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span style="font-size: 16px;"> 來源|曾奇峰心理工作室
< span style="font-size: 16px;"> ID:zqfxlgzs
< img data-src="http://www.sohu.com/a/ltlBByDSz8LS2xDpve58U8mJ5ULT+qz1crB9Zo+mUNPrjLN9zRaI0mmS6DWiVALKXiClQBgyTIUTQ9bEeiez3GlXbyorf/a8bMTEE+WBvUM="/>
< span style="font-size: 16px;"> 前幾年,張扣扣故意殺人罪被依法判處死刑的新聞在網上傳開,比起案件的判决結果辯護律師的辯詞更引起廣泛熱議。 span>
< span style="font-size: 16px;"> 辯護詞中多次提到心理學的概念,比如佛洛德的"早年發生的創傷很難治癒",比如創傷後應激心理障礙。 span>
< span style="font-size: 16px;"> 該律師是想向法庭和福斯呼籲:當我們看到張扣扣殘忍殺人行為的時候,也應該看到支配此行為背後的幼年喪母的痛苦和屈辱感。 span>
< span style="font-size: 16px;"> 我們之所以關注復仇行為或復仇的動機,因為它如此廣泛潜藏於我們每個人內心深處。 遭遇他人的傷害後,誰又能說自己心裡沒有燃起過復仇的小火苗呢? span>
< span style="font-size: 16px;"> 被侮辱或言語攻擊時,我們也想過惡語相向,
< span style="font-size: 16px;"> 遭遇欺騙或背叛時,我們也想過以牙還牙,
< span style="font-size: 16px;"> 被不公平對待時,我們也想過馬上還擊
< span style="font-size: 16px;">…… span>
< span style="font-size: 16px;"> 所以我想延續辯護律師對人的關照,脫離對錯評判,脫離法律責任的追究,僅從精神分析的角度窺探一眼復仇者的內心到底發生了什麼。 span>
< span>存在感遭受威脅
< span style="font-size: 16px;"> 復仇行為有著一定的生物學基礎,自然界中,動物的報復性行為是生存競爭的本能,不具備這種本能的動物終將被淘汰。 span>
< span style="font-size: 16px;"> 人類社會裏,當生命受到威脅時,即時採取的反擊被認可為合理避險或正當防衛; 而復仇就是延遲性的報復性行為,只要"生命受到威脅"這樣的生存焦慮仍然存在,復仇者就會採取攻擊行動。 span>
< span style="font-size: 16px;"> 比如張扣扣為母復仇案件,他喪母時年僅13歲,親眼目睹了媽媽死亡的過程,對他的打擊無疑是毀滅性的,母親的不存在等同於他的不存在。 span>
< span style="font-size: 16px;"> 對生存的焦慮促使張扣扣殺死他的敵人,如果對方不死,就意味著他隨時要像母親一樣消失。 span>
< span style="font-size: 16px;"> 很多為親報仇的故事都體現了這一點,電影《趙氏孤兒》中趙武在長大後得知了殺父殺母仇人,儘管這個人是教他很多知識和武藝的義父屠岸賈,他也無法抑制在屠岸賈面前感受到威脅,最終將其殺死。 span>
< span style="font-size: 16px;"> 如果不殺死屠岸賈,可能下一個就輪到自己,實際上屠岸賈在最後也將劍指向了趙武。 span>
< span style="font-size: 16px;"> 而屠岸賈當年一定要致趙氏滿門於死地,一定要找到被藏起來的嬰兒,也有同樣的生存焦慮,只要趙家還有一人在,自己也隨時有被復仇的生命危險。 span>
< span> 復仇,簡單地說,就是你死我活,如果我活的條件是你死,首先是你的存在威脅到了我的存在。 span>
< span>死本能的作用大於生本能
< span style="font-size: 16px;"> 一面是對生和存在的渴望,一面也在尋求與對方同歸於盡。 span>
< span style="font-size: 16px;"> 不管復仇成功與否,復仇者無疑主動把自己置於一個非常危險的境地,有一種極端的復仇行為是自殺性的,比如恐怖分子的自殺性襲擊,比如一些反社會人格的人到校園中射殺無辜再自殺,他們沒有明確的復仇對象,有的是一種死亡衝動。 span>
