施受虐,是痛苦還是享受? (二)
admin
2022-03-31 19:42:28
0

原标题:施受虐,是痛苦还是享受?(二)

接上一篇 施受虐,是痛苦还是享受?(一)

施受虐的关系是如何形成的?

  • 掩饰内在的虚弱

通常施虐的人做出冲动的行为是因为内在极度恐惧,为了防御内在的虚弱,他要假装自己强大,拥有主宰别人,甚至生杀予夺的权力,而当受虐者向他求饶时,他会获得精神上的满足, 这是对他脆弱的自尊的一种补偿。

希特勒这个人物就有着这样的特点。美国哈佛大学著名的人格分析心理专家亨利. 穆雷博士曾经对希特勒做过相关的心理评估,发现他从小性格懦弱顺从,颇为女性化,极度依赖他的母亲。据说,他还是一个"性无能者",少年时因为与一位12 岁的女孩发生性关系时被逮,自此对性一直怀着病态的恐惧。

1929 年的经济危机给了希特勒绝好的机会,民众的期待与他想要征服整个欧洲的野心不谋而合。这个战争狂人,在看似钢铁意志的背后,实际上是掩藏他内在的虚弱与无能。

  • 强迫性重复,获得主动权

从某种程度上来说,每个人都想要主宰自己的命运,变被动为主动。而在过去的成长经历中,在面对强大的父母时,我们会发现,无论怎么努力,我们也无法改变父母的关系,无论怎么抗争,我们也得不到想要的东西。这时,我们就会发展出一种幻想,那就是总有一天,我们可以解决这些问题,我可以掌控人生,改变关系。

于是,我们会不断地制造出与早年受虐相类似的场景,让自己回到那个熟悉的情境中,重新体验失控的感觉。然后,我们利用这么多年来学习到的新技能去改变这种关系,从而重获掌控感。

举个例子。我有一个来访小梅,从小是最不被父母待见的孩子,她乖巧顺从,从不惹是生非。她特别渴望父母对她的认可,可是父母对她却极为吝啬,不愿吐露半句对她欣赏的话。

幸运的是,她找了一个各方面条件都比自己好的人结了婚,不幸的是,在这个家里她也总是无法获得尊重与认可。她拼命地学习、拼命地工作、拼命地讨好,只是为了证明自己,让自己成为完美的妻子,完美的媳妇,完美的妈妈。她以为自己做的无可挑剔,完美无缺,就拥有了关系的主动权,可是,当丈夫出轨的事实摆在面前时,她那么努力建构的世界坍塌了。

  • 对关系的病态依赖

在关系中,有人就像一株菟丝草一样,只有缠绕在大树上才能获得阳光,从而活下来。离开这段关系,就像失去了自己一样,活着都毫无意义,他们对关系有着极为病态的依赖。

我们可以从失恋的反应中窥见这种病态的依恋关系。曾经有一对父母来求助,说他们的女儿因为失恋不吃不喝两天了,现在感觉就是躺床上等死。

父母说女儿的恋爱对象其实就是个"渣男",多次劈腿,为此两人多次闹分手,女儿最后都是要死要活的,完全分不了。这次男友彻底失踪,按说总算可以离开这个令她受伤的男人了,这明明对她是件好事,可是她却不想活了。父母不明白自己的教育错在了哪里?女儿怎么会对这样一个在情感上虐待她的人如此地放不下,甚至还想搭上自己的生命?

实际上,这个失恋的女孩没有自我,她的自我是依附在别人身上的。当那个人消失时,她自己也就没有了。这就像0-1 岁的小婴儿,还没有形成自我,他认为自己和妈妈是一体的,如果作为妈妈形象的养育者不存在,那么无论是在物理层面还是精神层面,这个婴儿可能都无法存活。

  • 不能允许自己快乐与幸福

有时候我们也会好奇,为什么明明身边有对她好的关系,她却总是选择继续待在一段令人痛苦的施受虐关系中?分析原因,这背后可以有着俄狄浦斯冲突,也就是她无法允许自己快乐与幸福。

曾经有位女士因为夫妻关系出现问题来求助。她与丈夫现正处在分居冷战的状态,婚姻似乎走到了尽头。但她从心底是不想离婚的,她想看看自己的婚姻究竟问题出在了哪里,是否还有挽回的可能。

在分析中,她才发现,原因与这个第三者——她的母亲有着很大的关系。

因为与丈夫吵架,她现在跟早已离婚的母亲住在一起。自己曾经谈过三段恋爱,最终都是因为母亲不同意而止步。母亲在她三岁时与父亲离婚,含辛茹苦地把她拉扯大,一直也没有再婚。

