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最懂父母的痛,哪裡最疼踩哪裡
admin
2022-04-12 15:20:05
0

原標題:孩子最懂父母的痛,哪裡最疼踩哪裡

<!---->

< span style="font-size: 16px;"> 來源|曾奇峰心理工作室

< span style="font-size: 16px;"> ID:zqfxlgzs

< span style="font-size: 16px;"> 金庸小說《天龍八部》裏有個人物,叫慕容複。 和喬峰齊名,有北喬峰南慕容的美稱。 他的武功有個很大的特點,以彼之道還施彼身。 慕容複在瞭解對方武功精要的基礎上,將對方的招式反擊到他自己身上,用對手的成名絕技,來打敗對手。

< span style="font-size: 16px;"> 這種招式狠絕的地方在於,不僅要把對方打敗,還要羞辱對方,敗在自己的絕技之下。

< span style="font-size: 16px;"> 這種感覺,我想很多青春期的家長是比較熟悉的。 尤其是溝通互動的管道。 以前我們怎麼對孩子,到了青春期孩子統統又還回來。

< span> 如果我們暴躁,現在孩子比我們還暴躁; 如果我們強勢,現在孩子比我們還強勢; 如果我們冷漠,現在孩子比我們還冷漠……

< span style="font-size: 16px;"> 他的武功名字叫作"鬥轉星移",我懷疑金庸老爺子是個心理學高手,鬥轉星移,幾度春秋之後,那些我們施加於孩子的影響,都會回來。

< span style="font-size: 16px;"> 只是個時間問題。

< span style="font-size: 16px;"> 一比特媽媽說:女兒高一,得了抑鬱症,最近一直在跟她談休學的事情,她不想孩子休學,但是她不敢堅持,擔心自己堅持,孩子會想不開,會傷害自己。

< span style="font-size: 16px;"> 她想不明白,我已經做了這麼多了,和我的同事朋友比起來,我為孩子付出的最多。 幾乎把所有的時間和心思都放在孩子身上。

< span style="font-size: 16px;"> 可是她卻是這個樣子,她不想跟孩子靠近,內心不能接受她那些無病呻吟的抱怨,但是自己還得忍著。 自己表現出來的支持寬容都是忍耐。

< span style="font-size: 16px;"> 孩子抱怨同學們排擠她,老師對她有成見,覺得學校的氛圍不好。 據她瞭解,她們班是學校很好的班級,老師們性格好,很願意鼓勵孩子,班級氛圍很好。

< span style="font-size: 16px;"> 不知道為什麼孩子總是肆無忌憚的抱怨訴苦,甚至常說,活著真沒勁兒……這些讓她心驚膽戰的話。 而她卻謹小慎微,什麼都不敢說。

< span style="font-size: 16px;">< strong>似乎她和女兒的溝通,在此時調換了位置。 以前是她很愁苦,心情很低落。 內心覺得自己過得很慘,身邊的人沒有一個真的為自己著想。 說話也很消極。 只是很多時候忍住了不說。

< span style="font-size: 16px;"> 現在孩子的溝通越來越像她了,而且比她表達的還要淋漓盡致。

< span style="font-size: 16px;"> 孩子以前特別懂事,會照顧人,是她苦悶人生的一抹亮色。 沒想到,孩子越大,抱怨越多,情緒越差,越難溝通。

< span style="font-size: 16px;"> 被忽略的是,孩子這種乖巧懂事,是孩子站到了一個照顧者的位置上,去照顧她的感受和需要,而孩子自己天性的那個部分被收了起來。

< span style="font-size: 16px;"> 討論了一段時間之後,她問我:"是不是以前我抱怨的時候,孩子也是想躲躲不掉,想說不敢說。擔心她再做點什麼,我就會崩潰,就會出問題。所以她懂事不是因為她天性如此,是因為她感覺我經不起折騰。

< span style="font-size: 16px;"> 她現在用這樣的管道跟我溝通,是因為想攻擊我,想報復我嗎?"

