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蘭童鞋
你意識不到的過度自信
當你看到這篇推送的標題時,可能會在心裡暗暗吐槽:我怎麼可能過度自信? 我平常可是一個很謙虛的人! 而且我往往都是客觀評價自己的! p>
但事實上,研究者們發現過度自信是一種普遍存在的心理偏差,但人們往往意識不到這種認知偏差的存在。 p>
過度自信可分為過度精確、過高估計和過高定位三種類型[1]。 p>
//1. strong>過度精確——"胸有成竹"
? p>
(測試題)亞洲大象的妊娠期為多少天? p>
下限:上限:
請寫出你認為有90%概率得出正確答案的區間(請不要用搜索工具,給出你心中的答案即可)
點擊空白處查看答案
645天
在這項測試中,是否答對題目並不重要,真正區分你自信心水准的是你給出的概率區間範圍的大小[2]。 span>
以往研究發現,對於上述常識題目,幾乎所有人給出的概率區間都會偏小[3][4]。 也就是說,人們對自己掌握的知識的精確性是過度評估的。 你明明可以通過擴大你的答案範圍來達到更高的準確性,比如100-700天……但你卻過度自信地評估了自己,可能錯誤地認為300-500的區間就足以讓正確答案處於其間了。 span>
//2. strong> 過高估計——"滿載而歸"
過高估計是指個體高估自身實際能力、表現、控制水准和成功幾率。 span>
主要表現形式為控制錯覺,即人們傾向於相信他們能够控制或影響他們實際上無法控制和影響的結果。 換句話說,人們對未來的結果有一種盲目的樂觀,相信其會朝自己期待的方向發展[5]。 span>
比如,每天清晨你總是在"計畫薄"中洋洋灑灑地寫滿一整張的"to do list",但事實上一天下來發現自己才完成了不到1/3; span>
你每天都買一張彩票,總覺得"天降餡餅"這件事總有一天會落到自己頭上; span>
你總是"冥冥之中"篤定自己未來一定會大有所成……
//3. strong> 過高定位——"舍我其誰"
過高定位也即我們所熟知的"優於常人"效應。 span>
研究表明,在人格特質、能力、未來事件發生的可能性和測驗或任務中的行為表現等進行評估時,人們都可能認為自己高於同類群體的平均水準,表現出明顯的優於常人效應[6]。 span>
比如,90%的司機都認為自己的駕駛水准要優於其他一般的司機; 某公司37%的職業工程師都認為自己的能力位於該公司所有工程師的前5%[5]。 span>
與前兩種過度自信的類型相比,"過高定位"與我們的日常生活更加息息相關,因為人們在進行判斷和決策時,往往會以"社會比較"的結果作為參照點,而不是直接進行評估[7]。 比如在評估自己的外貌時,我們會往往會通過與周圍人相比來評判自己的美醜; 在選拔性考試中,我們往往會通過與競爭對手相比來判斷自己入選的機率有多少[8]……
總而言之,無論是對自己"絕對水准"還是"相對水准"的評估,人們都有著過度自信傾向。 既然這種"自我濾鏡"的存在如此廣泛,那麼它會對我們的生活造成什麼影響呢? 你認為這種影響是好是壞呢? p>
A.好
B.壞
C. 兩者都有
過度自信一定不好嗎? strong>
過度自信本質上是一種錯誤估計,我們本能地會認為這種"沒有自知之明"的錯誤認知會讓我們做出不明智的决定,帶來諸多不利後果。 span>
的確,在個人層面,它可能會導致我們求偶、求學和求職的失敗,還會讓我們進行更風險的賭博和投資(變窮)。 歷史上發生的種種事件也都告訴我們,群體層面的過度自信帶來的危害更大,可能會造成戰爭中更嚴重的人員傷亡和導致全球金融危機[3],給人類帶來不可估量的損失。 span>
然而,它也並非"有百害而無一利"。 過度自信的進化模型認為:在資源競爭過程中,過度自信更加具有優勢,因而在進化中得到保留。 p>
例如,當面對一個强大但非常謹慎的對手時,過度自信使我們能快速地獲得資源而獲得適應性,而當面對一個弱小的對手時,過度自信使我們不至於因為謹慎而錯失良機[9],也就是俗話說的< strong>"狹路相逢勇者勝"。 p>
囙此,過度自信也是一種具有生存優勢的認知策略,是人類進化和適應的結果。 p>
我們為什麼會過度自信? strong>
//1. strong>過度自信是"為自我服務"
正如我們常說的:你能做到的前提是先相信自己能做到。 span>
過度自信是一種積極錯覺,讓我們"相信自己具有優勢",這有助於在我們面對生活中的各種挑戰時提高雄心、鬥志和毅力,從而產生自我實現預言,提高我們成功的可能性[9]。 p>
還有研究發現:當個體的自尊受到威脅時,比如說當自己在重要場合表現得不好、在人際關係中受到傷害時,過度自信會成為一種幫助我們逃避"糟糕"現實的"自我保護機制" span>[4]。 p>
//2. 過度自信是因為資訊差异
資訊差异理論認為,在社會比較的過程中,我們擁有更多關於自身的資訊,而對他人資訊知道較少。 p>
比如考試結束後,你非常清楚自己考前的複習狀況和考中的答題狀況,但面對他人,無論你如何打探他的情况,也不可能獲得和自己一樣多的資訊。 這意味著個體可以對自身能力、表現等進行更為準確的評估,而對他人的評估則更多依賴於對其所在團體平均水準的"猜測"。 p>
所以,在評估自己時,人們通常會比較極端; 而在評估他人時,人們會更保守、更趨於平均[8]。 p>
大量研究表明,在簡單任務中,人們會低估自己的水准,且更加低估別人的水准,此時的過度自信表現為前面提到的"過高定位"; 而在困難任務中,人們會高估自己的水准,且更加高估別人的水准,此時的過度自信表現為前面提到的"過高估計"[5]。 p>
中國人過度自信的水准更低嗎? strong>
中國傳統文化強調謙虛、謙遜和中庸的思想。 比如"槍打出頭鳥"和"人怕出名猪怕壯"等俗語的存在表明,過度自信似乎並非中國文化所讚揚的[3]。 p>
然而,有研究者在中美之間進行了多次檢驗,發現面對常識和概率判斷問題,集體主義文化成員(如中國人)會比個體主義文化成員(如美國人)更過度自信[10][11]。 p>
為什麼會出現這種反直覺的現象呢? p>
研究者認為這可能和中美教育系統的差异有關。 p>
在中國的教育體系下,教師往往直接把資訊傳遞給學生(即直接指導),鼓勵學生繼承而不是批判知識,即特別鼓勵記憶。 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