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img width="100%"data-src="http://www.sohu.com/a/8MY9RGaCWaBsd6kkgG/pScmJ5ULT+qz1crB9Zo+mUNNOFtfR85Wb71w4LxsLK7n0Sub0lp4J78I36gGkm3f7nHFurex7yrmLr+oCiOlypCk="/>
< span style="font-size: 16px;"> 《致加西亞的信》作者Elbert Hubbert說,"沒有比剛剛度過假的人更需要假期的"。 span>
< span style="font-size: 16px;"> 無論是感覺心累,還是捨不得離開家,年都快已基本過完,上班族和學生都得重新回歸崗位,開始面對著真真正正的"新的一年"。 span>
< span style="font-size: 16px;"> 有人調侃,"我宛如戲臺上的老將軍,背上插滿flag。那些2018年1月1日時說過的新年計畫,又在兩個月後又重新說了一次。" span>
< span style="font-size: 16px;"> 為了新的開始,別再被自己的心理騙了。 span>
< span style="font-size: 16px;"> 瞭解這七個著名的心理學效應,做個明白人。 span>
< strong>1、飛輪效應
< span style="font-size: 16px;"> 假期過後,重新返回工作時總是异常艱難? 面對工作,總覺得提不起精神,效率降低,甚至還會焦慮和神經衰弱? span>
< span style="font-size: 16px;"> 有人說,這是典型的"節後併發症",也有人說,這是萬事開頭難的體現。 span>
< span style="font-size: 16px;"> 這不無道理,"飛輪效應"的理論正支持了這一點。 span>
< strong> 為了使靜止的飛輪轉動起來,一開始你必須使很大的力氣, 一圈一圈反復地推。 span>
< span style="font-size: 16px;"> 達到某一臨界點後,飛輪的重力和衝力會成為推動力的一部分。< strong>這時,你無須再費更大的力氣,飛輪依舊會快速轉動,而且不停地轉動。 strong>
< img width="100%"data-src="http://www.sohu.com/a/69sN8Ip3srJQEvztaqmSmcmJ5ULT+qz1crB9Zo+mUNM5Z7yntmym8P/i2EJsOzaOYAy/6LHA1M6wUAlYUmx/dh67HbrVDEkf6UZpWt7jg1A="/>
< span style="font-size: 16px;"> 飛輪開始轉動時需要的能量,其實是每次痛苦的突破拓展和積累。 這是在為了形成屬於自己的體系而做準備。 span>一旦體系能够彼此支撐,那麼它的運作就會變得越來越容易。 strong>
< span style="font-size: 16px;"> 正如科學家佛蘭克林說的,"如果有什麼需要明天做的事,最好現在就開始。" span>
< span style="font-size: 16px;"> 寫作文,最難的是開頭; 造房子,最難的是打地基; 準備迎接新的挑戰,過了心理的難關,之後的問題總會迎刃而解。 span>
< span style="font-size: 16px;"> 有人不信,說"反正萬事開頭難,然後中間難,最後結尾難"。 可若是開頭不奮力一搏,連看到中間的機會都沒有。 span>
< span style="font-size: 16px;"> 相信"飛輪效應"不是追求一勞永逸,而是在一開始,和自己的打退堂鼓的心理打個架,別讓它拖住你前進的步伐。 strong>
< strong>2、蘑菇效應
< strong> 踏出"舒適圈"很難。 span>
< span style="font-size: 16px;"> 很多剛剛開始工作的年輕人,總覺得自己不受重視。 打雜跑腿,端茶送水,還會受到很多指責,責備,甚至代人受過,或者乾脆被無視,任其自生自滅。 span>
< strong> 指導和提攜,似乎總是落不到自己頭上。 span> 這種失落和碰壁感,如同被放置在陰暗角落裏的蘑菇一樣。 而"蘑菇定律"說的就是如此:蘑菇生長必須經歷這樣一個過程,人的成長也肯定會經歷這樣一個過程。 span>
< span style="font-size: 16px;"> 達爾文曾經說過:要想改變環境,必須先適應環境。 strong>
< span style="font-size: 16px;"> 當發現"夢想很豐滿,現實很骨感"時,當一個人明明心胸擁有無限藍圖,卻只能在職場生涯的剛開始做著無聊的工作時。 "前途茫然"的感覺,會持續著整個蘑菇時期——直到長得够高够壯,才會被人重視。 strong>
