疫情、戰爭、裁員:動盪之中,我建議你換一種活法
admin
2022-04-01 16:19:14
0

原標題:疫情、戰爭、裁員:動盪之中,我建議你換一種活法

<!---->

< span style="font-size: 16px;"> 來源|曾奇峰心理工作室

< span style="font-size: 16px;"> ID:zqfxlgzs

< span style="font-size: 16px;"> 最近一段時間,世界頗不寧靜:

< span style="font-size: 16px;"> 全國疫情多點散發,確診數量激增,有些都市的反彈甚至已超過2020年初新冠爆發之勢,接二連三按下"暫停鍵""慢行鍵";

< span style="font-size: 16px;"> 北京冬奧會剛剛結束,俄烏戰爭爆發,國際局勢陷入緊張,"覈武器""第三次世界大戰"被頻頻提及,且這一場戰爭波及面非常廣,油價上漲、股市大跌,讓關心與不關心的人們都被迫捲入其中;

< span style="font-size: 16px;"> 受各種嚴峻形勢的影響,裁員潮再次來襲,騰訊、阿裡、京東等大廠都未能倖免,傳言裁員比例高達30%,一度沖上熱搜。

< span style="font-size: 16px;"> 時代的雪花飄來,落在每一個人頭上都成了一座大山。

< span style="font-size: 16px;"> 我所在的都市深圳,前不久也因為疫情嚴重,處於半封城狀態。 被困在家裡的人,每天都深陷在停不下的廣播、做不完的核酸、人心惶惶的通告、血壓飆升的居家辦公和劍拔弩張的家庭關係之中。

而很多個體經營戶、中小企業主更是在生存邊緣苦苦支撐,戰戰兢兢、叫苦不迭。

"明天一睜眼也不知道會發生什麼,心裡好慌,每天都提不起精神來工作和生活。" 一比特網友隨意的吐槽,竟然獲得上萬的點贊。

激烈的動盪和不確定性,在一個高度集中的時間段裡,持續攪動著人們內心的安寧。

如何在不安定的世界裏安定地活著?

我想,這可能是近期一個被高頻思考的問題。

< strong>一個人生哲學

我也看到一些不一樣的人。

朋友A開了一家舞蹈工作室,疫情捲土重來以後,線下培訓機構都被叫停,她的工作室也停業了。

收入的缺口、高額的租金、仍在支出的人力成本,這些困難一項不落。

但她卻並未囙此過於苦惱。

早在2020年初新冠爆發之初,承受過一次工作室倒閉經歷的她,就已經思考過在疫情背景之下,如何維持與發展自己熱愛的事業。

線上佈局從那時就開始了,到今年疫情反彈、線下停業的時候,她的線上產業已經可以帶來足够豐厚的收入,幫助她抵禦風險。

被封在家的一周,她和團隊安心發展線上教學,現金流入帳不斷,充實滿足的狀態與周圍的焦慮不安形成巨大反差。

她說,如果不是疫情,可能壓根不會想到發展線上版塊,雖然疫情帶來了損失和不便,但從更宏觀的角度看,也催生了她的新思路和大格局。

還有一個朋友B,本來是個工作狂,沒完沒了的加班和出差把身體搞出一堆問題,也很少有時間陪伴家人。

不巧前段時間公司把他的業務線裁掉了,一個拖著疲憊身軀的36歲中年人不得已重新踏上了漫漫求職路,可偏偏又遇上疫情,一切處於停滯的狀態。

他乾脆在家徹底躺平了半個月。

不再去想工作的事情,而是把注意力全部回收,安心休養身體,每天陪伴家人,身心狀態得到了極大的調整和恢復。

"沒准是老天看我太累了,特地給我放個假呢?我可不想錯過這個好好積蓄能量的機會",視頻裏的他滿面紅光。

張維揚老師有一個處世哲學: 你要無條件去利用現有的條件,有什麼你就去利用什麼。

"你總是有得選的,如果你覺得沒有選擇,那最後導致結果的,是你覺得你沒有選擇這個觀念,並非真的沒有選擇。"

三年抗疫,疫情的反反復複確實令人滿心疲累。

而同樣的情况下,有人選擇困在被疫情束縛的部分,每天被不確定感包圍,心慌失眠、節奏紊亂,有人選擇利用疫情帶來的條件,去做當下能做的一些事情,去拓展、去回血、去擁抱愛好、去和家人重建關係,活成了兩種截然不同的狀態。

"一切現象皆為條件",就是在不安定的世界安住的心法。

< strong>被幻想囚禁的人

從動力學的角度來說,"一切現象皆為條件"得以成立的前提是:幻想與現實的邊界能够靈活調整,且足够清晰。

很多人無法利用現象,反而被現象牽絆,與其說是被現實狠狠壓制,倒不如說是被自己捆綁在了僵硬的幻想裏。

《奇遇人生》第一季裏有一期,主持人阿雅和嘉賓竇驍一起去印尼挑戰查亞峰。

可抵達山下後,一直遇到降雨,連著幾天直升機都無法起飛,竇驍和阿雅只能待在飯店。 節目組的日程有限,而登山的日子一直往後延期,極有可能此次旅行將無法完成既定任務和目標。

一次次收拾好行李,乘車到直升機坪,卻又一次次無功而返,阿雅的心態逐漸崩潰,失望且焦慮,情緒十分低落。

她原以為"這樣的等待讓自己跟查亞峰產生了更多牽連,她對上山產生了更多渴望",而正是這種"渴望",令阿雅失去了享受這段旅行的機會。

這其實就是幻想。

幻想原是一種心理防禦機制,當個體在現實中的需求得不到滿足的時候,為了維持個體的心理平衡,就會通過幻想來得到心理上的滿足感。

阿雅登山受阻,為了安撫自己,幻想著她與查亞峰產生更多聯結,彼時她的力比多仍然投注在設想之中的"登山"上,而未撤回至現實,甚至還在通過更猛烈的幻想來彌補內心的失落。

但當兩者不同頻時,幻想一定會被現實無情擊碎,內心反復受挫就是一種提醒,提示著我們幻想與現實的邊界不清,可能正在企圖用幻想代替現實。

而這種管道必然帶來痛苦。

現實感强的人則不同。 他們也有幻想,但不執著於幻想,能够在現實的迴響中靈活地收放兩者之間的邊界,達到一種平衡。

竇驍就是這樣的人。

同樣是登山受阻,他的心態出奇的好,在飯店不是游泳就是健身,跟同行的人輕鬆地聊天、開玩笑,還十分照顧阿雅的情緒。

他對阿雅說了這樣一段話: 一旦有了期望,要麼就是大喜,要麼就是大悲。 你的預期永遠不要說讓它變成一個限定,框住你的一個東西,你是自由的。

預期是一種幻想,被幻想囚禁的人,付出的代價是內心的自由與安定,以及可能持續的事與願違。

這一期的最後,竇驍冒雨攀登上了查亞峰,享受了一次別樣的旅行,而阿雅卻由於身體原因放弃登山,崩潰大哭。

身體不適或許是主要原因,但持續低迷和焦躁的心態也對她的狀態產生了影響,最渴望征服查亞峰的人,最後卻成了最遺憾的人。

而這樣的遺憾,很多人並不陌生。

< strong>現實感是個好東西

不少人認為"一切現象皆為條件"的處世哲學聽起來很有道理,但做起來非常難,難就難在回到現實這一步。

執著於幻想的人,一般有著較强的全能感,對於他們而言,回到現實需要先經歷幻想破滅,而這也意味著全能自戀受損。

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