、辭職,帶女兒去養病。 她容忍女兒的喜怒無常、飄忽不定、極端情緒。 女兒借網貸、衝動消費、住院又鬧出院,她一次次地尊重、愛、包容。 她時常筋疲力盡,滿心無奈,臨近崩潰,看到曾經自律自强陽光上進的女兒如今陷入混亂和消沉的泥淖,她心痛,更多的卻是心痛後的强大意志與信念。 "作為母親,我還學不會放手。" 終於,她把她的天使從泥淖中拉出來了。

吳佳的父親在兒子患病後,只能用他略顯幼稚的管道沉默地保護兒子。 他帶兒子四處尋醫,儘管他找的"醫生"大多是江湖術士,騙了他無數血汗錢; 他跨越半個中國來到陌生的城市看望兒子,然後給兒子買紅腸和小肚,再做一碗兒子愛吃的打鹵麵; 兒子罵他、討厭他、逃離他,然後躲了起來,他聯系不到兒子,只能把打工賺來的辛苦錢打到兒子的卡中,而正是這筆錢把兒子從尋死的念頭中拯救出來。 吳佳說:"我和父親如此蜿蜒的聯系,像一條無形的臍帶,一端吸著他的血,一端維繫著我的生命,在我萬念俱灰命懸一線的危難時刻得以逃過一劫。"

他們也是第一次做父母。 他們在絕望中徘徊,然後再竭盡全力燃起希望。

"世界是一個閉環,你永遠都被世界需要"——愛是一種救贖

現時,憂鬱症可以通過藥物治療、心理治療、運動療法等進行治療。 藥物治療方面,多慮平、賽樂特、舍曲林、西酞普蘭等藥物都是有效的抗抑鬱藥,但服用此類藥物一定要遵照專業醫生的處方和醫囑。 心理治療包括認知療法、行為療法、團體心理治療等多種療法。 曬太陽、多運動,也可以改善抑鬱心境。

而讓改變發生的,除了藥物治療和心理治療以外,還有愛。 愛是方法,是救贖,是治癒悲痛的力量。

小閆閆發病後的某一天,把寫滿心事的備忘錄發給爸媽。 爸媽連夜坐車來她的都市陪伴她。 他們開始學著在她面前克制情緒,一向不做家務的爸爸開始擇菜洗碗,媽媽查找各種資料學習抑鬱症的相關知識,一家三口打羽毛球、旅行、看相親節目。 媽媽在自述中寫道:"抑鬱最怕的應該就是‘愛’了。"

小妤逃離了原生家庭,她患躁狂症的丈夫也開始接受治療,病情有了好轉。 生活重新獲得規律,一切都在向好的方向發展。

小芬遇到了愛她的丈夫。 丈夫和婆家一直支持她看病、吃藥,用愛溫暖她,事事為她著想。 他們給了她一個真正意義的"家"。

小柳在媽媽的無條件支持與愛中,重新掌控了自己的生活。 小柳在訪談中說:"遠方總有愛,遠方總有夢和希望。"

吳佳開始回歸社會,做過裝卸工,學過廚師,擺過夜市。 他陪年邁的父親去醫院看病,回來的路上父親靠著車窗睡著了。 窗外是都市的燈紅酒綠,窗內是父親與兒子。

周鑫在睡前收到了朋友林庭安的消息:

"世界是一個閉環,你從來都不是廢物,你永遠都被這個世界需要。"

<

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