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老好人”沒了憤怒的能力?
admin
2022-04-06 14:53:01
0

原標題:為什麼"老好人"沒了憤怒的能力? <!---->

< span style="font-size: 16px;"> 來源|曾奇峰心理工作室

< span style="font-size: 16px;"> ID:zqfxlgzs

"我從未見過如此厚顏無恥之人",當諸葛亮懟完這句話後,王朗老先生頓覺氣鬱於胸,頭昏眼花,一口鮮血噴於沙場,墜馬而亡。

< span style="font-size: 16px;"> 此段歷史雖為羅貫中老師的藝術加工,但也可以從中窺見憤怒對一個人的傷害。

< span style="font-size: 16px;"> 在另一個極端,張飛大哥因兄台關羽被殺,旦夕號泣,血淚衣襟,並限三日內寘辦白旗白甲,討伐東吳。 屬下範疆和張達認為應寬限幾日,結果張飛大怒,將二人綁在樹上,鞭打五十,還把時間縮短為二天,否則梟首示眾。

< span style="font-size: 16px;"> 結果,兩人心懷憤恨,在一個月黑風高的夜晚,割了張飛的首級,前往東吳去了。

< span style="font-size: 16px;"> 張飛肆意地傾瀉自己的憤怒,結果招來殺身之禍。 王朗的怒火無法發洩,也一命歸西。

< span style="font-size: 16px;"> 那麼,我們如何與憤怒相處,才能更專業地活著呢?

< span>穿越時間,傾聽過去的聲音

< span style="font-size: 16px;"> 大部分的情緒是先天存在的,如果觀察一個嬰兒,就會發現他在饑餓時候的哭泣,受挫後的憤怒等等,當然這種憤怒可能也用哭泣來體現。

< span style="font-size: 16px;"> 在成長的過程中,這些情緒可能因為種種原因被壓抑,無法被覺察或駕馭。

< span style="font-size: 16px;"> 我的一個來訪者,是比特不太會憤怒的男人(除了對自己的兒子),說過最"過格"的話,是"你給我滾"。 這是他被妻子瘋狂辱駡十分鐘後,作出的回應。

< span style="font-size: 16px;"> 大部分時間,這個來訪者都極其溫和,即使同事故意踢翻他的水杯,都只是微微一笑。

< span style="font-size: 16px;"> 我和他共同回到童年,來訪者的父親是比特情緒暴躁的男人,有一次學校交學費,他小心翼翼地走到爸爸跟前,以極其細微的音調說出這件事,但換回來是對他說話管道的指責,但就在剛才,父親還嫌弃這個孩子說話聲音太大。

< span style="font-size: 16px;"> 他憤怒的回到了屋子,關上了門,但父親隨後沖了進來,對著他的臉就扇了起來,然後找了根纏著透明膠棍子對著屁股就打,纏膠帶是因為,棍子曾經被打斷過。

< span style="font-size: 16px;"> "如果不是鄰居上來瘋狂的拍門,我可能會被打死",來訪者一臉平靜說到,但隨後就劇烈地咳嗽起來。

< span style="font-size: 16px;"> 他的憤怒完全被壓制,但這些怒火造成了他常年咽炎的症狀,一遇到衝突後,咳嗽的症狀就開始顯現,如果是在夜晚發生,他就會用被子狠狠捂住自己的頭,實在忍不住,就出去瘋狂地大叫。

< span style="font-size: 16px;"> 這是教科書般的軀體化現象,他是因為疑似咽喉癌,感到焦慮,才前來尋求幫助。

< span> 被壓抑的憤怒,只能通過咳嗽這種症狀表達才安全, 一方面象徵性的攻擊了自己的父親,另一方面也懲罰了自己,緩解對父親攻擊後的恐懼和羞愧。

< span style="font-size: 16px;"> 這種模式可以潛意識的保護童年的他,帶來一定的"好處",但延續到成年就不太適用了。

< span style="font-size: 16px;"> 我問過來訪者一句話:"當你對妻子說出你給我滾時,有什麼感受"。

< span style="font-size: 16px;"> "很爽,感覺渾身氣都順暢了",他眼睛發亮,晃著腦袋地說到。

< span style="font-size: 16px;"> 向張飛那樣,任由憤怒使用,或者是向王朗那樣,被憤怒回手一拳,無法反抗,都不算最恰當的管道,他們都與情緒等同了,忘記了自己更大的人格層面。

