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span style="font-size: 16px;"> 來源|曾奇峰心理工作室
< span style="font-size: 16px;"> ID:zqfxlgzs
在我小時候,身邊大人們對於"懶"一詞非常敏感。 span>
那時候說誰懶,這個人仿佛就該被釘在耻辱柱上。 在經常填不飽肚子的年代,懶是原罪,直逼死亡。 span>
人們憎恨自己和他人的懶,懶作為一種敗壞的道德品質,被處處提防著。 span> span>
當老師說學生不是不聰明而是懶,一般會被父母揍得更狠; 而一個懶漢,找不到對象的風險太大,即使結了婚,鄰居也會替他的老婆和孩子哀歎不幸。 span>
時代巨變,我們早已擺脫溫飽的困境; 懶這件事情,開始從物質過渡向精神。 span>
人們對自己不能更上進、拖延越發不滿,由此產生嚴重的內耗,讓人更加想"在哪裡跌倒,就在哪裡躺平"。 span>
從心理學看,懶的外表大都相似,缺乏動力的內在,各有各的不同。 span>
< span style="font-size: 16px;"> span>自戀的折損
很久之前讀到的故事:有一比特青年,很擅長做傢俱,經他打造的傢俱,既美觀又實用。 後來青年談戀愛了,女友指著他做的椅子尖叫讚歎:"這哪裡是椅子,分明是藝術品!" span>
從此以後,青年再也無法做出一把藝術品椅子來,手藝逐漸荒廢。 span> span>
如果這個青年的自戀處在相對健康的水准,女友的誇讚會令他很滿足,但同時他也能接受自己做的椅子有時只是實用,好的時候也會上升到藝術的高度。 然後,繼續安心地做椅子。 span>
青年可能不知道,他內心深處已經認為自己是個藝術家了。 span>
當這個身份被女友揭示了之後,他很害怕自己無法一直維持藝術家的水準。 為了不使這樣的自戀折損或破滅,變懶、回避是最好的辦法。 span>
< span style="font-size: 16px;"> span>見不得自己懶,就指責別人懶
某個週末,幾個家長一起帶小朋友出去玩,順便聚餐。 span>
席間,大家談到孩子學習問題,一比特媽媽開始吐槽9歲的兒子很懶,寫工作磨蹭。 結果兒子沒客氣,當著一桌叔叔阿姨的面,把他媽媽在家如何懶控訴了個遍。 span>
大家面面相覷有些尷尬,這位媽媽惱羞成怒抄起手邊的濕巾砸過去。 男孩的臉蛋氣成紅蘋果,然後被爸爸拎出去教育了。 span>
簡單粗暴給孩子貼上一個懶的標籤,孩子想勤快起來都不好意思。 span> span>
在潛意識中,孩子能够精准地接收到,懶是父母不想要的東西,既讓他們把懶投射過來了,我怎能不好好接著? 為父母分憂,是每個孩子樂意去做的事情。 span>
往往自己懶的人,對別人的懶格外有鑒賞力。 有一種心理的防禦機制叫做:投射性指責。 即因為自己的問題而不公正地指責他人。 span>
這樣做的好處是,我把自己懶說成是你懶,我就可以不用再面對我懶的這件事了。 span>
面對自己的懶,是痛苦的。 一個懶人,註定風評不太好。 在各種人際關係中,會被大家談論和排斥,容易社死。 span> span>
再者,通過盯著別人的懶,就好像自己很勤快了一樣,如此起到緩解死亡焦慮的作用。 span>
接著不斷指責別人懶,實現心理上對懶的控制。 如果把懶惰比喻成敵人,看得見摸得著的敵人,總比內鬼對付起來要方便和安全的多。 span>
< span style="font-size: 16px;"> span>懶的外表之下,是在勤快地渴求關係