< span style="font-size: 16px;"> 他們行動前已經做好了搭上自己生命的準備,這背後是死本能(終結生命的需要)在作祟。 span>
< span style="font-size: 16px;"> 佛洛德說,生命有一種從無機物到有機物,又從有機物向無機物轉換的傾向。 李孟潮認為,這後半部分之所以會出現,因為死本能的作用大於生本能。 span>
< span style="font-size: 16px;"> 當然,這是有條件的。 條件之一是人的生本能(生存和發展的需要)無法的得到滿足,人就會感到極大的焦慮,為了減輕這種焦慮,生本能轉化為其對立面-死本能,這樣生本能一方積聚的能量得以减少。 span>
< span> 想想我們自己在什麼時候報復心最强? 通常是發展不如意的時候,如果自己過得春風得意,只會想放人一馬。 一個人的生存困境會强化他的死本能。 span>
< span style="font-size: 16px;"> 還有一種情况會啟動死本能,就是復仇者的內疚感的累積。 為親報仇體現了報仇者作為當年事件的倖存者的內疚心理,"為什麼死的不是我?" "如果我足够强大,親人就不會死"。 span>
< span style="font-size: 16px;"> 這種內疚感會讓復仇者在生活中主動尋求懲罰,而死就是最大的懲罰。 span>
< span style="font-size: 16px;"> 所以< strong>復仇看似尋求生,實際是尋求死。 strong>
< span>受害者和施害者的融合欲望
< span style="font-size: 16px;"> 除了為親復仇和向社會復仇這些極端案例,我們更多體驗到的是被身邊的人傷害後的復仇情緒。 span>
< span style="font-size: 16px;"> 想到曾經很火的一部韓劇《妻子的誘惑》,妻子遭丈夫背叛並拋弃後,經過脫胎換骨的改變後故意接近已經再婚的丈夫,成功勾引丈夫再次出軌,隨即向丈夫展露真實身份並無情拋弃他,這是親密關係中的復仇。 span>
< span style="font-size: 16px;"> 這部劇後來在大陸被翻拍了一次,影視劇對復仇題材非常追捧,映射出我們內心對宣洩仇恨心理的渴望:
< img data-src="http://www.sohu.com/a/pAptA0m3a361MlzXFaINeMmJ5ULT+qz1crB9Zo+mUNN70ndJ3i61jToIHXPhTjEsOvZKxIeJz9/GAovY+oIau5m8QUIbT8L2Aj1dOPmMrfM="/>
< span> 一種是讓他人痛著我的痛。 span>
< span style="font-size: 16px;"> 妻子精心策劃讓丈夫愛上自己後再拋弃他,為的就是讓丈夫體會一次她曾經受到的傷害和被拋弃感,觀眾們要看的也是曾經的施害者如何遭受相同的痛苦,< strong>當他人感同身受我們的痛,仿佛我們的痛就會减少。 strong>
< span style="font-size: 16px;"> 著名的復仇題材大劇《基督山伯爵》的主人公唐泰斯,他的復仇行為強調的是讓施害者承受種種精神折磨,正如他14年暗無天日的牢獄生活。 span>
< span style="font-size: 16px;"> 他還使其中一位施害者唐格拉斯忍受饑餓的煎熬,正是當初他父親遭受過的經歷。 span>
< span> 另一種是重獲控制。 span>
< span style="font-size: 16px;"> 我們非常樂意看到復仇成功的那一刻,因為在那一刻,復仇者終於擺脫失控的狀態,他重新掌控事態,重新掌控了面前這個施害者。 span>< strong>控制是復仇的深層動機。 strong>
< span style="font-size: 16px;"> 妻子向背叛她的丈夫實施復仇行為的過程,也是她一步步重新獲得控制感的過程,這個過程會讓她覺得安全。 span>
< span style="font-size: 16px;"> 基督山伯爵在所有的復仇後認為,上帝讓他做的一切他都完成了,上帝指的就是他內心的秩序,復仇是為了恢復內心的秩序,同樣是為了控制。 span>
< span style="font-size: 16px;"> 不管是要求施害者對自己感同身受,還是控制施害者,本質上都是將自己置於嬰兒的位置,要求和施害者的融合。 span>
< span style="font-size: 16px;"> 復仇的人有一個共同的特點就是,未復仇之前的幾年、十幾年,甚至幾十年的生活裏,可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