母亲总能指出这些男人身上的缺点,以过来人的身份告诫女儿,正因为当年没有看清她的父亲,才造成了婚姻的失败,所以她一定要帮女儿把把关。

现在的这个丈夫总算入了母亲的法眼,两口子一开始关系也还融洽。不过,自从孩子出生,母亲搬过来住之后,就矛盾不断。母亲总是在女儿面前抱怨女婿的各种毛病,让女儿与丈夫的冲突不断。

母亲似乎在无意识中制造女儿婚恋中的不幸,而女儿也认同了母亲投射过来的对于男性的不信任与贬低。母亲婚姻的不幸福,让女儿也无法幸福起来。

如果女儿过得好,这可能是对孤独、抑郁的母亲的一种背叛。也就是 她无法超越俄狄浦斯冲突,摆脱母亲的无意识的限制,拥有让自己幸福的能力。

如何才能避免这种施受虐的关系呢?

首先,觉察关系中究竟发生了什么。

在日常生活中, 如果你感到窒息、被困住,陷入一种人际关系的漩涡中而无法自拔,无论是在身体上还是心理上遭受到虐待,却无法离开,那么,这种关系有可能就是一种施受虐的关系。

当这样的事情不断发生时,我们要去觉察,为什么会发生?我在这个过程中的感受是什么?我是如何与对方互动的?总是忍气吐声,还是反击后遭致更严重的暴力伤害?

施受虐关系就像一个连环扣,大多数时候是两个人配合的结果。在反思中,我们可以发现是谁先激怒了谁,怎样的回应让矛盾更为激化升级,最终用什么样的方式解决冲突的?

其次,分析无法离开的原因。

通常施受虐的人有着严重的分离障碍,而这种施受虐的客体关系不过是为了维系与早年母亲的联结。

早年经历过被母亲忽视与抛弃、有着分离创伤的人,没有建立安全的依恋,他们会对这个世界充满了恐惧。

离开一个人会让他们感到整个世界的崩塌,有种飞灰湮灭的感觉。他们通常也无法区分什么是有毒的关系,什么是有滋养的关系。只要有关系,只要尝到一点点甜头,就如飞蛾扑火般地冲上去,无论如何都不愿放手。

这实际上是潜意识的幻想,自己就像一个小婴儿,如果没有妈妈的乳汁,没有妈妈的照顾,他就无法存活了。

而作为一个成年人,我们实际上已经有了养育自己的能力,我们可以自我关照,我们不必总是活在过去的恐惧中。

最后,寻找可以帮助自己摆脱施受虐关系的资源。

在电影《不要跟陌生人说话》中,梅婷饰演的中学老师梅湘南在遭遇到家暴后,她拨打热线电话,向妇联求助,与记者联系,跟同学倾诉,并且在被囚禁后寻找逃跑的机会,终于在丈夫放松了警惕后得以逃脱。

在施受虐的关系中,最重要的是摆脱精神上的控制,明白自己是一个独立的人,是可以不依靠任何人而独立存在的。同时,也相信自己有与他人建立关系的能力,也就是可以建立与施受虐不同的关系。

如果意识到这种病态的关系,而自己又无力摆脱时,可以看看自己身边是否有可以利用的资源,比如值得信任的朋友、老师,或者寻求心理帮助,最终拥有离开的能力。

文章来源于任丽的心灵空间,作者任丽

近期课程 (点击可查看详情)

九州心理2022年度课程表

【心理咨询师】基础培训项目招生简章(常年招生)

【社会工作师】人社部、民政部双认证

【中国心理学会认证】少儿心理发展咨询指导师培训

【中国心理学会认证】婚姻家庭咨询指导师培训

【家庭教育指导师·智慧父母培养计划】

张沛超精神分析本土化与整合连续培训(4.8-10 杭州)

张海音客体关系精神分析连续培训(4.15-17贵州)

郭海峰五日止语静修营长沙站 (4.29-5.4)

以性为议题自我探索体验工作坊(5.1-3)

张沛超家庭深度动力工作坊杭州站 (5.2-4)

陈灿锐荣格曼陀罗绘画疗法连续培训 (5.13-15)

罗家永全国心理拓展实操高级班(5.20-22成都)

蔡仲淮国际临床催眠师认证系统培训(5.26-29)

张维扬博士觉梦工作坊第三期厦门站 (6.10-12)

金天博士人本表达性艺术治疗团体工作坊 (6.24-26)

李晓驷心理咨询技能深化连续培训(8.5-7 贵阳

徐钧自体心理学连续培训项目( 广/深/长 8.5-7 )

邱丽娃萨提亚模式家庭治疗连续培训(8.25-28)

zvika舞动 |身心之恋 系列 (大理8.26-29)

陈伯炜国际潜意识引导OH卡系统培训( 9.10-11 )

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