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span style="font-size: 16px;"> 洪文豔|作者
< span style="font-size: 16px;"> 阿珣|編輯
< span style="font-size: 16px;"> patrick porto|圖源
< span style="font-size: 16px;"> 轉自微信公眾號:三點一彎鉤
< span style="font-size: 16px;"> (sandianyiwangou)
< span style="font-size: 16px;">< strong>現在的家長
< span style="font-size: 16px;">< strong>是不是沒有能力教育孩子? strong>
坦白說,當初是我覺得孩子有嚴重的行為問題…… span>
作為一個在學業工作上得心應手的醫學博士媽媽,< strong>在窮盡其力教育孩子卻依然無果的痛苦無奈之下, 摸到了心理諮詢領域,希望 能"搞定"孩子。 span>
兒子天性也是活潑調皮的那類小子。 span>
不到2歲時第一次回老家,就會主動大方的跟一圈不認識的陌生人說:
"我是xx,我今年2歲,我家在廣州。"
但家裡種種變故後,到幼儿園大班期間,就幾乎不主動交朋友,既不會也不喜歡的那種,大部分時候獨來獨往。 span>
那時我不僅不以為然,甚至還暗自覺得孩子只喜歡看書,不去瞎玩兒浪費時間是好事兒。 span>
小學二年級我接回身邊上學,發現兒子握筆寫字的姿勢與一般完全不同,寫出來的字速度慢且難看。 span>
以至每天只要到工作時間,我心裡的第一要務就變成了竭力糾正他的握筆姿勢。 span>
家裡便開始上演媽媽從和顏悅色到烏雲密佈到暴跳如雷,兒子從陰奉陽違到被迫改姿勢到手足無措的行程。 span>
日日整的母子兩人疲憊不堪痛苦不已。 span>
此期間兒子與同學同伴的< strong>疏離表現愈加明顯。 strong>
為了培養兒子多跟夥伴們交往,二年級暑假裏,我刻意把家裡整得像兒童樂園。 span>
整個暑假院裡大小小的孩子們幾乎天天來我家蹲點,在客廳裏房間裏聚堆兒遊戲的,追逐嬉鬧的,拌嘴玩耍的,各種花樣聚群玩兒叫鬧的不亦樂乎。 span>
而我的孩子依然只在他房間的角落裏趴著翻他的書。 span>
即便夥伴們主動拉他玩兒他也不怎麼搭理,似乎周圍的一切歡鬧和夥伴們都與他無關。 span>
我依然認為< strong>既然成績一直還好,其它大概問題不大。 strong>
10歲後兒子表現出 更多偏< strong>常態的行為…… strong>
在炎熱多雨而又漫長的南方夏季裏,居然開始不肯穿背心短袖短褲凉鞋等服裝。 span>
必須要長袖長褲襪子全包鞋出門,甚至一段時間裏不肯刷牙不肯洗臉洗澡。 span>
且其奇特握筆、獨來獨往等在我近三年的各種努力甚至强力糾正後依然毫無改善。 span>
< strong>不僅行為糾偏上無進展,甚至情感上也開始對我表現冷淡, 不怎麼聽我的各種道理,也不怎麼理會我的各種軟硬手段。 span>
面對兒子的偏態行為冷淡情感,我疲憊不堪精疲力盡,卻又無計可施無能為力……. span>
< span style="font-size: 16px;">< strong>救救孩子,還是救救你自己
為了自己,也為了孩子,我踏入親子心理課堂,去請教心理老師。 span>
心理工作坊中,我開始意識到,< strong>兒子的問題跟我的養育關係巨大。 strong>
< img data-src="http://www.sohu.com/a/ZEdxni/u2gmtwZ8CLj8V0cmJ5ULT+qz1crB9Zo+mUNOnS6L0KbwfisPQX3f5DMvkwPv6BZ4bhDSiFea9bTFHUgMjaIR8Es/dPxqXny6+pks="/>
意識到這一點之後,終於同意老師開始說的,< strong>想要"搞定"孩子,不如先"搞定"自己。 strong>
孩子除了天性部分,很多行為模式源自後天養育中的塑造,孩子多半只是在父母為原件基礎上的影本。 span>
未曾成長的父母,或者說對自己內在的關係模式沒有覺知的父母, 常常會無意識中把原生家庭的關係模式帶到親密關係和親子養育中。 span> span>
這就是心理學上常說的< strong>代際傳遞或強迫性重複。 strong>
要麼己所不欲,勿施於最親之人,
要麼儘管己所不欲,卻反而會施與最親之人。 span> span>
< img data-src="http://www.sohu.com/a/b64Pq9zySn93kgty0uAqZ8mJ5ULT+qz1crB9Zo+mUNM2+Pmwd9IvkqA+PEGrj5tmNhLfZN6qahI12+jHLERlrN5+4tERMoa0M/ALcAWPjX4="/>
無意識中會以自己的好惡為尺規去要求或對待最親近的人,希望對方好己所好,惡己所惡。 span>
甚至可能還是在< strong>"一切為了他好" 的主觀意識表現下,用自己或逞强或示弱的管道去控制或要求對方。 span>
竭力想去讓對方去做自己喜歡的事成為自己喜歡或期待的人。 span>
< strong>究其根本,大概也只是希望自己能感受到對方的愛。 strong>
一個人,無論生理年齡多大,若內心未曾成長不够成熟,感受到的愛大概始終是不够的。 span>
< strong>安全感也始終不够,無法把自己和對方都視為一個獨立的個體,。 strong>
要互相糾纏捆綁一起去應對本能中恐懼的一切。 span>
< span style="font-size: 16px;">< strong>"寶寶愛媽媽,寶寶會乖,
< span style="font-size: 16px;">< strong>媽媽你別生氣"
兒子10歲,我開始踏上成年後的內在自我成長之路,去接受團輔,個體諮詢、工作坊等。 span>
結果也確實在"搞定"自己的過程中,逐步達成了"搞定"孩子的初衷。 span>
某次個人體驗中, 記得老師又一次< strong>引導我拋開道理,放鬆自己,讓內心自由的去體驗,去分辨那些情感。 strong>
那次一下子浮現出一些記憶深刻的畫面…… span>
記憶中的那個小小的兒子,無數次的用小小的手努力的把自己的耳朵眼睛扯起來鼻子壓下去,竭力的扮成小猪臉,仰起脖子給媽媽看,嘴裡奶聲童聲的說著媽媽你要笑。 span>
< img data-src="http://www.sohu.com/a/pAptA0m3a361MlzXFaINeMmJ5ULT+qz1crB9Zo+mUNNSJ5zc4aY6tRlBamgbRL3BTMQSWUF4qUr3/XrqI17GdFgPTaPzz29xoWf6lwMS/gI="/>
那個孩子無數次的用力抱著媽媽的腿,對媽媽說:
< span>"寶寶愛媽媽,寶寶會乖,媽媽你別生氣,媽媽你要笑,媽媽抱抱。" span>
而他對面的媽媽,無數次的板著臉硬著聲教訓他:
< span>"這做的不對,那做的不好;
< span>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