曾奇峰老師給出過經典又透徹的解釋:懶惰,是別樣的勤快。 span>
懶惰之下,正在勤快地呼喚關注以及表達心理需要。 span>
電視劇《金婚》中有一個片段:男主佟志和老婆文麗慪氣,文麗搬回娘家老屋,佟志幾請不回,沒辦法就勤快地演懶惰。 不刷牙,襪子不洗,內褲不換,髒碗盤堆滿水池,最後把自己作進醫院。 終於文麗回家來了,當佟志在裡屋聽到文麗嘮叨他和孩子把家造成猪窩,他放心而滿意地偷笑了。 span>
從佟志的角度理解:我把自己的功能廢掉,用懶到生蛆來表達對你的依賴,沒有你的照顧我活不下去。 span> span>
反過來看,又是這樣一種情形:文麗投射的是權力控制的關係姿態,誘導佟志做出生活不能自理了的無能反應,最終真的驗證了,沒有我,你就活不下去的"事實"。 span>
成年人任何功能的喪失,可能都是一種渴求關係的表現。 只不過,這種關係的渴求並不都是如我們認為的正向的、愛著的、求認可的。 span>
一比特30多歲的男性,幾乎從不幫妻子分擔家務,最近因工作上的懈怠被公司淘汰。 沒了工作,在家飯也不做,地也不拖,整日埋頭於遊戲。 妻子抱怨,他的理由很正當:工作丟了,沒心情幹別的。 span>
婆婆來了,一邊佯裝罵兒子沒出息,一邊塞錢給兒媳並安慰道:都是打小把孩子慣壞了,家裡的事情從不讓他伸手。 span>
英國客體關係心理學家費爾貝恩指出:兒童借助父母所提供的任何接觸形式與父母建立聯結,這些形式成為他們與他人依戀和聯系的終生模式。 span> span>
由此可以看到,這位男性用懶惰在工作和當下的親密關係中,重溫對母親的强烈依戀。 span>
結局可能有兩種:一種是在妻子的"允許"下,丈夫由啃老變成啃老婆; 另一種是婚姻走向解體。 span>
要打破這個童年早期奠定的人際範本,相當於改變命運,需要進行足够長時間的心理治療。 span>
< span style="font-size: 16px;"> span>懶惰,是"假自我"在保護客體的脆弱
另一比特客體關係學家溫尼科特,在他後期的論文中提出一個概念:客體利用。 span>
如果母親無法承受孩子對她的使用,如果她退縮、垮塌或者報復,那麼孩子就將抑制自己的欲望,害怕需要客體。 span>
付出的代價是喪失充分的自我體驗,必須過早地關注外界和他人。 span> span>
所有"聽話的孩子",都經歷了這個過程。 span>
很多時候,他們是在迎合外部世界,被動適應生活,缺乏活力和創造力,常常感到空虛無意義,懨懨的沒精神,以"假自我"行走人間。 span>
在這些人的潛意識中,客體禁不住攻擊,一碰就毀; 客體不是另一個獨立的、不受他們控制的個體。 span>
有一個女孩子,上大學之前都是那種隨便學學就能進年級前十的天賦選手,在所有人都認為她能考上重點大學的情况下,她高考考砸了。 span>
她很清楚記得,高中時班裡有一群人,學習非常努力刻苦,但成績就是上不去。 但她並沒有看不起他們,反而是羡慕這些同學的拼勁,那是她沒有的東西。 然後,莫名其妙她對自己充滿了鄙夷。 span>
從那以後,她懶得學習,上課就睡覺,成績也沒怎麼掉。 高考失利後,落下了再也不敢參加考試的後遺症,考研一直拖。 span>
不用功卻成績好,這是女孩的真實狀態。 span>
但在她成長過程中,並沒有人鼓勵和承認她的"真自我",幾乎在所有人眼中,勤奮吃苦才是最可靠的品質,其他都是瞎折騰。 為了配合大多數人,她不得不將真自我封存起來。 spa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