< span style="font-size: 16px;"> 2009年,紐約大都會歌劇院上演了一場觀眾看不出"破綻"的演出。 名不見經傳的演員Rachele被臨時通知頂替生病的主角凱薩琳,演唱高難度的《木偶之歌》。 span>
< span style="font-size: 16px;"> 正在逛街的她,只有不到四小時的準備時間。 當晚,因為平日扎實的功力積澱,Rachele出色地完成了演出,甚至重繪了高音記錄。 span>
< img width="100%"data-src="http://www.sohu.com/a/evdAdK9nhZS9HVDA4yiKKMmJ5ULT+qz1crB9Zo+mUNMkzjMvWsZm2rVRynGXLLIQVfj5aZ6sFcj3elexfRF/lb4vdqYKeNA1QDNbv+/ZPDY="/>
< span style="font-size: 16px;"> 從此, 她獲得了更多的演出邀約。 若不是在平日的"蘑菇期"也不斷地積累,能見天日之時,也不一定能抓住這樣的機遇。 span>
< strong> 只有用現在每一秒的努力萌生,才能換取未來每一秒的不後悔。 span>
< span style="font-size: 16px;"> 所有的停滯不前和怯懦擔憂,都會延長成為"蘑菇"的時間,終有一日,因為平日的碌碌無為,而錯過一個又一個機會,無法對未來形成改變。 span>
< strong>3、鳥籠效應
< span style="font-size: 16px;"> 1907年,心理學家詹姆斯從哈佛大學退休,同時退休的,還有他的好友物理學家卡爾森。 span>
< span style="font-size: 16px;"> 兩位學者圍繞著一個有趣的賭約爭論起來。 詹姆斯說:"我有個辦法,一定會讓你不久就養上一隻鳥。"
< span style="font-size: 16px;"> 卡爾森不信:"不可能,我壓根沒想過要養鳥。" span>
< span style="font-size: 16px;"> 於是,詹姆斯為卡爾森送上一隻精緻漂亮的鳥籠。 從那天開始,到卡爾森家裡的訪客總會在看到空的鳥籠之後,關切地問他,"你養的鳥去哪裡了?"
< span style="font-size: 16px;"> 卡爾森一次次的解釋只能換來客人更加困惑的眼光。 久而久之,卡爾森不勝其煩,無奈只好買了一隻鳥。 span>
< span style="font-size: 16px;"> 他被詹姆斯的"鳥籠"完完全全地控制住了,自我的意識消失、陷入了被別人操控的結果。 span>
< img width="100%"data-src="http://www.sohu.com/a/tFrMB+7VwiBW2HbD2hOnH8mJ5ULT+qz1crB9Zo+mUNO+5oy8iG2e/BqnDkrt1SRQ9yB1OC8axROzzR6fFvRo5o/W/mNhGmCjphnO54vqjnc="/>
< strong> 因為別人送了一隻鳥籠,所以養了一隻鳥。 這就是鳥籠效應。 span>
< span style="font-size: 16px;"> 在我們的生活中,這樣無意識被其他事物操控的情况,也是鳥籠效應的體現。 span>
< span style="font-size: 16px;"> 人們常常說自己要"剁手",卻仍不停地買著本不需要的東西。 為了凑單買的衣服,卻常常要再花費金錢和精力,為了搭配而大費周折。 span>
< strong> 鳥籠效應於生活的影響具有雙面性,關鍵在於如何利用。 span> 一比特心理學家曾經說過: 敞開的書比合上的書更容易讓人想讀。 span>
< span style="font-size: 16px;"> 這樣一來,人們看到打開的書頁便想拿起來翻翻,就更容易養成讀書的習慣。 span>
< span style="font-size: 16px;"> 不要讓"鳥籠"束縛你的生活。 span>
< span style="font-size: 16px;"> 减少不必要的,新增有效的,這才是鳥籠效應的真正啟迪所在。 span>
< strong>4、野馬結局
< span style="font-size: 16px;"> 管理情緒就是管理人生的開始。 span>
< span style="font-size: 16px;"> 學會管理情緒的人,已經領先了那些容易情緒失控的人一大步。 span>
< span style="font-size: 16px;"> 在非洲草原上,有一種吸血蝙蝠,常叮在野馬的腿上吸血。 就像在豹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