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span style="font-size: 16px;"> 來源|曾奇峰心理工作室
< span style="font-size: 16px;"> ID:zqfxlgzs
近幾個月來,世界可真不太平。 戰爭、空難、地震、病毒輪番襲擊和考驗我們的身心。 span>
身處一系列不確定的環境中,每個人的反應不盡相同。 span>
有人像是經歷了一個起身的趔趄,晃動之餘迅速回到重心; 但也有的人沉淪其中比較久,需要通過再次修整,才能重啓自我功能。 span>
於是有了這樣問題:什麼人遇事更容易陷進去呢? 尤其是影響正常生活繼續的那種。 span>
span>人不和,所以天時地"利"
如果一個人的內心是散亂脆弱、無依無靠的狀態時,TA的自體是不具備內聚性的。 span>
這時,任何外在的天災人禍,或者是生活中普通量級的挫折,都可能讓這個人陷入某種負面情緒中,難以自拔。 span> span>
反之,當我們能够經常體驗到自己是堅韌有力的,而且這股力量基本恒定永續,哪怕是有些抽象的; 但自己相信,它不會輕易被現實擊倒,整個人是抗折騰的,這就是人的內在資源,即內聚性自體。 span>
在風雲變幻的社會中穩定活下來的能力,基於早年的兩部分心理現實:
一是,我在父母眼中是最好的,然後我對自己的基本感覺也是好的。 span>
第二,曾經體驗過無條件被愛是什麼滋味。 span>
人生有時候就是這麼奇妙,可圈可點的一兩件事,就决定了人格框架。 span> span>
比如,有的成年人回憶起小時候闖過的禍,本以為"死到臨頭"了,但沒想到父親網開不殺之恩,這種無條件之愛的力量,讓這個孩子終生不畏艱難且懂得自律。 span>
這是那些從小就要看父母臉色行事,總是在擔心自己不够好、經常被負面評估的孩子,很難擁有的體會。 span>
有一比特40多歲的女性說,在父母那裡,她從不知道什麼是無條件的愛。 span>
童年的一個雨天,她在泥濘中跑回家。 一進門,鞋上的泥和水,就在母親剛剛擦好晾乾的水泥地面上留下了印記。 span>
緊接著她被母親一頓怒吼,整個人僵在原地,進退都不是,羞耻和恐懼蔓延全身。 span> span>
鄰居家有個小妹妹,很喜歡找她玩兒。 某個午後,她在鄰居家,這家阿姨有讓女兒午睡的習慣。 見她和小妹妹玩興正濃,阿姨說,正好你留下來陪妹妹一起睡吧。 span>
她尷尬地看向自己穿著塑膠凉鞋沾滿灰塵的雙腳,阿姨立刻明白了什麼,邊說沒關係,邊利索地幫她脫了鞋,把她塞進乾淨的被子裏。 span>
她根本睡不著,心是慌的,覺得被子真香,阿姨好美,那個"低劣"的自己,竟然被允許。 span>
她幻想,如果阿姨是媽媽,該有多好。 span> span>
在一個人的心理發展過程中,如果"好阿姨"的體驗過少,總是"壞媽媽"佔據主導,那麼動不動就陷入痛苦,大體便可以理解了。 span>
span>陷入,千姿百態
除了陷入悲傷痛苦,人們還陷於各種各樣的事情。 span>
比如陷入小說、追劇、遊戲; 也有人說再也不相信愛情了,但愛情來了又不斷陷進去。 span>
旋轉、跳躍、掙扎、沉溺、上癮,就是不停歇; 個中滋味,只有自己體會。 span> span>
所有這一切,都是我們在尋找自身發展過程中缺失的片段或者叫做經驗; 而這些經驗主要來自於養育者的人格水准以及他們提供的環境,其中包括三個方面:
第一種經驗,父母需要以欣賞和肯定的目光去回應孩子自我的完美感受。 span> span>
當孩子向父母展示自己的偉大創舉,可能就是做了一個手工,此時父母要放下成年人的傲慢,要看到這是孩子的心靈正在處於擴展的成長狀態。 span>
父母是孩子的鏡子,鏡子說我好,我才真的好。 這是孩子內心的真實渴求。 span> span>
第二種經驗,孩子必需通過仰望一個强有力的全能形象並且與之保持密切的關係,才能確保自己是可靠穩定的。 span> span>
對於孩子來說,最初仰望的是父母,後來可能是動畫裏的超人、精神上的導師等等。 span>
有段時間,女性非常迷"霸道總裁"的人設,其實就是在填補內在一種强有力形象的虛空,通過追劇,讓自己與霸道且安全的體驗發生聯系,獲取心理支撐。 span>
最後一種,健康的心理發展需要尋找與自身相似的客體,形成彼此認同。 span> span>
比如我們看到青春期的孩子經常三三兩兩,互相竊竊私語; 網絡上的各種興趣小組; 今年冬奧會期間,全民冰雪運動熱情高漲,大家笑說"滑雪的盡頭是骨科",據說專門有一個幾百人的"摔斷腿乾瞪眼養傷群",裡面聚集的都是因滑雪摔傷的人。 span>
以上三種經驗,成為推動一個人整體向前發展的力量。 span> 正如吳和鳴老師在《自體的分析》序中總結的那樣:
span> 我們終身都在尋找三個朋友,一個在前,一個在後,一個在左右。 span> 我們都在這三個位置上相互滋養。 span>
span>陷入,是在尋求融合
閉上眼睛感受一下,陷入,是把自己放到某件事情當中,與其融為一體。 span>
我們為什麼需要這種融合的體驗呢? 答案是,為了分化。 span>
也就是說,在生命前期心理的融合需求被滿足越多,就越能幫助一個人攢夠內在資源,進入到真實的社會中摸爬滾打。 span> span>
舉幾個例子來看。 span>
當我們陷入熱戀時,對"親親抱抱舉高高"這類舉動,會感覺到很激動很甜,這種感覺來源於嬰兒被養育者珍視為唯一、特別的體驗。 span>
與此同時,養育者經常撫摸、親吻孩子,也是在回應孩子融合的需求。 確認自己是好的、被愛著的,這對一個人的心理健康至關重要。 span>
如果養育者在這個部分無法提供很好的融合,孩子就有可能被卡住,甚至一生的親密關係都將圍繞這個卡點展開。 span>
比如另一半必須要滿足自己"戀愛腦"的需求,不然的話,就會在關係中受挫,繼續尋找下一段。 span> span>
如果現實中總是沒法實現,就轉而陷入愛情劇中,把自己代入角色。 span>
我有個女朋友很好玩兒。 她愛流行音樂,耳機不離身,聽歌是她的藥。 span>
可每年到了要給APP續費的時候,她萬般烦乱,包月、包季、包年,哪個都讓她心裡不痛快。 span>
某天她突然跟我說好像頓悟了:她彆扭的點在於,我對音樂如此熱愛崇拜,音樂卻要收我的錢,這太讓人失望了! span>
被熱愛的客體辜負了,相當於孩子想要跟强大的客體融合,並且能够對其使用和支配的願望落空了。 span> span>
這心