< span> 痛苦沒有療愈,可以傳遞給下一代, 他的兒子延續了他的童年。

< span>遺傳痛苦,對下一代的影響

< span style="font-size: 16px;"> 來訪者抑制不住對兒子的脾氣,只要一點小事,就能點燃他的怒火,但在發火之後,又陷入到無盡的自責當中。

< span style="font-size: 16px;"> 他內心這條燃燒的巨獸,瘋狂地攻擊自己的孩子,被壓抑的憤怒都傾瀉在身邊最弱小的人身上,因為孩子非常"安全可靠",像一個不會反抗的沙包,不會遭到"報復"。

< span style="font-size: 16px;"> 他的兒子,是個13歲的初中生,是個非常懂事的孩子,在父母離婚後,主動選擇了跟父親生活,每次來訪者怒吼過後,還反過來安慰他。

< span style="font-size: 16px;"> 聽他講自己孩子的時候,我覺得這根本不像一個13歲的男孩,倒像是一個慈祥的母親,來訪者的父母,的確也是如此相處的,從家排的角度看,他的兒子承擔了另一種角色,卻失去了自己。

< span style="font-size: 16px;"> 而這個來訪者,採取了與攻擊者認同的心理防禦,他以虐待的管道對待自己的兒子,因為自己曾經被父親虐待過,這避免了他的憤怒。

< img data-src="http://www.sohu.com/a/ZEdxni/u2gmtwZ8CLj8V0cmJ5ULT+qz1crB9Zo+mUNPl+ox7pC0lI/m76Fqfh93xy0qQATZ9f/ja8rCJJTbzGY4IP3LjYUgQNuFpJia8QgE="/>

< span style="font-size: 16px;"> 一方面,對於"權威",他採用的是順從和討好的模式,曾經一度對我的"諮詢科技"大加讚美,一次在諮詢室,談到他對兒子的憤怒時,我數次看了幾眼後面的電子錶,這個行為很有趣,值得分析,因為當時才過去三十分鐘,而平常我是不會那麼頻繁的看時間的。

< span style="font-size: 16px;"> 他敏銳地覺察到這一點,開始向我道歉,並且加快了語速,說很快就講完。

< span style="font-size: 16px;"> 另一方面,他觸發了我的反移情,看手錶的行為無疑是在"送客",我用這種管道無意識地攻擊了他,裡面包裹著厭惡和憤怒。

< span style="font-size: 16px;"> 這種諮訪的關係模式也逐漸清晰,我對這一點進行面質和澄清,他需要把我當成一個活生生的人,我們為了某件事情共同工作,而不是躲在諮詢師面具後的"權威"。

< span style="font-size: 16px;"> 他可以表達自己的感受,可以提出自己的想法,可以很安全地與我共同完成對內心的探索。

< span style="font-size: 16px;"> 最後一次諮詢,是在他去複診之前,來訪者一直很恐懼診斷的結果對其不利,整整拖了一個月。 那天臨走前,他對我說:"希望老天給我一個機會,讓我以後好好地對兒子說話,有空我一定帶孩子來見你"。

< span style="font-size: 16px;"> 這來訪者從那天後"脫落"了,再也沒有出現過。

< span>覺察與療愈

< span style="font-size: 16px;"> 憤怒對有些人來說,說意味著會有不好的事情發生。 於是,潛意識為了保護自我,讓其體驗不到這股無明業火,但情緒不會消失,總會以某種變形的管道體現,或是通過身體,也可能找了一個替罪羊,甚至一直壓抑,然後自己攻擊自己,這是抑鬱症常見的心理防禦—將攻擊轉向自身。

< span> 有些人的憤怒是延遲的,在事情發生的當時,並沒有反應,但在夜深人靜之時,那股摧毀一切的怒火闖入心靈,無法安慰。

< span style="font-size: 16px;"> 還有些因為傳統文化的影響,

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