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img data-src="http://www.sohu.com/a/8MY9RGaCWaBsd6kkgG/pScmJ5ULT+qz1crB9Zo+mUNPjxwmn7LNm99m8AhgqCQ1EbtcYDksSsv3IlvB2ETRU6HkO5msJOp4AOkg6Z0QNEcU="/>
你是否也曾對自己說過這樣的話? span>
< span style="font-size: 16px;"> 「我什麼也做不好」、「我就是個廢物」、「沒有人會愛我」……
< span style="font-size: 16px;"> 這個來自內心的負面聲音,總在發生一件不好的事情時響起。 span>
< span style="font-size: 16px;"> 它帶著無止境的苛責和質疑與我們對話,促使我們自我懷疑,甚至自我懲罰。 span>
< span style="font-size: 16px;"> 於是,我們陷入了一種「低落情緒」中,被自己所感受到的沮喪和痛苦所困住。 span>
< img data-src="http://www.sohu.com/a/ZEdxni/u2gmtwZ8CLj8V0cmJ5ULT+qz1crB9Zo+mUNO9uRB1m7Fj4+aPkx+sHT9nL297HWUYygWMPN98UNDwuSOv2jtgIhrY/wMbwpgaSMo="/>
< span style="font-size: 16px;"> 尤其在經歷「失戀」這件最常見的事情所帶來的情感衝擊下,我們常常不自覺地沉浸在備受煎熬的痛楚感中。 span>
< span> 因為是對方提出的分手,所以傾向於把原因歸為「自己不够好」而感到更加强烈的痛苦。 span>
今天,我們就來聊一聊是什麼讓人們在失戀後陷入這種難以忍受的低落情緒中,以及如何早日擺脫負面情緒的困擾。 span>
< strong>01
< strong>"他和我分手,我就不值得被愛了嗎?" strong>
先講一個真實故事。 span>
去年夏天,男朋友要和我分手,理由是:我們不合適。 span>
我强忍著眼淚質問他:「為什麼?」 span>
內心卻在檢討自己:「是我沒做好嗎?」 span>
在將近1個小時的對話中,我試圖挽回這段親密關係,但最終我們還是以和平分手來保護這份美好的感情。 span>
自從說好分手的那一刻起,我就感到對方的離開帶走了一部分的我,這種慟失感一度讓我陷入抑鬱狀態,以至於讓我當下的生活都失去了正常的秩序。 span>
失戀發生很久,我一直都在思考被分手的原因,但越想越深感自我價值的受挫,內心發出一個聲音: 「都是你xx地方沒做好,所以他才和你分手的。」 span>
果然,我回想起,每當我請男朋友來滿足我的需求時,他會對我說「看你表現」。 span>
每一次我在討好他而去做好一件事的過程中,我感到內在的匱乏和無力感。 span>
以至於,我常陷入「我沒做到讓他滿意」的內疚和自責中。 span>
所以,當我意識到,我再也沒有機會跟著他去採訪藝術家; 被他帶著一起聽一場獨立音樂會; 不會出現在任何我需要幫助的時刻,我會認為「失戀就是因為自己不够好」。 span>
於是,我學會抽烟喝酒,在深夜刷約會軟件,尋找下一場我以為的夢幻愛情。 span>
這樣的生活過了半年,我始終沒有從失戀的「這場病」裏挺過來,反而過得消沉抑鬱,因為我感到「天呐,這個世上再也不會有人愛我了」,甚至以此作為未來生活的信念。 span>
就在這個時候,我瞭解到由美國心理學家艾理斯創建的 情緒ABC理論 (ABC Theory of Emotion)。 span>
情緒ABC理論認為激發事件A(Activating Event),只是引發情緒和行為後果C(Consequences)的間接原因。 而引起C的直接原因,則是個體對激發事件A的認知和評估,而產生的信念B(Beliefs)。 span>
也就是說,决定一個人的情緒不是事件本身,而是你對這件事的看法。 span>
我一下子豁然開朗。 span>
原來,讓我變得消極的是分手讓我產生「我不够好」的看法,而不是「分手」這件事。 span>
後來經過心理諮詢,我終於明白我們分手僅僅是因為兩個人不適合在一起生活,與「我不够好」無關。 span>
不論他愛我與否,我都是值得被愛的。 span>
< strong>02
< strong>分手的痛苦,是從哪裡來的
為什麼我輕易地把「分手」這件事歸因於自己身上? span>
心理學上說,這是因為人的資訊處理系統(Beliefs)幾乎總是帶有偏見的。 span>
所謂偏見,就是:
一種脫離事實而建立起對人或事物消極的、不合理的態度。 span>
用專業術語來講,就是一種 非理性的認知偏差 (Cognitive Bias)。 span>
比如前面提到的分手這件事。 span>
我必須表現得讓對方滿意,不管是擁有一個既健康又曼妙的身材,還是停止去聽千篇一律的流行音樂,都是在以男朋友的認知來代替了自己的看法。 span>
這樣就導致我形成了認知偏差:
「我要滿足男朋友對我的期待,否則我就是不够好,不值得被愛的。」 span>
於是在這種認知偏差的影響下,我會形成這樣的「覈心信念」:< strong>我生命中最重要的一件事就是被人愛。 strong>
一旦觸發這個覈心信念,我的「自動化思維」就會被啟動——
我沒有做好,就不配得到他人的欣賞和愛,那我的生命就會變得多麼荒凉和無意義。 span>
什麼是自動化思維? span>
簡言之,就是人在具體情形下頭腦中冒出來的想法、念頭、衝動或畫面。 span>
直到後來,自行查閱了一些書籍後,我拷問自己:
沒有別人的認可和關愛,難道我就不繼續生活了嗎? span>
僅僅因為我暫時沒有做好,就否定自己被愛的價值,這難道不是太武斷了嗎? span>
這些,就是最開始的認知偏差。 span>
也正如《當下的力量》作者埃克哈特·托利所說,人類受苦的根源來自我們大腦的思維。 思維其實也不是問題,問題出在我們無法控制自己的思維,反倒成為思維的奴隸,成為自己「強迫性思維」的受害者。 span>
因為我們不能控制客觀發生的事,只能掌控對事件的反應和解讀。 span>
所以,一旦有「我不配」、「我沒用」、「我不值得」這些認知,就會在委屈自己的前提下來滿足別人。 span>
也因為我帶著「我只接受配得上你的愛的自己」進入一段親密關係,很容易讓自己陷入一段不够好的關係中。 span>
這恰恰和我的低自尊和低自我關懷有關。 span>
一旦與人的關係出現裂痕,我就會把錯誤攬在自己身上。 span>
關係的破碎所帶來的情感撕裂,也只是獨自承受。 span>
然而,只有真正地接納自己,才能在自愛的基礎上感受到被愛。 spa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