< span style="font-size: 16px;">< strong>這當然是一種可能,還有一個可能是這些抱怨的話是我們想聽的,尤其當這些話是抱怨媽媽的時候。 或者說,這些話就是孩子挑出來,特意說給你聽的。

< span style="font-size: 16px;"> 如果我們有心觀察,孩子和家庭每個成員的溝通都是不同的。 就像上面這個孩子,和爸爸溝通要輕鬆很多,可能在媽媽面前就總是抱怨。

< span style="font-size: 16px;"> 我們把上面的情况從溝通的角度去細看。 就可以去觀察自己的輸入和輸出管道了。

< span style="font-size: 16px;">< strong>當孩子總是用一種管道跟我們互動的時候,一定是因為這種管道對我們來說有用。 孩子會一直抱怨,一定是因為抱怨對我們來說有用。

< span style="font-size: 16px;"> 所以當孩子說,學校不好,老師不好,同學不好的時候,我們會怎麼跟她溝通呢?

< span style="font-size: 16px;"> 這個媽媽的做法是這樣的:

< span style="font-size: 16px;"> 當孩子抱怨的時候,她內心很煩躁,覺得孩子很矯情,說的那些事都是小題大做。 但是她會忍耐自己的煩躁和不屑,會陪孩子說很久的話,陪伴她,並告訴孩子自己理解她。 她怕孩子想不開。

< span style="font-size: 16px;"> 討論發現,她心裡有個想不開的小女孩子,在等待著媽媽來安慰和支持。 對於媽媽沒有做到的部分她有很多的憤怒和失望。

< span style="font-size: 16px;">< strong>而這些互動中的烦乱之處,是我們的痛點,這些痛點孩子會一直用。

< span style="font-size: 16px;"> 當孩子抱怨我們就煩了,說一些喪氣的話,我們就不敢有所作為了。 這些煩躁和害怕,是一種失智的表現。

< span style="font-size: 16px;"> 孩子也許不知道為什麼,但是她敏銳地捕捉到了,當她這麼說的時候,媽媽應對不了。

< span style="font-size: 16px;"> 孩子會使用一種讓我們感覺很痛苦的溝通管道,不僅是因為這種管道我們應對不了。 同時這種管道促進了父母的退行,讓創傷性的情緒和想法被表達出來。

< span style="font-size: 16px;"> 孩子為什麼會盯著這個點不放呢?

< span style="font-size: 16px;"> 我覺得可以從兩個角度想這件事情:< strong>第一,這是孩子為父母做的,他承接了父母創傷性情緒。 第二,他在不斷地嘗試,希望此處父母的功能可以恢復正常,這既是為父母做的,也是為自己做的。

< span style="font-size: 16px;"> 從孩子的角度看。 他雖然敏銳地抓取了父母的弱點,在父母的痛點上來回蹦躂,要麼把父母氣得火冒三丈,要麼讓父母無可奈何。

< span style="font-size: 16px;"> 只是他抓到的這個部分常常對他自己有傷害。 比如說孩子在關係中一直使用抱怨的管道和別人溝通,這對關係是有破壞性的,會傷害他自己。 別人會覺得這個人,好像永遠都不會滿意。

< span style="font-size: 16px;"> 時間久了,< strong>他受傷的感覺不斷被媽媽理解和確認,就變成了現實。 媽媽無法合理面對消極情緒。 所以媽媽的痛點,經過時間的推移,變成了孩子的痛點。

< span style="font-size: 16px;"> 孩子就真的有了很多難受的,委屈的、被針對的感覺。 這些感覺也會把孩子困住。

< span style="font-size: 16px;"> 他就越來越像我們了。

< span style="font-size: 16px;"> 當我們感覺到孩子開始用我們的招式對付我們的時候,當孩子的言行讓我們感覺到無能為力的時候。 這是一個明顯的退行的訊號。

< span style="font-size: 16px;"> 退行意味著這個部分我們曾經就是很熟悉的。 那麼這個熟悉和誰有關係呢? 我們是否下意識地學會了父母對待我們的管道,並且把這種管道用在了孩子身上。 實際上這種管道對我們來說,是無解的。

< span style="font-size: 16px;"> 這些管道是否提醒我們,當我們還是孩子的時候,只能帶著不甘心、失望、憤怒而長大。

< span style="font-size: 16px;">< strong>一些痛苦的事情在關係裏重複發生,一定是有心願未了。

< span style="font-size: 16px;"> 我的一個

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