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不愛學習,與老師也有關係?
admin
2022-03-26 16:57:28
0

原標題:孩子不愛學習,與老師也有關係? <!---->

< span style="font-size: 16px;"> 來源|曾奇峰心理工作室

< span style="font-size: 16px;"> ID:zqfxlgzs

師者,不要低估自己的影響

一比特朋友小學一年級的兒子近來一直不願上學,孩子性格內向,不愛表達,她也沒問出緣由,心想也許過陣子會好,等等再找老師。

然而有一天,在校外等候接娃時,她無意間聽到了家長的對話:"老師告狀說我家孩子在課堂上尿尿,她怎麼不想想,孩子為什麼不敢說自己有尿,為什麼尿完了怕老師說還要用小手把尿捧到袋裏……"

朋友被這充滿畫面感的表達震驚,她心疼、擔心孩子。

< strong>自責於自己平日的粗心,還一直為能遇上有學齡兒童、幹練的老師感到幸運,甚至幾次孩子說老師如何,她還維護老師。

一個五年級的女孩不想上學。 理由是老師上課從不叫她發言。

媽媽說,你學習,媽媽照顧你,老師教學,是工作是國家使命,國家給開薪水,她不讓你發言你就不學了,你得想想是為誰學。

一番話觸動了孩子,孩子再沒提過因老師如何自己就不要學了。

我想女孩是幸運的,向媽媽表達了在校發生的事,並認同媽媽所講。

美劇《成長的煩惱》中,上大學的邁克因遇到心理學科老師的不公正對待,準備放弃該學科,而邁克的爸爸自己就是精神科醫生,想想他的心情會怎樣。

看到這些文字, 我想你心情和我一樣複雜。 也許還會憶起自己成長中師生間的那些事兒。

當然無論感恩還是恨惡,能憶起的,都是對我們人生產生影響的。

也許發生在每個人身上的事件不同,但當老師過於嚴厲、放縱或親疏遠近的待人,令學生內在產生羞耻、憤怒或恐懼的感受卻是相近的。

畢竟古往今來師者的人設一直在,且飽含來自社會、家長、學生的期待。

畢竟,老師是孩子們走向外在世界的重要客體,影響力也許遠超父母。

師者,孩子走向外在世界的重要客體

曉彥,人群中安靜、易被忽略的女孩。 高一下,遇到班裡新來的貌美、性格開朗、常和同學們打成一片的物理老師。

老師聰明、機敏,總能把複雜的知識講得通俗,曉彥被她深深吸引,常幻想自己能像她一樣。

曉彥不好意思表達對老師的喜歡,就想著好好學讓老師注意自己。 不知不覺,曉彥愛上了物理,並在分科時選擇了理科。

一次,一向不善表達的曉彥鼓足了勇氣在全班同學面前講了自己的解題技巧,並在想像中完成老師對自己的認可和同學們刮目相看的贊許。

然而現實卻遭遇老師"取巧,沒有真思考"的冷漠評判和同學們滿眼的尷尬與意味深長的注視。

羞耻至極的曉彥此後深陷抑鬱情緒。

有點動力學基礎的人會理解,但凡曉彥對老師沒有高期待,平日愛表達,不向內攻擊,也許都不會這樣。

不管你多痛心,說這孩子怎麼這麼傻,老師說就說幾句唄,怎麼就抑鬱了,都無濟於事。

這也解釋了,當孩子喜歡老師,也被老師喜歡,喜歡上學,成績也可能好,反之會以各種理由逃避上學。

有關教師的公正性對中學生學業與品德發展影響的研究表明,學生非常看重教師對他們的態度是否公正和公平。 教師的公正性對學生有著至關重要的影響。 教師的不公正表現會使學生的學業成績和道德品質下降。

曾奇峰老師說,一切問題都是關係的問題。

畢竟從幼儿園到高中畢業,每天少則8小時,多則10幾小時呆在學校和老師的關係中,一待就是15年。

不想上學也許在言說不喜歡一段關係和關係裏的人。 不喜歡某學科,多數的情形是不喜歡和這個學科有關的情緒體驗和感受。

然而作為孩子們走向外在世界重要客體的老師,也會有自己的喜好,而且他們沒有受過"均勻懸浮注意"、"中立、節制"這樣的專業訓練,也可能不會"覺察"自己的言行。

當這一切與學生敏感脆弱的心相遇,忽略、誤解甚至傷害不可避免地出現,造成一個人內在永久、無法挽回的陰影,有的人也許還會放弃學業、人生……

這一切是怎麼形成的呢?

< span>師者,為職業、人生所局限

北大徐凱文教授曾對出現自殺傾向的學生做家庭情况分析,發現父母職業為中小學教師的更容易嘗試自殺。

他說,完全認可一切向分數看,對自己的孩子同樣甚至更加變本加厲,可能是導致教師家庭孩子心理健康問題高發的主因。

試想,當教師不是自己的理想職業。 自己做學生時的諸多陰影沒有處理。 內在成長不足。 自己還是個孩子……

也許此刻,隨意且口無遮攔地表達對某類學生的喜好或不滿,讓學生內在感覺到被厭惡、嫌弃、羞耻、低價值感。

一切向分看,少有人文關懷,讓孩子感受到拒絕、不被理解…… 也許在常理中了。

如果說對嬰幼兒,離開父母或被父母拒絕是他們焦慮的最大根源,對青少年而言,其焦慮則主要來自同輩團體的拒絕。 而身處團體,老師往往是其中最重要的一員。

老師因自己的局限,無意識製造著學生們的成長困境。

一比特媽媽說,女兒剛進高中時墊底,遇到一比特好老師,女兒狀態、成績都有改觀。

在成績就是一切的氛圍中,這幫青春期孩子的家長們收穫了老師篤定的美好經驗---孩子成績不好和孩子不好是兩個事。

可往回看,她是比特高焦慮媽媽、高焦慮老師。 以驕傲、嚴格、嚴厲、不苟言笑著稱。

她的高壓、催逼,焦慮地看分而看不到學生和女兒,她和學生的關係緊張、不親近,女兒也對她抵觸且高考慘敗。

一次次午夜夢回,她被焦慮、恐懼驚醒。 焦慮裏有她作為老師、媽媽的,還有每天面臨被老師告狀時啟動地早年自己作為孩子時的痛苦。

近6年的時間,經歷老師、媽媽角色的嚴重衝突,實打實地在自己身上體驗、痛苦、覺察和反思,她將自己的親身經歷、感悟分享給家長們。

要想孩子好,先搞好關係。 爸媽負責搞好生活,把教學交給老師。

焦慮的洪流下,老師成為被裹挾的重要一環。 他們是優秀的教師,也是焦慮的媽媽或普通社會一員,內在有著未完結的傷,在焦慮的洪流下痛苦前行。

< span style="font-size: 16px;">關心、鼓勵與愛才是最好的老師

我在諮詢室中聽到過一個故事。 真實而感人。

面對幾何老師輕鬆化解難題。 女孩問:老師我什麼時候也能這樣?

老師笑著說:我教學好多年了,這些題,就像每天回家的路一樣,很熟。

女孩很認真的聽了進去,每遇到不會的題,她就想起老師的話,告訴自己別急,需要時間熟悉。

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